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红楼]权臣宠妻日常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书每日忙学问还忙不过来,一想也不急于这一时,便也没有说了。
只是,黛玉一个姑娘家,连林府的大门都不出的,却知道陈景书有个济养院,还缺钱花,立马又给送银子来,陈家自然不觉得一千多两银子算什么大数目,但只这份心就很难得了。
那傻儿子竟是完全没体会这意思。
吴氏对此只能叹气了,好在这儿子还没傻的没救,他至少还知道给人家姑娘回礼。
等到了年底的时候,陈景书终于得了空,另外京城那里也传了好消息,陈珞怀孕了。
对于唯一的女儿,陈孝祖是放在心尖子上疼爱的,知道陈珞怀孕,他这个做外祖的简直比武靖侯府的亲祖父还要高兴,又打发人往扬州送信,刚巧年底的时候到了。
吴氏知道这事也高兴,陈珞虽不是她女儿,却还是给家里下人每人多赏了半月的月钱。
陈景书去年过年的时候被陈孝祖拉着下了好久的棋,当时觉得痛不欲生,但此时想起来却有些担心:“大姐姐出嫁了,大伯母去的早,我又回家来,大伯如今只一个人在京城,过年恐怕孤单呢。”
陈孝宗听到这话也是一叹:“是啊,咱们家这一家子,你大伯是真的最不容易的。”
陈孝宗比谁都清楚他那哥哥从小就是个淡泊名利的性子,向往闲云野鹤名士风流的生活多过做什么高官重臣。
但那个时候父亲陈豫辞了皇帝的恩旨,陈家爵位到陈豫而止,陈家的下一代就必须得有个能挑得起担子的人来。
陈孝宗读书平平,考不上什么功名,陈孝祖一力把这担子担了起来,或许他依旧不喜做官,或许他心中仍向往纵情山水的生活,但于陈孝祖而言,他从小过的锦衣玉食富贵无忧,这日子是陈家给的,如今家里需要他挑起担子,他既是嫡子又是长子,就该为这个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
陈孝宗心里明白,但读书官场的事情他实在是帮不上忙,便尽量不让更多的俗务去打扰陈孝祖。
这些年陈家大小产业都是他在打理,连带着陈孝祖的那一份也不必陈孝祖操心,何况官场上虽帮不上忙,陈孝宗却决不让家里的事情给陈孝祖拖后腿。
陈孝祖做上左都御史的时候还不满四十岁,四十岁不到的从一品大员,多少人嫉妒着,多少双眼睛盯着?陈孝宗这些年愣是没让人从他这里揪出半点话头去对付陈孝祖。
如今陈孝祖一人在京城,唯一的女儿又已经出嫁不在身边……
陈孝宗看着陈景书叹了口气:“唉,我该让你留在那里过了年才回来的。”
陈景书无奈道:“……父亲,二月我就要参加童试了。”
过了年才走很有可能赶不上的好吗!
陈孝宗又叹了口气:“你这回要是不中,真对不起你大伯。”
陈景书:“……”
这又是哪一出啊!
好在这会儿说林如海府上送礼的来了。
陈家既然与林家相交,自然过节时候送礼往来是少不了的,昨儿吴氏才刚打发人往林府送了东西,今日林如海府上来的人该是回礼的。
陈景书眼睛一亮:“有没有单独给我的?有?那快叫人拿进来。”
很快就有婆子取了两口箱子进来,除了笔墨纸砚之外,也就是一些书画了。
陈景书对那些却都不在意,箱子刚放下他就忍不住急切的上前查找,很快在其中一个箱子里找到一本小册子。
上头并黛玉的一段话:“昨日送来的诗文我已帮你改过,年后王先生若要检查,你可把这个给他看。”
陈景书翻了翻后头,果然见之前那些连他自己看着都觉得惨不忍睹的诗已经大变模样。
陈景书抱着诗册,脸上控制不住的露出笑容。
林妹妹简直天使!
吴氏虽然提醒陈景书说黛玉回来了,却也没有让陈景书上门的意思。
以往是贾敏邀请她的时候,她顺道把陈景书带上,如今林府没有主母,再加上黛玉还在孝期,陈景书时常往那里凑叫什么事儿?
这对两个孩子都不好,因此吴氏倒也不急。
左右黛玉守着孝,也不能变成别人家的。
要说起来,吴氏对黛玉还算是挺满意的。
黛玉相貌人品都是世间少有的,又有才情,吴氏虽看不懂那些制艺文章,但见陈景书认真拿着黛玉给他的批注做笔记的样子也知道黛玉不是胡乱写写,这么个姑娘,既有才有貌,又能帮助陈景书进步,把他往正路上引,多好呀。
至于说黛玉身子弱,这倒不必太在意了。
这年头富贵人家的姑娘小姐,至少半数以上先天都有些弱气,从小吃着药调理也是有的,黛玉如今才几岁?长大了自然就好了。
何况这么个姑娘还能从小看着,总归知根知底,比旁的倒是更好些呢。
往家世上说,吴氏倒是不指望陈景书娶个高门女的,这事儿有则有,没有也不强求,何况林如海家里人口简单,以后也不必担心有乱七八糟的糟心亲戚。
越想越觉得黛玉真是个好姑娘,若非如今黛玉孝期未过,吴氏都想着要陈孝宗去找林如海先把亲事定下了。
嗯,也得儿子自己乐意才好。
可吴氏瞧着陈景书是没有不乐意的。
吴氏的想法陈景书猜不透,倒是最近王撰见他制艺文章已经不成问题了,又开始给他补其他。
虽然科举主要还是考制艺,但有时候主考官也会要求考生作一些诗赋、策论一类,陈景书的诗赋是没得救了,策论以往学了一些,瞧着还行的样子,王撰便趁着这会儿严抓陈景书的策论。
策论一般是以时事、政事上的问题作为题目,要考生从向朝廷献策的角度来写自己的见解,写这种东西可不仅仅是书读得好就行了,眼光见识一样都不能少。
陈景书年纪小,经历的风雨自然没有那些年长的人多,且他学制艺已经占据了大量的精力,不比那些学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人家硬靠着年岁的积累也要比陈景书多几分见识。
王撰最后总结道:“你年纪小,写制艺倒也罢了,写策论难免显出弱气来,这时候也不要紧张,童试的策论是不指望考生能针对问题写出什么太好的见解来的,因此只要大体道理不错也就够了。”
陈景书道:“但不功不过也就没什么成绩呀。”
王撰道:“我在翰林院多年,每天做的就是写诏书政令,这里头有些技巧和章程,你得学,到时候只要主考官看的舒服流畅,见你格局漂亮,内容只要中规中矩,就足够有个好成绩了。”
书每日忙学问还忙不过来,一想也不急于这一时,便也没有说了。
只是,黛玉一个姑娘家,连林府的大门都不出的,却知道陈景书有个济养院,还缺钱花,立马又给送银子来,陈家自然不觉得一千多两银子算什么大数目,但只这份心就很难得了。
那傻儿子竟是完全没体会这意思。
吴氏对此只能叹气了,好在这儿子还没傻的没救,他至少还知道给人家姑娘回礼。
等到了年底的时候,陈景书终于得了空,另外京城那里也传了好消息,陈珞怀孕了。
对于唯一的女儿,陈孝祖是放在心尖子上疼爱的,知道陈珞怀孕,他这个做外祖的简直比武靖侯府的亲祖父还要高兴,又打发人往扬州送信,刚巧年底的时候到了。
吴氏知道这事也高兴,陈珞虽不是她女儿,却还是给家里下人每人多赏了半月的月钱。
陈景书去年过年的时候被陈孝祖拉着下了好久的棋,当时觉得痛不欲生,但此时想起来却有些担心:“大姐姐出嫁了,大伯母去的早,我又回家来,大伯如今只一个人在京城,过年恐怕孤单呢。”
陈孝宗听到这话也是一叹:“是啊,咱们家这一家子,你大伯是真的最不容易的。”
陈孝宗比谁都清楚他那哥哥从小就是个淡泊名利的性子,向往闲云野鹤名士风流的生活多过做什么高官重臣。
但那个时候父亲陈豫辞了皇帝的恩旨,陈家爵位到陈豫而止,陈家的下一代就必须得有个能挑得起担子的人来。
陈孝宗读书平平,考不上什么功名,陈孝祖一力把这担子担了起来,或许他依旧不喜做官,或许他心中仍向往纵情山水的生活,但于陈孝祖而言,他从小过的锦衣玉食富贵无忧,这日子是陈家给的,如今家里需要他挑起担子,他既是嫡子又是长子,就该为这个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
陈孝宗心里明白,但读书官场的事情他实在是帮不上忙,便尽量不让更多的俗务去打扰陈孝祖。
这些年陈家大小产业都是他在打理,连带着陈孝祖的那一份也不必陈孝祖操心,何况官场上虽帮不上忙,陈孝宗却决不让家里的事情给陈孝祖拖后腿。
陈孝祖做上左都御史的时候还不满四十岁,四十岁不到的从一品大员,多少人嫉妒着,多少双眼睛盯着?陈孝宗这些年愣是没让人从他这里揪出半点话头去对付陈孝祖。
如今陈孝祖一人在京城,唯一的女儿又已经出嫁不在身边……
陈孝宗看着陈景书叹了口气:“唉,我该让你留在那里过了年才回来的。”
陈景书无奈道:“……父亲,二月我就要参加童试了。”
过了年才走很有可能赶不上的好吗!
陈孝宗又叹了口气:“你这回要是不中,真对不起你大伯。”
陈景书:“……”
这又是哪一出啊!
好在这会儿说林如海府上送礼的来了。
陈家既然与林家相交,自然过节时候送礼往来是少不了的,昨儿吴氏才刚打发人往林府送了东西,今日林如海府上来的人该是回礼的。
陈景书眼睛一亮:“有没有单独给我的?有?那快叫人拿进来。”
很快就有婆子取了两口箱子进来,除了笔墨纸砚之外,也就是一些书画了。
陈景书对那些却都不在意,箱子刚放下他就忍不住急切的上前查找,很快在其中一个箱子里找到一本小册子。
上头并黛玉的一段话:“昨日送来的诗文我已帮你改过,年后王先生若要检查,你可把这个给他看。”
陈景书翻了翻后头,果然见之前那些连他自己看着都觉得惨不忍睹的诗已经大变模样。
陈景书抱着诗册,脸上控制不住的露出笑容。
林妹妹简直天使!
吴氏虽然提醒陈景书说黛玉回来了,却也没有让陈景书上门的意思。
以往是贾敏邀请她的时候,她顺道把陈景书带上,如今林府没有主母,再加上黛玉还在孝期,陈景书时常往那里凑叫什么事儿?
这对两个孩子都不好,因此吴氏倒也不急。
左右黛玉守着孝,也不能变成别人家的。
要说起来,吴氏对黛玉还算是挺满意的。
黛玉相貌人品都是世间少有的,又有才情,吴氏虽看不懂那些制艺文章,但见陈景书认真拿着黛玉给他的批注做笔记的样子也知道黛玉不是胡乱写写,这么个姑娘,既有才有貌,又能帮助陈景书进步,把他往正路上引,多好呀。
至于说黛玉身子弱,这倒不必太在意了。
这年头富贵人家的姑娘小姐,至少半数以上先天都有些弱气,从小吃着药调理也是有的,黛玉如今才几岁?长大了自然就好了。
何况这么个姑娘还能从小看着,总归知根知底,比旁的倒是更好些呢。
往家世上说,吴氏倒是不指望陈景书娶个高门女的,这事儿有则有,没有也不强求,何况林如海家里人口简单,以后也不必担心有乱七八糟的糟心亲戚。
越想越觉得黛玉真是个好姑娘,若非如今黛玉孝期未过,吴氏都想着要陈孝宗去找林如海先把亲事定下了。
嗯,也得儿子自己乐意才好。
可吴氏瞧着陈景书是没有不乐意的。
吴氏的想法陈景书猜不透,倒是最近王撰见他制艺文章已经不成问题了,又开始给他补其他。
虽然科举主要还是考制艺,但有时候主考官也会要求考生作一些诗赋、策论一类,陈景书的诗赋是没得救了,策论以往学了一些,瞧着还行的样子,王撰便趁着这会儿严抓陈景书的策论。
策论一般是以时事、政事上的问题作为题目,要考生从向朝廷献策的角度来写自己的见解,写这种东西可不仅仅是书读得好就行了,眼光见识一样都不能少。
陈景书年纪小,经历的风雨自然没有那些年长的人多,且他学制艺已经占据了大量的精力,不比那些学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人家硬靠着年岁的积累也要比陈景书多几分见识。
王撰最后总结道:“你年纪小,写制艺倒也罢了,写策论难免显出弱气来,这时候也不要紧张,童试的策论是不指望考生能针对问题写出什么太好的见解来的,因此只要大体道理不错也就够了。”
陈景书道:“但不功不过也就没什么成绩呀。”
王撰道:“我在翰林院多年,每天做的就是写诏书政令,这里头有些技巧和章程,你得学,到时候只要主考官看的舒服流畅,见你格局漂亮,内容只要中规中矩,就足够有个好成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