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龙腾1856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曾纪泽之所以要带李鸿章去安徽合肥招兵买马,是因为安徽合肥是李鸿章的老家,他的亲朋好友都在那里,李鸿章在曾国藩府上待了几年之后,为人更加成熟,名声自然在外,很多人都知道有李鸿章这号人物。加上曾国藩收复安庆,安徽团练对曾家军无不刮目相看,听说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亲自来招人,没有费多大心力便卓有成效。安徽当地那些兵勇也是一呼百应,纷纷聚集到曾纪泽的手下。
曾纪泽的幕僚,除了李鸿章,还有王闿运。王闿运劝说肃顺干掉慈禧失败后,就对他失望了,在曾纪泽北上勤王那段时间,他对曾纪泽的野心刮目相看,投在他的门下。
曾纪泽还带王闿运到安庆去见曾国藩,劝说曾国藩自立,但也失败了,便继续辅佐曾纪泽。
在王闿运和李鸿章的帮助下,曾纪泽将合肥西乡里的一些比较有名的团练都聚集在一起,这些比较有名的民办团练负责人有周公山下的张树声、张树珊兄弟,大潜山北的刘铭传,大潜山西南的唐氏兄弟,紫蓬山的周氏兄弟等。除此之外,还有解先亮、叶志超等人领导的官办团练。而在这些团练中,最善于打仗的是张氏兄弟、刘铭传和周氏兄弟的三支。曾纪泽对这些人很满意,尤其是豪气干云的刘铭传、张树声,觉得和他们意气相投。
张树声也是曾国藩让曾纪泽重点关注的人才。张树声听说李鸿章辅佐曾国藩,曾写信给曾国藩表达过自己的豪情壮志,说他有意和周氏兄弟、刘铭传一起做出点惊天动地的大事,请曾国藩加以指导。
曾国藩看了张树声写的信后,对曾纪泽说:“张树声此人,观其言,察其行,就好比渡江北伐匈奴的东晋名将祖逖。”
由于张树生的年龄在这三支团练的领导人中最长,因此他是其他两人的大哥。所以张树生对曾国藩表示了投效之意后,大家也都纷纷表示赞成。
曾国藩通过写信或派人联络等办法,征召庐州一带旧有的团练,给曾纪泽打下来良好的基础。
曾纪泽在安庆召集的团练中,最早编练的就是张树生统率的树字营和刘铭传统率的铭字营。不久之后,周氏兄弟的盛字营和李鹤章招募的人也纷纷聚集在曾纪泽的手下。至于李鸿章的学生潘鼎新、吴长庆,他们的队伍则分别被编为鼎字营、庆字营。
由于多方的配合,在短短的两个月之内,曾纪泽就成军数营,曾纪泽给他们配上了洋枪和开花炮,加上之前先练的洋枪队和洋炮队,二十三岁的曾纪泽独当一面指挥的队伍,成了湘军当中的精锐。
不久,曾纪泽和李鸿章所募淮勇陆陆续续抵达安庆,其中有张树声的树字营,刘铭传的铭字营,潘鼎新的鼎字营,吴长庆的庆字营等。其中,除了树、铭、鼎、庆等四营外,还有张遇春统领的春字营,它属于李鸿章在皖北办理团练的旧部,现在重新归李鸿章指挥。
树、铭、鼎、庆等各支队伍在安庆聚集之后,曾国藩按例提出要接见这些团练的头目。一来给曾纪泽的队伍打打气,二来观察一下这些淮勇将领,他善于看面相。
曾纪泽很高兴,率领部属驻扎在安庆北门城外,亲自带刘铭传和张树声等人进城里见曾国藩道贺。
当张树声和刘铭传等十几个主要团练负责人来到曾国藩的大厅之后,曾国藩躲在屏风后面一直不出来,却暗中观察各人的反应。
张树生反应最平淡,面无不悦之色,低头喝茶。
“这个曾国藩,是不是官做大了,给我们摆起谱来了。”而刘铭传则早已丧失耐心,道。要不是看在曾纪泽的面子上,依照自己的倔脾气,刘铭传早就破口大骂了。
经过一番观察,曾国藩认为张树声和刘铭传都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因此出来与他们见面后,说:“诸君皆人杰也,今日之会,天其有意致中兴乎?”
于是,曾国藩让曾纪泽特别留意张树声和刘铭传,还留他们一起就餐,在餐桌上畅谈用兵的方法以及怎样镇压太平军的计划。
曾纪泽招来的人马大部分是新勇,缺乏实际的作战经验,而且人数相对李秀成的三四十万大军来说也不多,保护上海是备显艰难。
李鸿章不想去上海送死,因此他向老师曾国藩诉说了这些困难,并且恳请曾国藩调拨数营湘勇,以增强战斗力。
曾国藩考虑一段时间之后,答应了李鸿章的请求,陆续给曾纪泽和李鸿章调拨了湘勇八营。这八营湘勇,包括曾国藩的两营亲兵,由*曾纪泽亲自统领,充当曾纪泽的亲兵;还有借自曾国荃的两营湘勇,归程学启统带;由滕嗣林、滕嗣武统带的林字两营,原为江苏巡抚薛焕在湖南招募,经曾国藩筛选千人,编入淮军;还有陈飞熊统带的熊字营、马先槐统带的垣字营,这两营湘勇原本是曾国藩在湖南召集而来,归陈士杰统领,但是由于陈士杰不愿前往上海,因此这两营兵勇拨归淮军。就这样,曾纪泽带去上海的军队一共15个营,共有9500人。
从此以后,曾纪泽有了一支属于自己领导的武装,从此名正言顺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曾纪泽组建淮军,虽然在曾国藩的支持下比较顺利,但是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军心不稳;粮饷不够,但总的说来,淮军的建立对于曾国藩来说是利大于弊,它不仅壮大了湘军的力量,还让曾纪泽拥有了兵权,并且对镇压太平军、捻军等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曾纪泽想过这支军队的名字,因为大部分是安徽人,还是按照习惯叫淮军,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他所用。
而且淮由湘出,湘军和淮军有着基本的一致性,特别是营制饷章... -->>
曾纪泽之所以要带李鸿章去安徽合肥招兵买马,是因为安徽合肥是李鸿章的老家,他的亲朋好友都在那里,李鸿章在曾国藩府上待了几年之后,为人更加成熟,名声自然在外,很多人都知道有李鸿章这号人物。加上曾国藩收复安庆,安徽团练对曾家军无不刮目相看,听说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亲自来招人,没有费多大心力便卓有成效。安徽当地那些兵勇也是一呼百应,纷纷聚集到曾纪泽的手下。
曾纪泽的幕僚,除了李鸿章,还有王闿运。王闿运劝说肃顺干掉慈禧失败后,就对他失望了,在曾纪泽北上勤王那段时间,他对曾纪泽的野心刮目相看,投在他的门下。
曾纪泽还带王闿运到安庆去见曾国藩,劝说曾国藩自立,但也失败了,便继续辅佐曾纪泽。
在王闿运和李鸿章的帮助下,曾纪泽将合肥西乡里的一些比较有名的团练都聚集在一起,这些比较有名的民办团练负责人有周公山下的张树声、张树珊兄弟,大潜山北的刘铭传,大潜山西南的唐氏兄弟,紫蓬山的周氏兄弟等。除此之外,还有解先亮、叶志超等人领导的官办团练。而在这些团练中,最善于打仗的是张氏兄弟、刘铭传和周氏兄弟的三支。曾纪泽对这些人很满意,尤其是豪气干云的刘铭传、张树声,觉得和他们意气相投。
张树声也是曾国藩让曾纪泽重点关注的人才。张树声听说李鸿章辅佐曾国藩,曾写信给曾国藩表达过自己的豪情壮志,说他有意和周氏兄弟、刘铭传一起做出点惊天动地的大事,请曾国藩加以指导。
曾国藩看了张树声写的信后,对曾纪泽说:“张树声此人,观其言,察其行,就好比渡江北伐匈奴的东晋名将祖逖。”
由于张树生的年龄在这三支团练的领导人中最长,因此他是其他两人的大哥。所以张树生对曾国藩表示了投效之意后,大家也都纷纷表示赞成。
曾国藩通过写信或派人联络等办法,征召庐州一带旧有的团练,给曾纪泽打下来良好的基础。
曾纪泽在安庆召集的团练中,最早编练的就是张树生统率的树字营和刘铭传统率的铭字营。不久之后,周氏兄弟的盛字营和李鹤章招募的人也纷纷聚集在曾纪泽的手下。至于李鸿章的学生潘鼎新、吴长庆,他们的队伍则分别被编为鼎字营、庆字营。
由于多方的配合,在短短的两个月之内,曾纪泽就成军数营,曾纪泽给他们配上了洋枪和开花炮,加上之前先练的洋枪队和洋炮队,二十三岁的曾纪泽独当一面指挥的队伍,成了湘军当中的精锐。
不久,曾纪泽和李鸿章所募淮勇陆陆续续抵达安庆,其中有张树声的树字营,刘铭传的铭字营,潘鼎新的鼎字营,吴长庆的庆字营等。其中,除了树、铭、鼎、庆等四营外,还有张遇春统领的春字营,它属于李鸿章在皖北办理团练的旧部,现在重新归李鸿章指挥。
树、铭、鼎、庆等各支队伍在安庆聚集之后,曾国藩按例提出要接见这些团练的头目。一来给曾纪泽的队伍打打气,二来观察一下这些淮勇将领,他善于看面相。
曾纪泽很高兴,率领部属驻扎在安庆北门城外,亲自带刘铭传和张树声等人进城里见曾国藩道贺。
当张树声和刘铭传等十几个主要团练负责人来到曾国藩的大厅之后,曾国藩躲在屏风后面一直不出来,却暗中观察各人的反应。
张树生反应最平淡,面无不悦之色,低头喝茶。
“这个曾国藩,是不是官做大了,给我们摆起谱来了。”而刘铭传则早已丧失耐心,道。要不是看在曾纪泽的面子上,依照自己的倔脾气,刘铭传早就破口大骂了。
经过一番观察,曾国藩认为张树声和刘铭传都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因此出来与他们见面后,说:“诸君皆人杰也,今日之会,天其有意致中兴乎?”
于是,曾国藩让曾纪泽特别留意张树声和刘铭传,还留他们一起就餐,在餐桌上畅谈用兵的方法以及怎样镇压太平军的计划。
曾纪泽招来的人马大部分是新勇,缺乏实际的作战经验,而且人数相对李秀成的三四十万大军来说也不多,保护上海是备显艰难。
李鸿章不想去上海送死,因此他向老师曾国藩诉说了这些困难,并且恳请曾国藩调拨数营湘勇,以增强战斗力。
曾国藩考虑一段时间之后,答应了李鸿章的请求,陆续给曾纪泽和李鸿章调拨了湘勇八营。这八营湘勇,包括曾国藩的两营亲兵,由*曾纪泽亲自统领,充当曾纪泽的亲兵;还有借自曾国荃的两营湘勇,归程学启统带;由滕嗣林、滕嗣武统带的林字两营,原为江苏巡抚薛焕在湖南招募,经曾国藩筛选千人,编入淮军;还有陈飞熊统带的熊字营、马先槐统带的垣字营,这两营湘勇原本是曾国藩在湖南召集而来,归陈士杰统领,但是由于陈士杰不愿前往上海,因此这两营兵勇拨归淮军。就这样,曾纪泽带去上海的军队一共15个营,共有9500人。
从此以后,曾纪泽有了一支属于自己领导的武装,从此名正言顺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曾纪泽组建淮军,虽然在曾国藩的支持下比较顺利,但是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军心不稳;粮饷不够,但总的说来,淮军的建立对于曾国藩来说是利大于弊,它不仅壮大了湘军的力量,还让曾纪泽拥有了兵权,并且对镇压太平军、捻军等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曾纪泽想过这支军队的名字,因为大部分是安徽人,还是按照习惯叫淮军,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他所用。
而且淮由湘出,湘军和淮军有着基本的一致性,特别是营制饷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