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223wx.cc,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提要:对称空间—五度空间—虚拟空间——文化空间→生产力,在本人已有五度空间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五度空间理论、方法、模式的内涵;指出它的科学基础和经济学意义,指出对称经济学作为再生经济学、转型经济学、知识经济学的科学依据、逻辑与历史的必然性。
对称经济学是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与时俱进的经济学。作为对称经济学的哲学基础的对称空间观,是包含自然、社会、意识空间在内的完整的空间理论。以人类为参照系,经济是社会的核心,社会是自然、社会、意识三大领域的核心。对称空间理论是空间理论的最新发展,对称经济学→对称管理学是对称空间理论的核心。建设对称经济、创立对称经济学,体现了对称空间理论的实践功能。
关键词:对称空间观 五度空间 对称经济学 再生经济学 转型经济学 结构生产力
顺藤摸瓜 天道与商道
科学的空间理论必须能统一解释自然、社会、思维空间。不能统一解释自然、社会、思维空间的空间理论,不是完整的空间理论。五度空间理论是包含自然、社会、思维空间的理论。
商道的源头在于天道。
商道自然源于天道自然。
认识商道首先要认识天道。
认识天道就是认识宇宙。
认识宇宙就是认识空间。
空间的本质:存在。
空间的要素:实体、属性、关系。
空间的结构:对称。
空间的功能:创造。
空间的形态:有和无、虚和实。
空间的类型:自然空间、社会空间、意识空间。
空间的特征:层次性、广延性、延续性的统一,本质与现象的统一,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有序与无序的统一,静态和动态的统一,同与异的统一。
空间认识史的基本线索,是从古至今对上述空间发展的不同方面认识的不同学说之间的逻辑演化关系。
认识过去是为了探索未来。以大爆炸理论为代表的宇宙有限论,说明四度空间理论已经走到尽头,必须被五度空间理论所取代。五度空间理论,是对迄今为止空间理论的扬弃、综合、升华,相容与超越。
科学的空间理论必须能统一解释自然、社会、思维空间。不能统一解释自然、社会、思维空间的空间理论,不是完整的空间理论;不完整的空间理论,不可能是科学的空间理论。
五度空间理论是包含自然、社会、思维空间的理论。
在五度空间观看来,有机界是无机界的展开,社会是有机界的展开。要掌握人类社会,必须掌握微观无机界。正好像自然空间不是指微观粒子的空间,社会空间也不是指个体的身体的空间,而是指社会有机体的空间。人类社会有机体是宇宙发展的一个阶段、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空间本身也是五度空间。社会空间、社会时间、社会层次三者可以相互转化。在空间上并列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文明发展的程度不同,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五度空间的模型用宇宙学的五度空间理论来解释人类社会,把宇宙和人类统一起来,把自然的规律性和人的创造性统一起来,突出了人在“社会——自然”统一系统五度空间中的主体地位。在社会五度空间中,用人的主体性重新定位整合人所活动于其中的一切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符合人的全面发展、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五度空间理论说明:人类二次创业——从经济主体到经济客体,从理论到实践,从相对主体到相对客体,有历史的必然性。五度空间理论和方法,对于完整地、统一地把握自然、社会、思维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经济主体、经济客体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宇宙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本质与相互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上下逢源 五度空间观与经济复杂系统
五度空间理论,突出了人在“经济社会——自然”统一系统中的经济主体地位,用人的经济主体性重新定位整合人所活动于其中的一切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符合人的全面发展、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五度空间即时间、空间、层次的统一。在五度空间宇宙观中,时间、空间、层次是对称的。对称空间观是五度空间观的本质,五度空间观是对称空间观的展开。所以对称空间观就是五度空间观。
从三度空间观到四度空间观到五度空间观,是物理学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传统物理学的空间概念,就是立体三维空间。自从爱因斯坦相对论问世以来,空间和时间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爱因斯坦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可以相互转化,时间是空间的另一种方式,因而传统的三维空间加上一维时间,成了四维空间。根据系统论,任何系统都是有层次的。这个层次不仅是传统物理三维空间中的高度,或可用感官把握的不同的物理层面,而且狭义上指事物的不同深度的本质。它虽然只有通过人的抽象思维来把握,然而却是外界事物的客观存在。同时,这种不同层次的本质也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成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成为人们感官可以把握的新的物理三维空间。因此,四维空间还应加上层次一维,任何真正的系统都是五度空间。这五度空间的任何一维都可以和其它四维相互转化。作为事物本质的反映的人的意识空间或心理空间,本质上就属于这五度空间中的第五度空间——层次空间,而且是高层次的层次空间(意识本身又分成不同的层次,哲学思维的空间是最高层次的层次空间)。它同物质世界的相互转化,是五度空间相互转化的具体表现——在人类社会领域的特殊表现。
五度空间观得到了最新物理学的支持。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形成、物质的分立结构与量子现象,为五度空间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基础。当代基础物理学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破除空间时间连续性的经典观念,而代之以断续性的量子思想。二十世纪物理学的一个重要标志性成果,就是把自然界物质最基本的组成物,归结为36种夸克,12种轻子,13种规范粒子。以上36种夸克,12种轻子,13种规范粒子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所认识的61种新的“基本粒子”。所有“基本粒子”的运动,仍然遵循着二十世纪物理学革命后所建立的量子规律(基本粒子遵循的量子规律称为量子场论)。这一规律的特征是粒子在空间中的位置、运动状态不是确定的,而是呈不连续的量子态。量子跃迁证明了空间维度不可分割。近年来兴起的宇宙全息统一论认为:“每一空间量子也都是包含着整个物质世界的信息”,“任一相对的独立的部分都是整体的一个缩影。”如果宇宙是全息的,那么任何一个微观粒子也就应是五度的,五度空间的真实性没有例外。如果我们把主客体看成本来就是同属于不可分的统一的空间架构中,那么在量子世界中看来不可解决的一系列难题,如微观世界到底是粒子、波、场还是弦,物质是构成的还是生成的、连续的还是无限可分的,都可迎刃而解。世界本来就是你所看到的,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不是认识世界的障碍,而就是世界的本来面貌;追究离开主体的客体的本来面目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观察者视觉的稳定性、一致性,思考者逻辑的自洽性。
无论是相对论还是量子力学,其中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意识与物质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本身就说明,用包含意识空间在内、把意识空间与物质空间统一起来的五度空间观来代替相对论的四度空间观有必然性。五度空间观是四度空间观发展的必然结果。量子理论是爱因斯坦相对论四度空间理论向五度空间理论转化的中间环节。
五度空间的方法是空间性、历时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的方法。五度空间方法是逻辑与历史一致、还原论与整体论统一。
五度空间方法也得到了科学发展史的证明:在自然科学领域:地质矿石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地质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各种自然力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自然力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各种无机物、有机物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自然界无机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有机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从无机物向有机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生物科学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生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在社会科学领域,不同社会文明的空间排列,反映了社会文明从本质到现象发展的时间历史。在意识科学领域,不同学科、同一学科中不同学派的空间排列,反映了人类知识、各学科发展从本质到现象的时间历史。
五度空间不仅是方法,而且是模式,它更全面更系统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结构。从五度空间观看来,概念和概念体系是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从主客体统一的系统来讲,概念和概念体系作为科学本质和科学规律,本身就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环。科学本质和客观本质的对称、科学规律和客观规律的对称,就是主客体相互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的结构与模式。
五度空间观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主体性:空间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不可分。这种不可分不仅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且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空间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不可分是空间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整体性:空间发展的基本线索,从纵向来看,是空间的起源、空间的发展、空间发展的动力;从层次来看,分为宇观空间、宏观空间、微观空间三大层次;从性质来看,分为自然、社会、意识三大类,自然又分为非生命与生命两大类型。科学的空间理论,必须对空间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层面、不同类型作出统一的说明。空间包括自然、社会、意识空间。从整体来看,自然、社会、意识是宇宙空间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具体来看,自然、社会、意识各自都有自己的空间。完整的空间理论既包含对宇宙整体空间的把握,又必须对自然、社会、意识这三大领域的空间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说明。在五度空间观看来,离开意识和社会空间,自然空间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空间观不包含社会空间观,把社会空间看成不属于宇宙空间的另类空间,既是不完整的空间理论,又是不科学的社会理论。
全息性:五度空间的各个维是有机统一的,它们不但不可分割,而且可以相互转化。正像四度空间的各个维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样。只不过五度空间观使这种转化更加自觉,在实践中也更具有操作性。五维空间的各维之间的关系是全息关系,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有在思维的抽象中才能存在,在现实中它们是紧密不可分的。在思维的具体(包括形象思维具体和抽象思维具体)中它们又复归于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系统性:使不同的空间观、宇宙空间的不同层面的解释得以有序化、系统化,相互说明,相互协调,从而使宇宙空间的不同层面、不同部分得到完整的把握。
兼容性:五度空间观可以使迄今为止的所有空间理论得以综合,使它们在五度空间观体系中得以合理定位。分度空间的认识方法,是一种非线性思维的方法。以分形(Fractal)、孤子(Soliton)、混沌(Chaos)等为主要特征的非线性科学是继相对论、量子力学之后“又一次科学革命”;非线性科学是研究非线性现象共性问题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认识由线性领域进入了非线性领域。非线性科学揭示出来的新事实、新特点和新规律,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重大影响。分度空间理论(弦理论)也说明客观存在的(甚至作为物理意义的图形本身)点、线、面,无一不是五度空间(本质维+时间维+物体三维)。无论是宏观物体,还是微观物体;无论是波、粒还是弦,都是五度空间。只有五度空间理论,才能科学地解释分度空间理论(弦理论)。分度空间理论从逻辑上确证了五度空间的理论,分度空间理论(弦理论)也是传统四度空间理论向五度空间理论转化的中间环节。
基础性:宇宙空间和自然空间、社会空间、意识空间、虚拟空间的关系,社会空间和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区域空间的关系,是本质和现象、整体和部分、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整体制约部分、一般说明特殊。研究社会这一特定领域的空间、和谐社会这一特定的社会空间、和谐经济这一特定的和谐社会的空间,必须以一般的五度空间理论为基础。
左右逢源 网络空间与虚拟经济
网络空间作为宇宙这一复杂系统的结构,是五度空间的具体化;在对称经济学中,社会经济网络是为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共享、资源再生而进行的制度与技术安排,由信息流、人流、物质流网络组成。
网络空间(包括分度空间)作为宇宙这一复杂系统的结构,是五度空间的具体化。
网络空间理论可以理清复杂系统的脉络。所谓复杂系统,就是由有序与无序两个层面组成的系统。社会就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全息规律、系统规律、统计规律、创造规律是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从宇观到宏观到微观、从高层到低层的各个层次起主导作用的规律。随着社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去的低层次的规律逐步转化为现在的高层次的规律。因此经济社会系统中,规律即是层次性的又是历时性的,这个过程同宇宙整体发展过程和人对宇宙的认识过程是一致的。显示自然、社会和认识发展的一致。这种历时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的方法就是网络空间的方法。
虚拟空间是一种与物理空间相对而言的网络空间。物理空间是实在,虚拟空间是虚拟实在。虚拟空间之所以是虚拟实在,是由于虚拟空间本质上是人的意识空间(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展示,而人的意识空间本质上是物理空间的反映(创造性的反映),同外部世界本质一起构成第五度空间。虚拟空间展示了人的意识的空间性质,说明人的意识也是一种空间。
网络空间理论标志着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多学科综合研究经济的新时代。多学科综合研究使我们在更广泛的程度上认识复杂经济系统的性质,我们把制约着其全部活动的经济系统的规律看作是不可相互替代的。网络空间理论说明,经济系统自组织的创造性过程代表的现代经济过程的基本性质。网络空间理论将能正确地认识经济系统的基本机制,令人信服地解释经济现象。
经济网络不仅是指虚拟经济,而且指无形的然而却是实在的实体经济(当然不仅指无形资产),如产权、企业系统质、团队精神、企业虚拟产权、资本、企业家精神。
在对称经济学中,社会经济网络是为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共享、资源再生而进行的制度与技术安排,由信息流、人流、物质流网络组成,其中,人流是核心,信息流是主导,物质流是基础,人流、信息流、物质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对称与相互转化的。
虚拟经济不仅以网络空间等信息平台为载体,也以金融工具等知识运营手段来运行。但不管哪一种类型的虚拟经济,本质上都不是虚幻经济。虚拟经济之所以不是虚幻经济,是由于虚拟经济有实际价值,而虚幻经济没有实际价值。以实际价值这个概念为中介,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可以统一起来。离开了实际价值,虚拟经济只能成为虚幻经济。
把虚幻价值混同于虚拟价值,用虚拟价值给虚幻价值批上科学的外衣使之合法化,会使配置型经济大行其道而形成泡沫经济。而金融危机的根源就在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节。金融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是消除造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的根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本运营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以知识运营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知识运营的主导作用,使资本与资产、资本运营与资产运营由分离重新走向统一,使金融体制由间接投融资为主导转变为以直接投融资为主导、以再生型直接投融资为主导。只有这样,虚拟经济才有实际价值,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才可以统一起来。离开知识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形态、对称经济学这一新的经济学范式而大肆鼓吹虚拟经济,在工业经济增长模式和旧的货币经济学或价格经济学范式中极力推广虚拟经济,只能造成贷款膨胀、金融泡沫、虚拟经济演变成虚幻经济,从而陷于金融危机。
远近高低 文化的经济学与文明的经济学
文化,就是着眼于系统的文明。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规范与实证的对立、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对立,都源于非文化的唯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
文化,就是着眼于系统的文明。
文化制约和定位文明;相对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来讲,作为社会科学之王的经济学,由于它的系统性、整体性、跨学科性质,也应该用文化来定位,才能解决在具体经济问题上的各种各样的纷争。西方经济学中的福利分析方法说明:边际分析方法本质上是价值分析方法,它同价格经济学不兼容。在价格经济学中运用边际分析方法是价格经济学的悖论。这个悖论说明:不管经济学家们是否自觉,经济学都是一种文化;而以价格经济学为基础的数理经济学只能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以价格经济学为框架容不下福利经济学,也就难以对社会经济现象作出完整解释。
作为文化理性的经济学同伦理学是统一的,作为科学理性的经济学同伦理学是对立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规范与实证的对立、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对立,都源于非文化的唯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经济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区别,就是文化与文明的区别。经济学之所以是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规范式与实证性的统一,就在于它是一种文化,而不仅仅是一门科学。科学是文明,经济学与哲学都是文化。文化与科学的差异,经济学定位于文化与定位于科学,是对称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一切差别的根源。
迄今为止,能称为文化的学问有:
哲学
宗教
经济学
管理学
纵深科学
社会工程学
复杂系统性科学
文学艺术
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与文明的本质区别:
系统性:从要素来看是文明;从系统来看是文化。个人主义是文明,团队精神是文化。“天人相分”是文明,“天人合一”是文化。宗教之所以能被主流社会接受,就是因为它的系统性,使之成为一种文化;而如果拆开来,从各个部分着眼,宗教就可能流于迷信。迷信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可以称之为文明,但迷信绝对不可以称之为文化。
整体性:从局部来看,是文明;从整体来看,是文化。针灸是文明,西医是文明,中医是文化。所谓福利经济学就是文化经济学。在福利经济学看来理性的,在货币经济学看来非理性;前者包容后者。
深层性:从易逝性、流变性来看是文明,从稳定性、不变性来看是文化。文明是相对的、暂时的、可变的,所谓文化中的糟粕只是随时空条件变化而被淘汰的“文明”。而文化则是文明中的深层结构。在大地震中表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舍己救人的行为,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会因为经济转型、制度更替而变化。在这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是文明,民族精神是文化。
主体性:文明是名词,文化是动词。从静态来看,是文明;从动态来看,是文化。从客体来看,是文明;从主体来看,是文化。从主体活动成果来看,是文明;从这些成果中渗透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来看,是文化。建筑物是文明,但不同民族的不同建筑风格、不同质量标准,体现了不同民族的信仰、理念,则是文化。汽车是文明;环保汽车,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理念是文化。
传承性:能在人类世代更替中传承下来的是文化,不断被新陈代谢的是文明。
价值性:金钱是文明,道德是文化;价格是文明,价值是文化。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经济是文明市场经济,以价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经济是文化市场经济。完善的市场经济是文化的市场经济。
从主流经济学家所谓“大地震后灾区重建可以带来GDP增长”的理论来看,GDP增长与财产增长、经济增长是两个概念。GDP增长以及把GDP增长等同于经济增长的经济学是文明,提倡增产节约、把财产增长看成经济增长的经济学是文化。货币经济学是文明、幸福经济学是文化。“世界工厂论”是文明,“重新洗牌论”、“后来居上论”是文化。西方哲学是文明,东方哲学是文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文明,效率与公平的对称是文化。西方经济学是文明,对称经济学是文化。货币GDP是文明,财富GDP、绿色GDP、社会GDP是文化。在国民核算体系中,要用文化GDP代替货币GDP;而所谓战争、大灾难可以带来GDP增长的“经济学”是“文明”经济学而不是文化经济学。我们不否认传统GDP理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但要指导一国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发展,绝不能仅靠传统货币GDP理论,而要靠文化GDP理论。
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如果认为文化只是精神文明,那实际上是割裂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文化系统中的有机统一,社会的文化成了残缺不全的东西。这是不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不是完全同步的,但也不是割裂的。在和外来文化的某个因素发生影响时,也不会造成二者的各自完全独立的发展,而是基本协调、大体同步、平衡发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是相对应的。所谓落后的物质文明、先进的精神文明,先进的物质文明和落后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中某一部分先进、某一部分落后,只能是自欺欺人,既违背了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的理论,又不符合客观事实。精神文明的相对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离不开特定社会系统的有机整体中其他要素的相互制约。
东西方文化的差别表面上是空间地域上的,本质上是时间上的。从东方文化到西方文化,是文化上的时间连续关系。只能从这个出发点来理解对东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西方文化本身就是对东方文化的扬弃,因此对东西方文化的扬弃不是横向的凑合,而是纵向的综合。在信息时代,只要思想方法得当,并不排除出现比西方文化更高的东方文化,但这不是对东方旧文化的肯定,而是否定之否定。西方文化是对东方文化的否定,新的更高的文化是对西方文化的否定,但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回复到东方旧文化。应从时间的差别来理解空间差别。
只有人类文化的发展规律,而没有独立的并行不悖的东西方文化发展规律。东西... -->>
提要:对称空间—五度空间—虚拟空间——文化空间→生产力,在本人已有五度空间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五度空间理论、方法、模式的内涵;指出它的科学基础和经济学意义,指出对称经济学作为再生经济学、转型经济学、知识经济学的科学依据、逻辑与历史的必然性。
对称经济学是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与时俱进的经济学。作为对称经济学的哲学基础的对称空间观,是包含自然、社会、意识空间在内的完整的空间理论。以人类为参照系,经济是社会的核心,社会是自然、社会、意识三大领域的核心。对称空间理论是空间理论的最新发展,对称经济学→对称管理学是对称空间理论的核心。建设对称经济、创立对称经济学,体现了对称空间理论的实践功能。
关键词:对称空间观 五度空间 对称经济学 再生经济学 转型经济学 结构生产力
顺藤摸瓜 天道与商道
科学的空间理论必须能统一解释自然、社会、思维空间。不能统一解释自然、社会、思维空间的空间理论,不是完整的空间理论。五度空间理论是包含自然、社会、思维空间的理论。
商道的源头在于天道。
商道自然源于天道自然。
认识商道首先要认识天道。
认识天道就是认识宇宙。
认识宇宙就是认识空间。
空间的本质:存在。
空间的要素:实体、属性、关系。
空间的结构:对称。
空间的功能:创造。
空间的形态:有和无、虚和实。
空间的类型:自然空间、社会空间、意识空间。
空间的特征:层次性、广延性、延续性的统一,本质与现象的统一,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有序与无序的统一,静态和动态的统一,同与异的统一。
空间认识史的基本线索,是从古至今对上述空间发展的不同方面认识的不同学说之间的逻辑演化关系。
认识过去是为了探索未来。以大爆炸理论为代表的宇宙有限论,说明四度空间理论已经走到尽头,必须被五度空间理论所取代。五度空间理论,是对迄今为止空间理论的扬弃、综合、升华,相容与超越。
科学的空间理论必须能统一解释自然、社会、思维空间。不能统一解释自然、社会、思维空间的空间理论,不是完整的空间理论;不完整的空间理论,不可能是科学的空间理论。
五度空间理论是包含自然、社会、思维空间的理论。
在五度空间观看来,有机界是无机界的展开,社会是有机界的展开。要掌握人类社会,必须掌握微观无机界。正好像自然空间不是指微观粒子的空间,社会空间也不是指个体的身体的空间,而是指社会有机体的空间。人类社会有机体是宇宙发展的一个阶段、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空间本身也是五度空间。社会空间、社会时间、社会层次三者可以相互转化。在空间上并列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文明发展的程度不同,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五度空间的模型用宇宙学的五度空间理论来解释人类社会,把宇宙和人类统一起来,把自然的规律性和人的创造性统一起来,突出了人在“社会——自然”统一系统五度空间中的主体地位。在社会五度空间中,用人的主体性重新定位整合人所活动于其中的一切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符合人的全面发展、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五度空间理论说明:人类二次创业——从经济主体到经济客体,从理论到实践,从相对主体到相对客体,有历史的必然性。五度空间理论和方法,对于完整地、统一地把握自然、社会、思维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经济主体、经济客体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宇宙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本质与相互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上下逢源 五度空间观与经济复杂系统
五度空间理论,突出了人在“经济社会——自然”统一系统中的经济主体地位,用人的经济主体性重新定位整合人所活动于其中的一切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符合人的全面发展、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五度空间即时间、空间、层次的统一。在五度空间宇宙观中,时间、空间、层次是对称的。对称空间观是五度空间观的本质,五度空间观是对称空间观的展开。所以对称空间观就是五度空间观。
从三度空间观到四度空间观到五度空间观,是物理学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传统物理学的空间概念,就是立体三维空间。自从爱因斯坦相对论问世以来,空间和时间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爱因斯坦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可以相互转化,时间是空间的另一种方式,因而传统的三维空间加上一维时间,成了四维空间。根据系统论,任何系统都是有层次的。这个层次不仅是传统物理三维空间中的高度,或可用感官把握的不同的物理层面,而且狭义上指事物的不同深度的本质。它虽然只有通过人的抽象思维来把握,然而却是外界事物的客观存在。同时,这种不同层次的本质也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成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成为人们感官可以把握的新的物理三维空间。因此,四维空间还应加上层次一维,任何真正的系统都是五度空间。这五度空间的任何一维都可以和其它四维相互转化。作为事物本质的反映的人的意识空间或心理空间,本质上就属于这五度空间中的第五度空间——层次空间,而且是高层次的层次空间(意识本身又分成不同的层次,哲学思维的空间是最高层次的层次空间)。它同物质世界的相互转化,是五度空间相互转化的具体表现——在人类社会领域的特殊表现。
五度空间观得到了最新物理学的支持。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形成、物质的分立结构与量子现象,为五度空间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基础。当代基础物理学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破除空间时间连续性的经典观念,而代之以断续性的量子思想。二十世纪物理学的一个重要标志性成果,就是把自然界物质最基本的组成物,归结为36种夸克,12种轻子,13种规范粒子。以上36种夸克,12种轻子,13种规范粒子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所认识的61种新的“基本粒子”。所有“基本粒子”的运动,仍然遵循着二十世纪物理学革命后所建立的量子规律(基本粒子遵循的量子规律称为量子场论)。这一规律的特征是粒子在空间中的位置、运动状态不是确定的,而是呈不连续的量子态。量子跃迁证明了空间维度不可分割。近年来兴起的宇宙全息统一论认为:“每一空间量子也都是包含着整个物质世界的信息”,“任一相对的独立的部分都是整体的一个缩影。”如果宇宙是全息的,那么任何一个微观粒子也就应是五度的,五度空间的真实性没有例外。如果我们把主客体看成本来就是同属于不可分的统一的空间架构中,那么在量子世界中看来不可解决的一系列难题,如微观世界到底是粒子、波、场还是弦,物质是构成的还是生成的、连续的还是无限可分的,都可迎刃而解。世界本来就是你所看到的,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不是认识世界的障碍,而就是世界的本来面貌;追究离开主体的客体的本来面目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观察者视觉的稳定性、一致性,思考者逻辑的自洽性。
无论是相对论还是量子力学,其中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意识与物质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本身就说明,用包含意识空间在内、把意识空间与物质空间统一起来的五度空间观来代替相对论的四度空间观有必然性。五度空间观是四度空间观发展的必然结果。量子理论是爱因斯坦相对论四度空间理论向五度空间理论转化的中间环节。
五度空间的方法是空间性、历时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的方法。五度空间方法是逻辑与历史一致、还原论与整体论统一。
五度空间方法也得到了科学发展史的证明:在自然科学领域:地质矿石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地质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各种自然力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自然力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各种无机物、有机物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自然界无机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有机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从无机物向有机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生物科学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生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在社会科学领域,不同社会文明的空间排列,反映了社会文明从本质到现象发展的时间历史。在意识科学领域,不同学科、同一学科中不同学派的空间排列,反映了人类知识、各学科发展从本质到现象的时间历史。
五度空间不仅是方法,而且是模式,它更全面更系统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结构。从五度空间观看来,概念和概念体系是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从主客体统一的系统来讲,概念和概念体系作为科学本质和科学规律,本身就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环。科学本质和客观本质的对称、科学规律和客观规律的对称,就是主客体相互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的结构与模式。
五度空间观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主体性:空间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不可分。这种不可分不仅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且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空间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不可分是空间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整体性:空间发展的基本线索,从纵向来看,是空间的起源、空间的发展、空间发展的动力;从层次来看,分为宇观空间、宏观空间、微观空间三大层次;从性质来看,分为自然、社会、意识三大类,自然又分为非生命与生命两大类型。科学的空间理论,必须对空间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层面、不同类型作出统一的说明。空间包括自然、社会、意识空间。从整体来看,自然、社会、意识是宇宙空间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具体来看,自然、社会、意识各自都有自己的空间。完整的空间理论既包含对宇宙整体空间的把握,又必须对自然、社会、意识这三大领域的空间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说明。在五度空间观看来,离开意识和社会空间,自然空间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空间观不包含社会空间观,把社会空间看成不属于宇宙空间的另类空间,既是不完整的空间理论,又是不科学的社会理论。
全息性:五度空间的各个维是有机统一的,它们不但不可分割,而且可以相互转化。正像四度空间的各个维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样。只不过五度空间观使这种转化更加自觉,在实践中也更具有操作性。五维空间的各维之间的关系是全息关系,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有在思维的抽象中才能存在,在现实中它们是紧密不可分的。在思维的具体(包括形象思维具体和抽象思维具体)中它们又复归于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系统性:使不同的空间观、宇宙空间的不同层面的解释得以有序化、系统化,相互说明,相互协调,从而使宇宙空间的不同层面、不同部分得到完整的把握。
兼容性:五度空间观可以使迄今为止的所有空间理论得以综合,使它们在五度空间观体系中得以合理定位。分度空间的认识方法,是一种非线性思维的方法。以分形(Fractal)、孤子(Soliton)、混沌(Chaos)等为主要特征的非线性科学是继相对论、量子力学之后“又一次科学革命”;非线性科学是研究非线性现象共性问题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认识由线性领域进入了非线性领域。非线性科学揭示出来的新事实、新特点和新规律,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重大影响。分度空间理论(弦理论)也说明客观存在的(甚至作为物理意义的图形本身)点、线、面,无一不是五度空间(本质维+时间维+物体三维)。无论是宏观物体,还是微观物体;无论是波、粒还是弦,都是五度空间。只有五度空间理论,才能科学地解释分度空间理论(弦理论)。分度空间理论从逻辑上确证了五度空间的理论,分度空间理论(弦理论)也是传统四度空间理论向五度空间理论转化的中间环节。
基础性:宇宙空间和自然空间、社会空间、意识空间、虚拟空间的关系,社会空间和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区域空间的关系,是本质和现象、整体和部分、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整体制约部分、一般说明特殊。研究社会这一特定领域的空间、和谐社会这一特定的社会空间、和谐经济这一特定的和谐社会的空间,必须以一般的五度空间理论为基础。
左右逢源 网络空间与虚拟经济
网络空间作为宇宙这一复杂系统的结构,是五度空间的具体化;在对称经济学中,社会经济网络是为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共享、资源再生而进行的制度与技术安排,由信息流、人流、物质流网络组成。
网络空间(包括分度空间)作为宇宙这一复杂系统的结构,是五度空间的具体化。
网络空间理论可以理清复杂系统的脉络。所谓复杂系统,就是由有序与无序两个层面组成的系统。社会就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全息规律、系统规律、统计规律、创造规律是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从宇观到宏观到微观、从高层到低层的各个层次起主导作用的规律。随着社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去的低层次的规律逐步转化为现在的高层次的规律。因此经济社会系统中,规律即是层次性的又是历时性的,这个过程同宇宙整体发展过程和人对宇宙的认识过程是一致的。显示自然、社会和认识发展的一致。这种历时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的方法就是网络空间的方法。
虚拟空间是一种与物理空间相对而言的网络空间。物理空间是实在,虚拟空间是虚拟实在。虚拟空间之所以是虚拟实在,是由于虚拟空间本质上是人的意识空间(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展示,而人的意识空间本质上是物理空间的反映(创造性的反映),同外部世界本质一起构成第五度空间。虚拟空间展示了人的意识的空间性质,说明人的意识也是一种空间。
网络空间理论标志着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多学科综合研究经济的新时代。多学科综合研究使我们在更广泛的程度上认识复杂经济系统的性质,我们把制约着其全部活动的经济系统的规律看作是不可相互替代的。网络空间理论说明,经济系统自组织的创造性过程代表的现代经济过程的基本性质。网络空间理论将能正确地认识经济系统的基本机制,令人信服地解释经济现象。
经济网络不仅是指虚拟经济,而且指无形的然而却是实在的实体经济(当然不仅指无形资产),如产权、企业系统质、团队精神、企业虚拟产权、资本、企业家精神。
在对称经济学中,社会经济网络是为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共享、资源再生而进行的制度与技术安排,由信息流、人流、物质流网络组成,其中,人流是核心,信息流是主导,物质流是基础,人流、信息流、物质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对称与相互转化的。
虚拟经济不仅以网络空间等信息平台为载体,也以金融工具等知识运营手段来运行。但不管哪一种类型的虚拟经济,本质上都不是虚幻经济。虚拟经济之所以不是虚幻经济,是由于虚拟经济有实际价值,而虚幻经济没有实际价值。以实际价值这个概念为中介,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可以统一起来。离开了实际价值,虚拟经济只能成为虚幻经济。
把虚幻价值混同于虚拟价值,用虚拟价值给虚幻价值批上科学的外衣使之合法化,会使配置型经济大行其道而形成泡沫经济。而金融危机的根源就在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节。金融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是消除造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的根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本运营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以知识运营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知识运营的主导作用,使资本与资产、资本运营与资产运营由分离重新走向统一,使金融体制由间接投融资为主导转变为以直接投融资为主导、以再生型直接投融资为主导。只有这样,虚拟经济才有实际价值,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才可以统一起来。离开知识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形态、对称经济学这一新的经济学范式而大肆鼓吹虚拟经济,在工业经济增长模式和旧的货币经济学或价格经济学范式中极力推广虚拟经济,只能造成贷款膨胀、金融泡沫、虚拟经济演变成虚幻经济,从而陷于金融危机。
远近高低 文化的经济学与文明的经济学
文化,就是着眼于系统的文明。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规范与实证的对立、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对立,都源于非文化的唯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
文化,就是着眼于系统的文明。
文化制约和定位文明;相对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来讲,作为社会科学之王的经济学,由于它的系统性、整体性、跨学科性质,也应该用文化来定位,才能解决在具体经济问题上的各种各样的纷争。西方经济学中的福利分析方法说明:边际分析方法本质上是价值分析方法,它同价格经济学不兼容。在价格经济学中运用边际分析方法是价格经济学的悖论。这个悖论说明:不管经济学家们是否自觉,经济学都是一种文化;而以价格经济学为基础的数理经济学只能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以价格经济学为框架容不下福利经济学,也就难以对社会经济现象作出完整解释。
作为文化理性的经济学同伦理学是统一的,作为科学理性的经济学同伦理学是对立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规范与实证的对立、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对立,都源于非文化的唯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经济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区别,就是文化与文明的区别。经济学之所以是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规范式与实证性的统一,就在于它是一种文化,而不仅仅是一门科学。科学是文明,经济学与哲学都是文化。文化与科学的差异,经济学定位于文化与定位于科学,是对称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一切差别的根源。
迄今为止,能称为文化的学问有:
哲学
宗教
经济学
管理学
纵深科学
社会工程学
复杂系统性科学
文学艺术
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与文明的本质区别:
系统性:从要素来看是文明;从系统来看是文化。个人主义是文明,团队精神是文化。“天人相分”是文明,“天人合一”是文化。宗教之所以能被主流社会接受,就是因为它的系统性,使之成为一种文化;而如果拆开来,从各个部分着眼,宗教就可能流于迷信。迷信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可以称之为文明,但迷信绝对不可以称之为文化。
整体性:从局部来看,是文明;从整体来看,是文化。针灸是文明,西医是文明,中医是文化。所谓福利经济学就是文化经济学。在福利经济学看来理性的,在货币经济学看来非理性;前者包容后者。
深层性:从易逝性、流变性来看是文明,从稳定性、不变性来看是文化。文明是相对的、暂时的、可变的,所谓文化中的糟粕只是随时空条件变化而被淘汰的“文明”。而文化则是文明中的深层结构。在大地震中表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舍己救人的行为,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会因为经济转型、制度更替而变化。在这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是文明,民族精神是文化。
主体性:文明是名词,文化是动词。从静态来看,是文明;从动态来看,是文化。从客体来看,是文明;从主体来看,是文化。从主体活动成果来看,是文明;从这些成果中渗透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来看,是文化。建筑物是文明,但不同民族的不同建筑风格、不同质量标准,体现了不同民族的信仰、理念,则是文化。汽车是文明;环保汽车,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理念是文化。
传承性:能在人类世代更替中传承下来的是文化,不断被新陈代谢的是文明。
价值性:金钱是文明,道德是文化;价格是文明,价值是文化。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经济是文明市场经济,以价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经济是文化市场经济。完善的市场经济是文化的市场经济。
从主流经济学家所谓“大地震后灾区重建可以带来GDP增长”的理论来看,GDP增长与财产增长、经济增长是两个概念。GDP增长以及把GDP增长等同于经济增长的经济学是文明,提倡增产节约、把财产增长看成经济增长的经济学是文化。货币经济学是文明、幸福经济学是文化。“世界工厂论”是文明,“重新洗牌论”、“后来居上论”是文化。西方哲学是文明,东方哲学是文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文明,效率与公平的对称是文化。西方经济学是文明,对称经济学是文化。货币GDP是文明,财富GDP、绿色GDP、社会GDP是文化。在国民核算体系中,要用文化GDP代替货币GDP;而所谓战争、大灾难可以带来GDP增长的“经济学”是“文明”经济学而不是文化经济学。我们不否认传统GDP理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但要指导一国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发展,绝不能仅靠传统货币GDP理论,而要靠文化GDP理论。
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如果认为文化只是精神文明,那实际上是割裂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文化系统中的有机统一,社会的文化成了残缺不全的东西。这是不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不是完全同步的,但也不是割裂的。在和外来文化的某个因素发生影响时,也不会造成二者的各自完全独立的发展,而是基本协调、大体同步、平衡发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是相对应的。所谓落后的物质文明、先进的精神文明,先进的物质文明和落后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中某一部分先进、某一部分落后,只能是自欺欺人,既违背了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的理论,又不符合客观事实。精神文明的相对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离不开特定社会系统的有机整体中其他要素的相互制约。
东西方文化的差别表面上是空间地域上的,本质上是时间上的。从东方文化到西方文化,是文化上的时间连续关系。只能从这个出发点来理解对东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西方文化本身就是对东方文化的扬弃,因此对东西方文化的扬弃不是横向的凑合,而是纵向的综合。在信息时代,只要思想方法得当,并不排除出现比西方文化更高的东方文化,但这不是对东方旧文化的肯定,而是否定之否定。西方文化是对东方文化的否定,新的更高的文化是对西方文化的否定,但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回复到东方旧文化。应从时间的差别来理解空间差别。
只有人类文化的发展规律,而没有独立的并行不悖的东西方文化发展规律。东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