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大秦帝国风云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281章价值几何?
武烈侯大获全胜。
他利用中原的危局逼迫秦王政在王统一事上做出让步,又利用秦王政在王统上的让步,逼迫楚系熊氏在朝堂上的领军人物昌平君离开咸阳。为了让楚系熊氏能够接受他的条件,他又让公子扶苏坐镇中原,让楚系和他的力量进一步结合,让双方的联盟更加稳固,如此公子扶苏在得到两系力量共同拥戴的同时,楚系实力也得以完整保存,为将来东山再起打下了坚实基础。
秦王政未能控制中原,也未能遏制武烈侯,但他如果接受武烈侯的“帮助”他就成功地把熊氏主要力量赶出了中原,从而得以进一步巩固他的王权,进一步掌控朝政,他和武烈侯“对决”失败的损失将因为熊氏外戚的“没落”而得以挽回。
武烈侯此策把咸阳各方利益全部考虑到了,各方都有损失,但各方都有收获,只不过损失各有大,收获各有多少而已。
接下来,就是秦王政的决策了,就是他是否愿意在王统一事上做出让步,是否愿意接受武烈侯的“帮助”虽然这个“帮助”带有“要挟”的性质,但它无疑是当前解决咸阳和中原危机的最好策略。
秦王政心不甘情不愿。他失败了,而且败得很惨,基本上没有还手之力,这让他高傲的心无法接受。
秦王政可以拒绝武烈侯的“帮助”但如此一来,损失最大的就是他,而熊氏外戚将因为秦王政的“无情”毅然与武烈侯结下牢固联盟。大秦两个最庞大的势力如果内外联手,齐心协力对付秦王政,那秦王政的未来将非常艰难。
当然,秦王政也不是没有还手之力,他只要把老秦人拉过来,把本土军功贵族变成自己的亲信,他就可以为所欲为,但是,他必须先为武安君平反,否则老秦人不会相信他。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老秦人被压制打击了几十年,血淋淋的教训,此时还有谁敢忠诚于大秦的王?当年昭襄王用什么理由诛杀武安君?不听话而已,不听话我就杀你,如此荒谬的理由就把功勋盖世的武安君杀了。当大王诛杀功臣就像宰杀牲畜一样随心所欲的时侯,还有谁敢相信自己的大王?
=
秦王政认同武烈侯的策略,但心理上却无法接受失败,无法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向武烈侯认输。
秦王政的亲信大臣整体失语
武烈侯这一招可谓致命。现在把公子扶苏送出京城,让他坐镇中原,实际上就是确保公子扶苏拿到灭赵的功绩。
攻灭赵国的功绩,要远远大于攻占中原。灭韩魏,拿中原,不过是在统一大业上占据了明显优势。中原是四战之地,群敌环伺,利弊各占一半,比如这次的大灾难,与齐国一触即的战争,就是一个鲜明例证,这说明拿到中原未必就能统一中土。相反,灭了赵国,拿到河北,中原的安全随即得到保障,齐楚燕三国陷入被秦国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绝境,大秦统一中土基本成为定局。所以公子扶苏如果拿到灭赵的功绩,再加上宗室和楚系外戚的全力拥戴,不出意外的话,储君之位基本上就是他的囊中之物。
公子扶苏做了储君,成为大秦未来的大王,成为中土未来的君主,那么必定会牢牢记住当初反对他坐镇中原的大臣。等他登基做了大王,第一个要清洗的对象就是这些大臣,试问此刻秦王政的亲信们谁敢开口反对?
秦王政询问他们的意见,尉缭、蒙嘉、冯劫、冯去疾、茅焦等人都把嘴巴闭上了,以集体沉默告诉秦王政,此事他们没有反对的资格。
公子扶苏是秦王长子,不满十岁,没有能力坐镇一方,正是因为他没有能力,所以才要大臣辅佐,而右丞相昌平君熊启做为扶苏的舅舅,想的辅佐人选。秦王政正愁着没办法驱赶昌平君,现在有了这么个好借口,怎肯放弃?至于公子扶苏是不是未来的储君,何时做未来的储君,都是无法确定的事,可以暂时不考虑,先考虑把昌平君赶走,这可以有效遏制和打击熊氏外戚,进一步巩固王权,控制朝政,这才是秦王政最为迫切的事。
秦王政不好责斥他们,但他此刻又非常需要听到各种不同的意见,于是连夜召见了驷车庶长公子豹和御史大夫公子腾。
这两位宗室大臣都接到了武烈侯的密信。武烈侯在信中直言不讳,秦王主政十年,至今不立储君,这成为大秦的一个致命隐患。过去宫里还有华阳太后,秦王即使生了意外,还有华阳太后掌控全局。如今华阳太后不在了,假如秦王出事,大秦因为没有储君,必将陷入混乱。立储不是秦王的事,而是整个王族的是,是老嬴家的事,是关系到国祚存亡的大事,所以做为宗室大臣,现在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劝谏秦王立储。
武烈侯在信中告诉他们,不论熊氏是否愿意为了立储而主动退出咸阳,宗室大臣都必须在此刻拿出有利于老嬴家的策略。让公子扶苏到中原,符合整个宗室利益,势在必行,务必成功。如果熊氏坚决不愿退出咸阳,那么必要的时侯将动用非常手段。
公子豹和公子腾完全同意武烈侯在立储一事上的态度,所以当秦王召见他们后,两人竭尽所能,把武烈侯在立储一事上的想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当然,他们不会告诉秦王这是武烈侯的主意,以免让秦王政丢了面子。
“武烈侯是否欢迎扶苏去中原?”秦王政试探着问了一句。
公子豹抚须笑道“武烈侯绝不会为难扶苏,相反,他肯定会在离开中原前,把所有的事情安排好,确保扶苏在最短时间内稳定中原,解决中原的危机。”
秦王政想了片刻,又问道“在你们看来,何时攻打赵国最为合适?”
“扶苏坐镇中原,昌平君辅佐,可以确保秦楚两国维持长久的盟约,这对攻打赵国非常有利。”公子腾说道“至于何时攻打中原,臣认为咸阳要听取扶苏的意见。扶苏既然坐镇中原,当然对山东的形势最为熟悉,他建议何时打,那就何时展开攻击。”
秦王脸色微沉。贵公子腾这话太明显了,摆明了就是让公子扶苏率军攻打赵国,一定要让公子扶苏拿到灭赵的功勋。
公子豹看到秦王政面露不满之色,当即壮着胆子说道“大王十三岁继承王统,亲政也有十年了,但大王至今不立后,也不立储君,这对王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大秦的臣民为此惶恐不安,因为他们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储君代表的不仅仅是王统的延续,更是一个王国的希望所在啊。”
公子腾急忙冲着公子豹连使眼色,示意他不要说了。公子豹说的还算婉转,而武烈侯在给他们的信中就说得非常直白。秦王政为了独揽至高无上的权柄,为了最大程度地集中王权,甚至连储君都不要了。储君的存在是为了延续王统,所以储君肯定拥有一定的权力,也拥有一定的实力,而这都对大王的绝对集权形成了阻碍。秦王政不立储,事实上就是为了绝对集权。
这话当然不能当着秦王政的面说出来,激怒秦王政没有任何好处,只能想方设法让秦王政意识到集权的阻力太大,意识到国祚的稳定和延续远比君主集权更重要,从而让秦王政改变主意,尽快立储。
“你们是不是想告诉寡人,攻赵之战要放在武烈侯完成西南策略之后?”
公子豹望着神情冷峻的秦王,叹了口气“大王,你心里其实很清楚,到底是谁要公子扶苏去中原?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为什么在王统一事上屡次向你进言?他是想告诉你,他忠诚于你,忠诚于老嬴家,他没有二心。”
“大王,兄弟阋墙的教训太多了。”公子腾也叹道“该信任的时侯还是要信任,尤其在兄弟向大王一次次证明自己的忠诚后,大王还有什么理由怀疑他?难道一定把他逼得走投无路,逼得铤而走险,从而证明他是个十恶不赦之徒?”
>
第281章价值几何?
武烈侯大获全胜。
他利用中原的危局逼迫秦王政在王统一事上做出让步,又利用秦王政在王统上的让步,逼迫楚系熊氏在朝堂上的领军人物昌平君离开咸阳。为了让楚系熊氏能够接受他的条件,他又让公子扶苏坐镇中原,让楚系和他的力量进一步结合,让双方的联盟更加稳固,如此公子扶苏在得到两系力量共同拥戴的同时,楚系实力也得以完整保存,为将来东山再起打下了坚实基础。
秦王政未能控制中原,也未能遏制武烈侯,但他如果接受武烈侯的“帮助”他就成功地把熊氏主要力量赶出了中原,从而得以进一步巩固他的王权,进一步掌控朝政,他和武烈侯“对决”失败的损失将因为熊氏外戚的“没落”而得以挽回。
武烈侯此策把咸阳各方利益全部考虑到了,各方都有损失,但各方都有收获,只不过损失各有大,收获各有多少而已。
接下来,就是秦王政的决策了,就是他是否愿意在王统一事上做出让步,是否愿意接受武烈侯的“帮助”虽然这个“帮助”带有“要挟”的性质,但它无疑是当前解决咸阳和中原危机的最好策略。
秦王政心不甘情不愿。他失败了,而且败得很惨,基本上没有还手之力,这让他高傲的心无法接受。
秦王政可以拒绝武烈侯的“帮助”但如此一来,损失最大的就是他,而熊氏外戚将因为秦王政的“无情”毅然与武烈侯结下牢固联盟。大秦两个最庞大的势力如果内外联手,齐心协力对付秦王政,那秦王政的未来将非常艰难。
当然,秦王政也不是没有还手之力,他只要把老秦人拉过来,把本土军功贵族变成自己的亲信,他就可以为所欲为,但是,他必须先为武安君平反,否则老秦人不会相信他。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老秦人被压制打击了几十年,血淋淋的教训,此时还有谁敢忠诚于大秦的王?当年昭襄王用什么理由诛杀武安君?不听话而已,不听话我就杀你,如此荒谬的理由就把功勋盖世的武安君杀了。当大王诛杀功臣就像宰杀牲畜一样随心所欲的时侯,还有谁敢相信自己的大王?
=
秦王政认同武烈侯的策略,但心理上却无法接受失败,无法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向武烈侯认输。
秦王政的亲信大臣整体失语
武烈侯这一招可谓致命。现在把公子扶苏送出京城,让他坐镇中原,实际上就是确保公子扶苏拿到灭赵的功绩。
攻灭赵国的功绩,要远远大于攻占中原。灭韩魏,拿中原,不过是在统一大业上占据了明显优势。中原是四战之地,群敌环伺,利弊各占一半,比如这次的大灾难,与齐国一触即的战争,就是一个鲜明例证,这说明拿到中原未必就能统一中土。相反,灭了赵国,拿到河北,中原的安全随即得到保障,齐楚燕三国陷入被秦国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绝境,大秦统一中土基本成为定局。所以公子扶苏如果拿到灭赵的功绩,再加上宗室和楚系外戚的全力拥戴,不出意外的话,储君之位基本上就是他的囊中之物。
公子扶苏做了储君,成为大秦未来的大王,成为中土未来的君主,那么必定会牢牢记住当初反对他坐镇中原的大臣。等他登基做了大王,第一个要清洗的对象就是这些大臣,试问此刻秦王政的亲信们谁敢开口反对?
秦王政询问他们的意见,尉缭、蒙嘉、冯劫、冯去疾、茅焦等人都把嘴巴闭上了,以集体沉默告诉秦王政,此事他们没有反对的资格。
公子扶苏是秦王长子,不满十岁,没有能力坐镇一方,正是因为他没有能力,所以才要大臣辅佐,而右丞相昌平君熊启做为扶苏的舅舅,想的辅佐人选。秦王政正愁着没办法驱赶昌平君,现在有了这么个好借口,怎肯放弃?至于公子扶苏是不是未来的储君,何时做未来的储君,都是无法确定的事,可以暂时不考虑,先考虑把昌平君赶走,这可以有效遏制和打击熊氏外戚,进一步巩固王权,控制朝政,这才是秦王政最为迫切的事。
秦王政不好责斥他们,但他此刻又非常需要听到各种不同的意见,于是连夜召见了驷车庶长公子豹和御史大夫公子腾。
这两位宗室大臣都接到了武烈侯的密信。武烈侯在信中直言不讳,秦王主政十年,至今不立储君,这成为大秦的一个致命隐患。过去宫里还有华阳太后,秦王即使生了意外,还有华阳太后掌控全局。如今华阳太后不在了,假如秦王出事,大秦因为没有储君,必将陷入混乱。立储不是秦王的事,而是整个王族的是,是老嬴家的事,是关系到国祚存亡的大事,所以做为宗室大臣,现在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劝谏秦王立储。
武烈侯在信中告诉他们,不论熊氏是否愿意为了立储而主动退出咸阳,宗室大臣都必须在此刻拿出有利于老嬴家的策略。让公子扶苏到中原,符合整个宗室利益,势在必行,务必成功。如果熊氏坚决不愿退出咸阳,那么必要的时侯将动用非常手段。
公子豹和公子腾完全同意武烈侯在立储一事上的态度,所以当秦王召见他们后,两人竭尽所能,把武烈侯在立储一事上的想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当然,他们不会告诉秦王这是武烈侯的主意,以免让秦王政丢了面子。
“武烈侯是否欢迎扶苏去中原?”秦王政试探着问了一句。
公子豹抚须笑道“武烈侯绝不会为难扶苏,相反,他肯定会在离开中原前,把所有的事情安排好,确保扶苏在最短时间内稳定中原,解决中原的危机。”
秦王政想了片刻,又问道“在你们看来,何时攻打赵国最为合适?”
“扶苏坐镇中原,昌平君辅佐,可以确保秦楚两国维持长久的盟约,这对攻打赵国非常有利。”公子腾说道“至于何时攻打中原,臣认为咸阳要听取扶苏的意见。扶苏既然坐镇中原,当然对山东的形势最为熟悉,他建议何时打,那就何时展开攻击。”
秦王脸色微沉。贵公子腾这话太明显了,摆明了就是让公子扶苏率军攻打赵国,一定要让公子扶苏拿到灭赵的功勋。
公子豹看到秦王政面露不满之色,当即壮着胆子说道“大王十三岁继承王统,亲政也有十年了,但大王至今不立后,也不立储君,这对王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大秦的臣民为此惶恐不安,因为他们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储君代表的不仅仅是王统的延续,更是一个王国的希望所在啊。”
公子腾急忙冲着公子豹连使眼色,示意他不要说了。公子豹说的还算婉转,而武烈侯在给他们的信中就说得非常直白。秦王政为了独揽至高无上的权柄,为了最大程度地集中王权,甚至连储君都不要了。储君的存在是为了延续王统,所以储君肯定拥有一定的权力,也拥有一定的实力,而这都对大王的绝对集权形成了阻碍。秦王政不立储,事实上就是为了绝对集权。
这话当然不能当着秦王政的面说出来,激怒秦王政没有任何好处,只能想方设法让秦王政意识到集权的阻力太大,意识到国祚的稳定和延续远比君主集权更重要,从而让秦王政改变主意,尽快立储。
“你们是不是想告诉寡人,攻赵之战要放在武烈侯完成西南策略之后?”
公子豹望着神情冷峻的秦王,叹了口气“大王,你心里其实很清楚,到底是谁要公子扶苏去中原?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为什么在王统一事上屡次向你进言?他是想告诉你,他忠诚于你,忠诚于老嬴家,他没有二心。”
“大王,兄弟阋墙的教训太多了。”公子腾也叹道“该信任的时侯还是要信任,尤其在兄弟向大王一次次证明自己的忠诚后,大王还有什么理由怀疑他?难道一定把他逼得走投无路,逼得铤而走险,从而证明他是个十恶不赦之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