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重生元末大神棍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七十九章插筷不倒
《元史·本纪》与《元史·五行志》中记载的结果,在蒙元时期,从太宗窝阔台十年到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233-1368)的130年间,发生的水、旱、蝗、雹、震、霜等诸灾,共达到1512次。
而在这一千余次的各种自然灾害中,水灾有687次,旱灾有256次,蝗灾213次,雹灾150次,地震129次,霜灾77次。虽然资料并不完整,记载也显得有些零落,但确实大致反映了当时的自然状况。
这次黄河决堤只是其中的一次罢了,倒不是蒙元朝廷对受灾的百姓完全不管不顾。
张太极由张宓那里了解到,元代实行申检体覆的救灾制度。
申,是受灾地区向朝廷申报受灾情况;检,是朝廷派人实地检验灾情;体覆,各级官员对逐级监察赈灾物资的发放。
不提地方官员瞒报灾情,朝堂内部扯皮,赈灾物资调集,然后各级官吏克扣截流,就算是顺顺利利的把这一套施行下来,对于那些眼巴巴等粮糊口的灾民来说,可真是黄花菜都凉了!
元代时,地方上各个路府州都有设有常平仓,常平仓首创于西汉,是由官方出资建设的粮仓,丰年时出陈易新,灾年时通过平粜或散济的方式救济灾民。
如今的常平仓弊端非常严重,行省所发籴本被各级官吏层层克扣,发到乡都已所剩几无;于是摊派民间领钞纳谷,胥吏与里正主首又从中作弊;或籴本被贪污挪用,官吏为应付上司检查,临时收籴劣谷充数,未久即腐变;或减价发粜时,被贪吏、奸商、权豪势要者抢购一空,贫民反不能受益。
在朝廷的赈灾物资到来之前,地方上的社会力量救灾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地方上的救灾也分好多种,比如乡村建有社仓,市镇有义仓,而在边疆地区还有营仓。再比如说宗族内部救济。
自北宋范仲淹创办范氏义庄以来,这一模式已成为后世家族救济的一个典范,各地的宗族组织一般都建有义庄、族田、社仓等,平时救济贫困,灾时用于族内的自救。
张宓作为济南张氏一族的宗主,自然有救济宗亲的责任,优先为他们提供粮食、住所、衣物等生活物资。其他宗族大致相同。
自愿施舍钱粮救济灾民的富人也不少,寺院、道观只要是有余粮的都会施舍一些。
太极教因为事先有所准备,第一支起粥棚的便是他们,这是太极教自创立自来,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为了能让老百姓能够清楚的记住太极教,这个新兴的组织,张太极可是花了心思准备了一番。
首先太极教的所有人员统一着装,每人都现做一身衣服有些难度,但是没人套一件马甲,比较容易实现。
马甲制作起来简单,穿脱起来也方便,大点小点都可以穿,每件马甲上都带有太极教的标志.太极图,让人一眼就能认出这是太极教的人。
粥棚搭起来,旁边竖起一杆旗,旗子是白布制成,上边用黑线勾勒,同样是太极图案,老远就能望见,十分醒目。
这些都是外表,要想让人们有好的口碑,最重要的是内在,要能实实在在的帮助灾民。
既然是救济施舍,自然不可能是大鱼大肉,如今各地灾害频繁发生,就算是豪门大户,家里的余粮也是有数的,所以救济灾民一般都是施粥。
“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
太极教施舍的粥也有所不同,张太极参照后世的传说中,灾年赈灾施粥的标准,熬好的粥要插筷子不倒,稀汤寡水的可不行,要让人吃了一碗,能顶一天才算合格。
施粥棚不是新店开张,不用敲锣打鼓放鞭炮,更不用歌舞表演搞剪彩,几口大... -->>
第七十九章插筷不倒
《元史·本纪》与《元史·五行志》中记载的结果,在蒙元时期,从太宗窝阔台十年到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233-1368)的130年间,发生的水、旱、蝗、雹、震、霜等诸灾,共达到1512次。
而在这一千余次的各种自然灾害中,水灾有687次,旱灾有256次,蝗灾213次,雹灾150次,地震129次,霜灾77次。虽然资料并不完整,记载也显得有些零落,但确实大致反映了当时的自然状况。
这次黄河决堤只是其中的一次罢了,倒不是蒙元朝廷对受灾的百姓完全不管不顾。
张太极由张宓那里了解到,元代实行申检体覆的救灾制度。
申,是受灾地区向朝廷申报受灾情况;检,是朝廷派人实地检验灾情;体覆,各级官员对逐级监察赈灾物资的发放。
不提地方官员瞒报灾情,朝堂内部扯皮,赈灾物资调集,然后各级官吏克扣截流,就算是顺顺利利的把这一套施行下来,对于那些眼巴巴等粮糊口的灾民来说,可真是黄花菜都凉了!
元代时,地方上各个路府州都有设有常平仓,常平仓首创于西汉,是由官方出资建设的粮仓,丰年时出陈易新,灾年时通过平粜或散济的方式救济灾民。
如今的常平仓弊端非常严重,行省所发籴本被各级官吏层层克扣,发到乡都已所剩几无;于是摊派民间领钞纳谷,胥吏与里正主首又从中作弊;或籴本被贪污挪用,官吏为应付上司检查,临时收籴劣谷充数,未久即腐变;或减价发粜时,被贪吏、奸商、权豪势要者抢购一空,贫民反不能受益。
在朝廷的赈灾物资到来之前,地方上的社会力量救灾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地方上的救灾也分好多种,比如乡村建有社仓,市镇有义仓,而在边疆地区还有营仓。再比如说宗族内部救济。
自北宋范仲淹创办范氏义庄以来,这一模式已成为后世家族救济的一个典范,各地的宗族组织一般都建有义庄、族田、社仓等,平时救济贫困,灾时用于族内的自救。
张宓作为济南张氏一族的宗主,自然有救济宗亲的责任,优先为他们提供粮食、住所、衣物等生活物资。其他宗族大致相同。
自愿施舍钱粮救济灾民的富人也不少,寺院、道观只要是有余粮的都会施舍一些。
太极教因为事先有所准备,第一支起粥棚的便是他们,这是太极教自创立自来,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为了能让老百姓能够清楚的记住太极教,这个新兴的组织,张太极可是花了心思准备了一番。
首先太极教的所有人员统一着装,每人都现做一身衣服有些难度,但是没人套一件马甲,比较容易实现。
马甲制作起来简单,穿脱起来也方便,大点小点都可以穿,每件马甲上都带有太极教的标志.太极图,让人一眼就能认出这是太极教的人。
粥棚搭起来,旁边竖起一杆旗,旗子是白布制成,上边用黑线勾勒,同样是太极图案,老远就能望见,十分醒目。
这些都是外表,要想让人们有好的口碑,最重要的是内在,要能实实在在的帮助灾民。
既然是救济施舍,自然不可能是大鱼大肉,如今各地灾害频繁发生,就算是豪门大户,家里的余粮也是有数的,所以救济灾民一般都是施粥。
“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
太极教施舍的粥也有所不同,张太极参照后世的传说中,灾年赈灾施粥的标准,熬好的粥要插筷子不倒,稀汤寡水的可不行,要让人吃了一碗,能顶一天才算合格。
施粥棚不是新店开张,不用敲锣打鼓放鞭炮,更不用歌舞表演搞剪彩,几口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