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议政之意 (1/2)
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斩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太子丹知道,不但卿陆如此,恐怕外地大多数郡守县令皆或多或少心存此念。
但这是太子新提出来的大政,朝中已颁布了政令,即便心有异见,谁肯出头贸然反对。
太子自从归国,推范增为相,刷新国政,这几年都颇见成效。可见太子甚是英明,这设立议政院之事,乃是太子亲言,想必其中大有深意。自己或许是孤陋寡闻,难知其意,贸然说出来,恐被人耻笑,还是赶紧执行的好,或许以后好处自明。
很是不少的官吏如是想。
当然也有的认为此事确实是太子有误,但仍然闭口不言。
毕竟太子如今势重,反对太子之策,难道自己不想做此官了么?
只有像卿陆这种老臣,已经镇守外郡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朝中上下皆知,轻易动不得他,不怕太子怪罪,又自持忠心,才会在太子面前坦白而言。
太子丹道:“议政院所设,首为处功臣之道也。”
诸侯各国,原皆为世卿世禄之制,待时局大变,各国纷纷变法,唯秦最为彻底。行军功爵制,但凡官吏,非有军功不可。
秦的军功爵制,造就了一大批军功贵族和军功官吏。极大的调动了国民耕战的积极性。
但其中也大有弊端。
原先的诸侯之官,都来自于世卿之家,这些官员,从小就开始受诗书礼仪和执政的训练,作为卿大夫,从文化和知识水平来说,应当是够格的。
但军功官吏不同,很多军功官吏,不过是彪悍凶猛,在战场上杀敌立功而已。
这些人拿刀动枪的上阵没什么问题,可粗陋无文,不通文墨律法。要让他们来做官治政,那可是太为难他们了。
倒不是说每个人都不行,有些人聪明,由武转文也做得不错,但毕竟乃是少数。大部分的可说是很不适任。
对此韩非就曾经说过,上阵冲锋,那是杀人,而为郡县之官,那是牧养民众,让杀人的来做养人的活,怎么能干的好呢?
太子丹也很赞同韩非的见解。郡县守令,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和知识水平才行,这样才不会因不懂律法而胡作非为,也不会被手下僚佐轻易蒙蔽。
太子丹大兴学校,除了昌盛文化之外,本就有储才、养才之意。
爵赏以功,任官以能,这是太子丹的原则。
但真要执行这个原则,就有一个问题:那些功臣怎么办?
如果得了爵位,只不过是多些土地奴仆之用,少缴些赋税劳役,不能为官参政为人上人,那这爵位还有多大的吸引力呢!
而设立议政院,恰恰可以解决这一矛盾。
议政院的设立,在官职之外,另行创立了一套尊荣体系,那些功爵之人,不任官职,却可以和官员平等而立,当然是极大的提高了爵位的社会地位标志的属性。保持了爵位的一大吸引力。
而议政官不需要处理日常政务和公文,只需要听人解说政令,是否符合律法就好,有什么问题,也就是是否的判断而已,完全可以避免其粗陋无文的影响。
而这些人为国效力,从战场上生死考验下来,相对来说,对于国家更加的忠心,要是明知道郡县守令不尊律法,恐怕这些人是反对最强烈的一批人。
不但如此,议政院之人,都同知上面颁发的政令,拿掉了郡县官吏对上面政策律令信息的垄断。这些有爵之人,大多有国家之封赏和赋税的优惠,财富情况和地位,应该是各地较高的这一批人,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人群,可以说是国家统治的基础,政策律令能无阻碍的深入到这个阶层,对于国家整个统治的稳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而这些人对时政的了解和掌握,也极大的限制了郡县守令能够暗中操作为自己谋利的空间。这有极大的加强了对官吏队伍的监督作用。
封建邦国、大夫,那是不需要监察的,因为既然封给了别人,那就是人家自己的,只要按时上缴贡献就可以了。从理论上来说,那些封君大夫,每一个肯主动去糟蹋自己的城邑和封国的。
但郡县制不同。郡县官吏都是为大王所派,代表大王掌管地方。
既然掌管是国家之地,大王之民,享有是固定的俸禄,那怎么能保证郡县守令一定就会尽心尽职的完成职守,一定会清廉爱民,不爱身外之财呢?
所以,随着郡县制的推开,对官吏队伍... -->>
太子丹知道,不但卿陆如此,恐怕外地大多数郡守县令皆或多或少心存此念。
但这是太子新提出来的大政,朝中已颁布了政令,即便心有异见,谁肯出头贸然反对。
太子自从归国,推范增为相,刷新国政,这几年都颇见成效。可见太子甚是英明,这设立议政院之事,乃是太子亲言,想必其中大有深意。自己或许是孤陋寡闻,难知其意,贸然说出来,恐被人耻笑,还是赶紧执行的好,或许以后好处自明。
很是不少的官吏如是想。
当然也有的认为此事确实是太子有误,但仍然闭口不言。
毕竟太子如今势重,反对太子之策,难道自己不想做此官了么?
只有像卿陆这种老臣,已经镇守外郡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朝中上下皆知,轻易动不得他,不怕太子怪罪,又自持忠心,才会在太子面前坦白而言。
太子丹道:“议政院所设,首为处功臣之道也。”
诸侯各国,原皆为世卿世禄之制,待时局大变,各国纷纷变法,唯秦最为彻底。行军功爵制,但凡官吏,非有军功不可。
秦的军功爵制,造就了一大批军功贵族和军功官吏。极大的调动了国民耕战的积极性。
但其中也大有弊端。
原先的诸侯之官,都来自于世卿之家,这些官员,从小就开始受诗书礼仪和执政的训练,作为卿大夫,从文化和知识水平来说,应当是够格的。
但军功官吏不同,很多军功官吏,不过是彪悍凶猛,在战场上杀敌立功而已。
这些人拿刀动枪的上阵没什么问题,可粗陋无文,不通文墨律法。要让他们来做官治政,那可是太为难他们了。
倒不是说每个人都不行,有些人聪明,由武转文也做得不错,但毕竟乃是少数。大部分的可说是很不适任。
对此韩非就曾经说过,上阵冲锋,那是杀人,而为郡县之官,那是牧养民众,让杀人的来做养人的活,怎么能干的好呢?
太子丹也很赞同韩非的见解。郡县守令,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和知识水平才行,这样才不会因不懂律法而胡作非为,也不会被手下僚佐轻易蒙蔽。
太子丹大兴学校,除了昌盛文化之外,本就有储才、养才之意。
爵赏以功,任官以能,这是太子丹的原则。
但真要执行这个原则,就有一个问题:那些功臣怎么办?
如果得了爵位,只不过是多些土地奴仆之用,少缴些赋税劳役,不能为官参政为人上人,那这爵位还有多大的吸引力呢!
而设立议政院,恰恰可以解决这一矛盾。
议政院的设立,在官职之外,另行创立了一套尊荣体系,那些功爵之人,不任官职,却可以和官员平等而立,当然是极大的提高了爵位的社会地位标志的属性。保持了爵位的一大吸引力。
而议政官不需要处理日常政务和公文,只需要听人解说政令,是否符合律法就好,有什么问题,也就是是否的判断而已,完全可以避免其粗陋无文的影响。
而这些人为国效力,从战场上生死考验下来,相对来说,对于国家更加的忠心,要是明知道郡县守令不尊律法,恐怕这些人是反对最强烈的一批人。
不但如此,议政院之人,都同知上面颁发的政令,拿掉了郡县官吏对上面政策律令信息的垄断。这些有爵之人,大多有国家之封赏和赋税的优惠,财富情况和地位,应该是各地较高的这一批人,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人群,可以说是国家统治的基础,政策律令能无阻碍的深入到这个阶层,对于国家整个统治的稳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而这些人对时政的了解和掌握,也极大的限制了郡县守令能够暗中操作为自己谋利的空间。这有极大的加强了对官吏队伍的监督作用。
封建邦国、大夫,那是不需要监察的,因为既然封给了别人,那就是人家自己的,只要按时上缴贡献就可以了。从理论上来说,那些封君大夫,每一个肯主动去糟蹋自己的城邑和封国的。
但郡县制不同。郡县官吏都是为大王所派,代表大王掌管地方。
既然掌管是国家之地,大王之民,享有是固定的俸禄,那怎么能保证郡县守令一定就会尽心尽职的完成职守,一定会清廉爱民,不爱身外之财呢?
所以,随着郡县制的推开,对官吏队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