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重生回到1984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华,江苏j县人,今年三十一岁。”
沈周华一听,激动得不得了,立刻跟沈健华称兄道弟起来。还问他们是不是来购买皮子,说他有认识的熟人,保证价廉物美,一边说,一边拍胸......
喝到很晚才散。
次日一早,沈周华带他们到皮革市场。
辛集是河北省第一大镇,也是历史上最大的皮毛集散地和商埠重镇,皮毛皮革业始于明代,盛于清朝,历史非常悠久。可它的名气仅限于局部地区和局部人员,并没有像“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样家喻户晓。
章秀青跟许多同龄人相比,文化水平算高的,可她第一次听说这个地方,还是前世那位一直骚扰她的服装厂小老板告诉她的。
在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真皮皮衣风靡全国,大街小巷到处可见穿着皮夹克的男女老少,许多商家瞅准商机,纷纷成立服装厂,短短数年时间,制作皮衣的厂家如雨后新笋般遍及全国各地,而章秀青曾经呆过的那家服装厂更是风光一时。
老板是个妻管严,万事都听老板娘的。
老板娘出身农村,小时候家里贫穷,上了只一年的学,基本上算是个文盲。她自称自己是个很普通的女人,没出嫁前在娘家干农活,出嫁后在婆家干农活,在三十岁之前,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聪明才智,日子过得平平淡淡,直到她的儿子上小学。那一天,她带着儿子去新华书店购买文具用品,鬼使神差买回来一本《服装裁剪自学入门》的书。
她的丈夫一向惟妻命是从,只当没看见。公公婆婆却非常生气,说她乱买东西浪费钱,逼着她把书退回给书店。她不肯,婆婆勃然大怒,一边破口大骂她是个“败家精”,一边动手抢,差点上演全武行。
老板娘好不容易才保住那本书。
她的婆婆气急败坏,在村里散播她的坏话,说她字都不认识几个,买回来那么厚一本书,不能吃、不能用,更不能当枕头,纯粹是脑子有毛病……
村里许多人不理解,在背后指指点点,说得非常难听。
丈夫劝她宁事息人,把书退掉得了。
她倔劲上来,发誓要靠自己的努力,自学成为一名出色的裁缝。然后说干就干,当天她就到街上去买了专用剪刀及划粉、皮尺、硬尺等东西。
为免浪费,她从一个走街串巷收旧货的老头手里买了一大叠旧报纸,整天像个疯子一样在家里裁裁剪剪(她婆婆的原话)。一个星期后,她到街上去买了一块布料给儿子做裤子,整整花了十天时间才做完。
尽管她付出了许多心血,可是依旧做得不好,她并不气馁,又花了一天时间修改。
一个月后,她给丈夫做长裤,同样花了十天时间,婆婆依旧对她冷嘲热讽、大肆打击。
三个月后,她给自己做衬衫,只须三天时间,而裤子只须一天就能做成。婆婆看她忙活,整天阴阳怪气。她的母亲担心她跟公公婆婆的关系越搞越僵,劝她“吃亏是福”,她咬着牙,给他们各做了一件衬衣和一条裤子,他们对她的态度果然好了许多。
半年后,她的衣服越做越快、越做越好,先是亲戚朋友带了布料找上门来,接着是左右乡邻,然后是附近村子里的人。
一年后,她在镇上租了个门面,开了个裁缝铺子,既当老板,又当伙计,风里来、雨里去,偶尔累极,向丈夫抱怨几声。由于铺子很赚钱,她的婆婆开始给她好脸色。
三年后,她在镇上开了家分店,手下有三个伙计。依旧没白天、没黑夜,忙得不可开交。她的公公婆婆再也不对她指手划脚,还包了家里所有的农活。
五年后,她在村里租了几间空房,开了个小型服装厂,手下有八名员工,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她的公公婆婆逢人就吹嘘自己的媳妇能干,全家人都捧着她。
十年后,真皮皮衣大热,她的服装厂摆脱了小打小闹,鼎盛时期厂里一共有八百多名员工,是省里首屈一指的纳税大户,有关单位的领导都捧着她。
章秀青进厂的时候,皮夹克已经过时,服装厂生意也大不如前,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工资仍旧比大多数企业高。而且说句良心话,老板和老板娘都是好人,只有他们的儿子不是个东西,若非他不停地骚扰,章秀青还真不想辞职。
有人说老板娘是靠制作皮夹克发家致富的,其实这句话不完全对,老板娘的确是靠制作皮衣发了一笔大财,可她最赚钱的生意不是销售成衣,而是贩卖皮子。
众所周知,那个年代信息并不畅通,没有度娘,没有阿里巴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许多人连河北省在中国的东部还是西部都不清楚,更加不知道辛集是什么东东。而老板娘却不知从哪里打听到辛集这个地方,亲自过去进货,并牢牢保密。许多消息不灵通的服装厂老板想要分一杯羹,只得从她手里购买皮子……
现在是1984年,皮衣还没有大热,正是复制老板娘的成功经验的好时机。章秀青将未来几年的流行趋势跟邵寒详细说了一遍,两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将五千块钱分成三份,一部分用来买羊皮,一部皮用来买牛皮,另外一部分用来买棉花。
华,江苏j县人,今年三十一岁。”
沈周华一听,激动得不得了,立刻跟沈健华称兄道弟起来。还问他们是不是来购买皮子,说他有认识的熟人,保证价廉物美,一边说,一边拍胸......
喝到很晚才散。
次日一早,沈周华带他们到皮革市场。
辛集是河北省第一大镇,也是历史上最大的皮毛集散地和商埠重镇,皮毛皮革业始于明代,盛于清朝,历史非常悠久。可它的名气仅限于局部地区和局部人员,并没有像“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样家喻户晓。
章秀青跟许多同龄人相比,文化水平算高的,可她第一次听说这个地方,还是前世那位一直骚扰她的服装厂小老板告诉她的。
在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真皮皮衣风靡全国,大街小巷到处可见穿着皮夹克的男女老少,许多商家瞅准商机,纷纷成立服装厂,短短数年时间,制作皮衣的厂家如雨后新笋般遍及全国各地,而章秀青曾经呆过的那家服装厂更是风光一时。
老板是个妻管严,万事都听老板娘的。
老板娘出身农村,小时候家里贫穷,上了只一年的学,基本上算是个文盲。她自称自己是个很普通的女人,没出嫁前在娘家干农活,出嫁后在婆家干农活,在三十岁之前,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聪明才智,日子过得平平淡淡,直到她的儿子上小学。那一天,她带着儿子去新华书店购买文具用品,鬼使神差买回来一本《服装裁剪自学入门》的书。
她的丈夫一向惟妻命是从,只当没看见。公公婆婆却非常生气,说她乱买东西浪费钱,逼着她把书退回给书店。她不肯,婆婆勃然大怒,一边破口大骂她是个“败家精”,一边动手抢,差点上演全武行。
老板娘好不容易才保住那本书。
她的婆婆气急败坏,在村里散播她的坏话,说她字都不认识几个,买回来那么厚一本书,不能吃、不能用,更不能当枕头,纯粹是脑子有毛病……
村里许多人不理解,在背后指指点点,说得非常难听。
丈夫劝她宁事息人,把书退掉得了。
她倔劲上来,发誓要靠自己的努力,自学成为一名出色的裁缝。然后说干就干,当天她就到街上去买了专用剪刀及划粉、皮尺、硬尺等东西。
为免浪费,她从一个走街串巷收旧货的老头手里买了一大叠旧报纸,整天像个疯子一样在家里裁裁剪剪(她婆婆的原话)。一个星期后,她到街上去买了一块布料给儿子做裤子,整整花了十天时间才做完。
尽管她付出了许多心血,可是依旧做得不好,她并不气馁,又花了一天时间修改。
一个月后,她给丈夫做长裤,同样花了十天时间,婆婆依旧对她冷嘲热讽、大肆打击。
三个月后,她给自己做衬衫,只须三天时间,而裤子只须一天就能做成。婆婆看她忙活,整天阴阳怪气。她的母亲担心她跟公公婆婆的关系越搞越僵,劝她“吃亏是福”,她咬着牙,给他们各做了一件衬衣和一条裤子,他们对她的态度果然好了许多。
半年后,她的衣服越做越快、越做越好,先是亲戚朋友带了布料找上门来,接着是左右乡邻,然后是附近村子里的人。
一年后,她在镇上租了个门面,开了个裁缝铺子,既当老板,又当伙计,风里来、雨里去,偶尔累极,向丈夫抱怨几声。由于铺子很赚钱,她的婆婆开始给她好脸色。
三年后,她在镇上开了家分店,手下有三个伙计。依旧没白天、没黑夜,忙得不可开交。她的公公婆婆再也不对她指手划脚,还包了家里所有的农活。
五年后,她在村里租了几间空房,开了个小型服装厂,手下有八名员工,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她的公公婆婆逢人就吹嘘自己的媳妇能干,全家人都捧着她。
十年后,真皮皮衣大热,她的服装厂摆脱了小打小闹,鼎盛时期厂里一共有八百多名员工,是省里首屈一指的纳税大户,有关单位的领导都捧着她。
章秀青进厂的时候,皮夹克已经过时,服装厂生意也大不如前,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工资仍旧比大多数企业高。而且说句良心话,老板和老板娘都是好人,只有他们的儿子不是个东西,若非他不停地骚扰,章秀青还真不想辞职。
有人说老板娘是靠制作皮夹克发家致富的,其实这句话不完全对,老板娘的确是靠制作皮衣发了一笔大财,可她最赚钱的生意不是销售成衣,而是贩卖皮子。
众所周知,那个年代信息并不畅通,没有度娘,没有阿里巴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许多人连河北省在中国的东部还是西部都不清楚,更加不知道辛集是什么东东。而老板娘却不知从哪里打听到辛集这个地方,亲自过去进货,并牢牢保密。许多消息不灵通的服装厂老板想要分一杯羹,只得从她手里购买皮子……
现在是1984年,皮衣还没有大热,正是复制老板娘的成功经验的好时机。章秀青将未来几年的流行趋势跟邵寒详细说了一遍,两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将五千块钱分成三份,一部分用来买羊皮,一部皮用来买牛皮,另外一部分用来买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