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迫降在明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北京,天启皇帝朱由校正在自己的木工屋内用墨斗划线,两个小太监各拉一端,在朱由校的指挥下轻轻移动。但似乎这两个小太监对朱由校的意思领悟不够,连续多次都没有刻画成功。他们要么就移动的太多,要么久移动的太少。
连续多次,朱由校终于忍不住了,他怒气冲冲的站起来,伸手将小太监手中的墨斗抢过来,狠狠的摔在墙上。
两个小太监吓得半死,赶紧跪在地下求饶。朱由校不理他们,淡淡的说了一声:“去叫魏忠贤过来。”
魏忠贤此时恰好过来给朱由校送奏折,远远的听到朱由校似乎叫他的名字,赶紧跑进来趴在地上向皇帝请安。
朱由校站在那里背对着魏忠贤,半天没有开口,只是呆呆看着墙壁,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魏忠贤阴冷的眼光扫了两个小太监一眼,然后又伏地哭曰:“皇上保重龙体,不值得为那些小人生气为难。”
朱由校回过神来,叹了口气,说道:“魏忠贤,你说朕是文盲嘛?”
魏忠贤背后一阵冷汗。
朱由校的父亲泰昌帝朱常洛,因为不受万历皇帝重视,以至于学业荒废。朱常洛的处境,顺带着又影响到了朱由校的启蒙教育。再后来朱由校十几岁后,时间和兴趣又更多花在了木工上,根本没有心思去读书。
此时听到朱由校问他这个问题,魏忠贤心里不由得大骂那些文官,装什么装啊,非要挖苦皇帝读书不好。现在皇帝问自己这个问题,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自己何苦来哉。
魏忠贤左思右想,计上心头道:”皇上,您不是还有孙先生吗,您识字不识字,那是孙先生说了算,我看朝中那些大臣是故意惹你生气,然后借此将你排斥在朝议之外,用心何其恶毒。“
朱由校想了想,貌似是这样的。今天自己只不过多问了一句为何辽东劳军要从内库拨款,就被这帮老头喷的死去活来。
难道朕的库银,朕自己都不能过问吗。赵南星主政户部,户部空的都能跑老鼠了,他不思进取,反而总想着挖空朕的内库,真是可恶。朕的内库,那是爷爷万历皇帝拼着“爱财如命”的名声攒起来的,为此不惜和江南富商为了矿税和商税缠斗多年。
朱由校想了一会儿,转头问魏忠贤:“宫里识字的太监训练的怎么样了,有合适的就送过来,帮朕念一念奏折,朕总不能让一帮老头子当猴耍。”
“启禀皇上,小崽子们们训练的差不多了,改日我弄个过来,请皇上用用看。”
朱由校摆摆手,道:“不用等改日了,一会儿就送过来吧,送我去乾清宫。”
魏忠贤陪着朱由校出门,到了门口,又看了一眼里面跪着的两个小太监,低声对左右道:“杖毙。”然后转身而去。
********
阳春三月,江南已是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而此时的天津,却依然有些清冷。杨涟和熊廷弼一干人今日行至天津,准备乘船出渤海,三日后可至盖州登陆,然后经辽阳,最终到达此行的目的地沈阳。
自从大明将元代的海运漕粮改为运河运输之后,随着北京都城规模的发展,明朝对漕运的依赖比过去任何一个朝代都大。而天津恰恰处于河运和海运的交通枢纽上,因此重要性慢慢开始显现。
大明户部在天津建立了大量的仓禀,设立了户部分司。杨涟和熊廷弼到天津后,首先要根据廷议文书提取犒军物资和粮草装船。
与当地户部官员寒暄之后,杨涟就急匆匆的赶往码头,准备点验物资。
户部一直都是东林党的重要地盘,以赵南星为首的东林党魁,在户部经营多年,提拔了不少干才。看着天津卫户部分司处理的井井有条,杨涟对此颇为满意。
不远处,户部天津分司主事游元青正对着一众手下官员道:“钦差杨大人虽然是我东林一脉,但却与楚党交往甚密,今天我们恐怕在他那里讨不到好处。”
“游大人,先试试再说,说不定杨大人刚来,面子上的事情总要做足的。”说话的是副主事柳禄。
在码头忙了许久,游元青邀请杨涟去附近搭建的茶棚休息一会,杨涟欣然同意,邀请熊廷弼同去。
今日装船非常顺利,已点验的粮食色泽圆润,饱满,不似陈年旧粮。一箱箱库银已从内库拨款送往天津装船,今日点验,成色也非常好。
看着粮食和银子,杨涟心中不由得一阵激动,自从东林一脉从台后走到台前,一扫之前朝中颓败之气,士林振奋,国家又有了新的希望,这是杨涟高兴的真正原因。
熊廷弼整个过程则是一言未发,他知道自己不是今天的主角,而且深知自己口舌之利,容易得罪人。在这帮东林党徒的圈子中,熊廷弼干脆一直沉默无语,除非杨涟与他有事相商。
两人到了前面的茶棚,陆续坐下,有下人奉茶。熊廷弼在码头忙了几个时辰,此时肚中干渴难耐,于是端起茶水,似乎感觉不烫,便一饮而尽。饮完后又道:“再来。”
旁边一众官员鄙夷的看了一眼熊廷弼,心中皆想,有如牛饮,斯文扫地,还是读书人出身呢,倒不如军中的粗汉。想归想,但面子上还要过得去,游元青连忙招呼左右下人给熊廷弼奉茶。
一旁的杨涟悠然品茶,不疾不徐。此刻见熊廷弼的吃相,顿觉好笑,道:“飞白兄不羁小节,豪爽之极,哈哈。”
杨涟与熊廷弼多年深交,两人一直反对那些假道学,对这种枝末小节自是不会计较。
熊廷弼也不回答,他明白杨涟能够理解他的困境。但自己一个楚党身处一帮东林官员群体中,只要开口,肯定会有人挑刺,既然这样,还不如一直装傻到辽东。
游元青见熊廷弼被杨涟一顿“取笑”,似乎觉得熊廷弼被杨涟吃的死死的,顿时感到机会来了。
游元青起身,向杨涟施礼道:“文儒兄,此次去辽东犒军,小弟我可是尽心竭力的帮你办好了,之前的官员装船时的火耗,漂没,我可是一项未做,此中各位官员都可明证。”
“游兄客气了,游兄将天津卫... -->>
北京,天启皇帝朱由校正在自己的木工屋内用墨斗划线,两个小太监各拉一端,在朱由校的指挥下轻轻移动。但似乎这两个小太监对朱由校的意思领悟不够,连续多次都没有刻画成功。他们要么就移动的太多,要么久移动的太少。
连续多次,朱由校终于忍不住了,他怒气冲冲的站起来,伸手将小太监手中的墨斗抢过来,狠狠的摔在墙上。
两个小太监吓得半死,赶紧跪在地下求饶。朱由校不理他们,淡淡的说了一声:“去叫魏忠贤过来。”
魏忠贤此时恰好过来给朱由校送奏折,远远的听到朱由校似乎叫他的名字,赶紧跑进来趴在地上向皇帝请安。
朱由校站在那里背对着魏忠贤,半天没有开口,只是呆呆看着墙壁,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魏忠贤阴冷的眼光扫了两个小太监一眼,然后又伏地哭曰:“皇上保重龙体,不值得为那些小人生气为难。”
朱由校回过神来,叹了口气,说道:“魏忠贤,你说朕是文盲嘛?”
魏忠贤背后一阵冷汗。
朱由校的父亲泰昌帝朱常洛,因为不受万历皇帝重视,以至于学业荒废。朱常洛的处境,顺带着又影响到了朱由校的启蒙教育。再后来朱由校十几岁后,时间和兴趣又更多花在了木工上,根本没有心思去读书。
此时听到朱由校问他这个问题,魏忠贤心里不由得大骂那些文官,装什么装啊,非要挖苦皇帝读书不好。现在皇帝问自己这个问题,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自己何苦来哉。
魏忠贤左思右想,计上心头道:”皇上,您不是还有孙先生吗,您识字不识字,那是孙先生说了算,我看朝中那些大臣是故意惹你生气,然后借此将你排斥在朝议之外,用心何其恶毒。“
朱由校想了想,貌似是这样的。今天自己只不过多问了一句为何辽东劳军要从内库拨款,就被这帮老头喷的死去活来。
难道朕的库银,朕自己都不能过问吗。赵南星主政户部,户部空的都能跑老鼠了,他不思进取,反而总想着挖空朕的内库,真是可恶。朕的内库,那是爷爷万历皇帝拼着“爱财如命”的名声攒起来的,为此不惜和江南富商为了矿税和商税缠斗多年。
朱由校想了一会儿,转头问魏忠贤:“宫里识字的太监训练的怎么样了,有合适的就送过来,帮朕念一念奏折,朕总不能让一帮老头子当猴耍。”
“启禀皇上,小崽子们们训练的差不多了,改日我弄个过来,请皇上用用看。”
朱由校摆摆手,道:“不用等改日了,一会儿就送过来吧,送我去乾清宫。”
魏忠贤陪着朱由校出门,到了门口,又看了一眼里面跪着的两个小太监,低声对左右道:“杖毙。”然后转身而去。
********
阳春三月,江南已是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而此时的天津,却依然有些清冷。杨涟和熊廷弼一干人今日行至天津,准备乘船出渤海,三日后可至盖州登陆,然后经辽阳,最终到达此行的目的地沈阳。
自从大明将元代的海运漕粮改为运河运输之后,随着北京都城规模的发展,明朝对漕运的依赖比过去任何一个朝代都大。而天津恰恰处于河运和海运的交通枢纽上,因此重要性慢慢开始显现。
大明户部在天津建立了大量的仓禀,设立了户部分司。杨涟和熊廷弼到天津后,首先要根据廷议文书提取犒军物资和粮草装船。
与当地户部官员寒暄之后,杨涟就急匆匆的赶往码头,准备点验物资。
户部一直都是东林党的重要地盘,以赵南星为首的东林党魁,在户部经营多年,提拔了不少干才。看着天津卫户部分司处理的井井有条,杨涟对此颇为满意。
不远处,户部天津分司主事游元青正对着一众手下官员道:“钦差杨大人虽然是我东林一脉,但却与楚党交往甚密,今天我们恐怕在他那里讨不到好处。”
“游大人,先试试再说,说不定杨大人刚来,面子上的事情总要做足的。”说话的是副主事柳禄。
在码头忙了许久,游元青邀请杨涟去附近搭建的茶棚休息一会,杨涟欣然同意,邀请熊廷弼同去。
今日装船非常顺利,已点验的粮食色泽圆润,饱满,不似陈年旧粮。一箱箱库银已从内库拨款送往天津装船,今日点验,成色也非常好。
看着粮食和银子,杨涟心中不由得一阵激动,自从东林一脉从台后走到台前,一扫之前朝中颓败之气,士林振奋,国家又有了新的希望,这是杨涟高兴的真正原因。
熊廷弼整个过程则是一言未发,他知道自己不是今天的主角,而且深知自己口舌之利,容易得罪人。在这帮东林党徒的圈子中,熊廷弼干脆一直沉默无语,除非杨涟与他有事相商。
两人到了前面的茶棚,陆续坐下,有下人奉茶。熊廷弼在码头忙了几个时辰,此时肚中干渴难耐,于是端起茶水,似乎感觉不烫,便一饮而尽。饮完后又道:“再来。”
旁边一众官员鄙夷的看了一眼熊廷弼,心中皆想,有如牛饮,斯文扫地,还是读书人出身呢,倒不如军中的粗汉。想归想,但面子上还要过得去,游元青连忙招呼左右下人给熊廷弼奉茶。
一旁的杨涟悠然品茶,不疾不徐。此刻见熊廷弼的吃相,顿觉好笑,道:“飞白兄不羁小节,豪爽之极,哈哈。”
杨涟与熊廷弼多年深交,两人一直反对那些假道学,对这种枝末小节自是不会计较。
熊廷弼也不回答,他明白杨涟能够理解他的困境。但自己一个楚党身处一帮东林官员群体中,只要开口,肯定会有人挑刺,既然这样,还不如一直装傻到辽东。
游元青见熊廷弼被杨涟一顿“取笑”,似乎觉得熊廷弼被杨涟吃的死死的,顿时感到机会来了。
游元青起身,向杨涟施礼道:“文儒兄,此次去辽东犒军,小弟我可是尽心竭力的帮你办好了,之前的官员装船时的火耗,漂没,我可是一项未做,此中各位官员都可明证。”
“游兄客气了,游兄将天津卫...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