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国是参与(下) (1/2)
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扶桑镜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与幕府约定下关炮击事件的赔款后,长州的交涉代表高杉春风,他一回到本藩,他就遭到了刺杀。
为啥呢?
因为毛利武士都觉得他吃里扒外,七成赔款也是七十多万金,这换成大米够多少人吃啊,凭啥这么容易就交出去。
幸亏事前有人通风报信,高杉才逃过一劫。
可他好不容易见到家主毛利庆亲,这才知道大事彻底不妙:
庆亲啥都好,就是耳根子软,如今呢,他就又变主意了,不准备如约交钱。
所幸庆亲也知道这么坑家臣有点过分,因此呢,他偷偷派人把高杉春风放跑了。
反正事情最后的结果是,长州说自己奉令攘夷,朝廷和幕府都有责任,所以毛利家只能出三成赔罪。
就这呢,幕府也别嫌少,说少就一分金都没有!
这不是坑爹么,幕府已经和洋人谈好了,这毁约是万万不可能的——代价太高,幕府不想开打。
但长州开始耍无赖,这幕府肯定不能开这个口子啊,都这样,幕府把自己当了,也堵不上这样的窟窿——如果谁高兴了都打几炮,然后等着幕府来擦屁股,这那能行。
因此,家茂、庆永上洛以后,要求朝廷将毛利家定为朝敌。
这么做是因为,一旦被定为朝敌,那毛利家就举世皆敌,幕府就好名正言顺地收拾它。
按道理,毛利家这么反复无常,挨打也不冤。
可毕竟长州是打响了攘夷的第一炮,立誓攘夷的扶桑皇帝确实有些偏爱与他,因此这朝敌么,一直批不下来。
而且呢,这位还亲自出面转圜:
“这里面是不是有啥误会,先搞清楚再说嘛。”
葫芦官判葫芦案,这能搞清楚啥啊。
长州倒是派人到了京都澄清此事,但人家一口咬定,洋人先动的手,我是自卫还击。
证据呢?
那肯定是没有了。
按长州的说法,幕府攘夷大令说的很清楚,“彼来袭必攘扫之,我进取则不可开战端”,洋人先动手,那我还不“必攘扫之”么。
当时在场的庆永就怒了:
“高杉春风在江户可不是这么说的!”
“高杉此人,素来荒谬,常常大言欺人、欺下瞒上。
受奸人愚弄后,如今已知罪逃窜。”
庆永当时就被气乐了,高杉是你们派到江户的,如今又不认账,还“受奸人愚弄”,意思是幕府强迫他承认的呗。
因此庆永就要求朝廷立刻下旨,幕府这就兵发长州讨伐逆党。
但其余五个朝廷“国是参与”,庆喜、容保加岛津齐彬、山内丰信、伊达宗城,其中却有三人不同意:
庆喜、山内丰信、伊达宗城都认为小惩大诫即可,毕竟去年攘夷是扶桑大策,现在事情搞不清楚就兵发长州,这有些不妥。
容保呢,他也认为事情必有蹊跷,这臣子嘛,可能撒谎、欺主,大名有时也被裹挟,不妨让毛利庆亲父子到京都自辩。如果毛利父子不敢来,那事情就清楚了,到时再发大兵也不迟。
岛津齐彬到是支持庆永的。
于是四比二,反对讨伐的占了上风。
对此将军家茂气得要死:
关白二条齐敬是个墙头草,向来不肯出头,指望他是不成了;
而就算自己下场,也是四比三,拿到扶桑皇帝案头,最可能的结果,那就是要仔细辨别。
可这是仔细辨别能分出对错的事情么!
至此,将军家茂就有了东归之意:
他算明白了,这公武合体就是扯淡,朝廷武力攘夷的心思一直没变,而幕府的十年攘夷,人家根本就没放到心上。
要不是三国炮击下关被打败了,大家都有些恐惧洋人,那一直不肯开战的幕府,恐怕早就被定为朝敌了。
两边根本就凑不到一起,公武合体,合个鬼呦!
除了御敕和毛利家处置两件事外,家茂不满意的事情还有很多:
首先呢,就是这第二次公武合体,明显朝廷的胃口大
了许多。
借着“公武一和决断”的名头,公卿们不断体恤民情,今天要开仓放粮、明天要修缮水利。
反正呢,就是幕府出钱他们揽名声。
其次,无数公卿开始关心实务。
江户不是发了《殖产兴业令》么,这些人对此非常感兴趣,抓着庆永等幕臣不断询问内情,表示也要为扶桑中兴出把力。
大家不堪其扰,只好推荐他们去江户的文久大学学习。
可问题是,公卿们表示没钱,要么幕府出费用,要么从大学里调人到京都教授,反正就是要解决。
而且呢,朝廷打出了“公武一和决断”的旗帜,这以前上洛的大名就都回来了。
诸侯们纷纷表示,“国是参与”的人数只有六个,这太少了,应该多任命一些,兼听则明嘛。
对此,庆永曾经忧虑地说:
“公武一和决断如此下来,‘委大政于幕府’就是一句空话。 除非江户幕臣齐聚京都,不然大权必然旁落。
而就算如此,圣上和公卿们也必然要胡乱插手。
因此呢,我建议咱俩还是赶紧回江户吧。这山高路远的,到时候就好搪塞些。”
好么,好狗架不住群狼,这就是庆永的意思。
但将军家茂还在犹豫御敕和毛利家处置两件事,他觉得回江户后,这两件事恐怕结局难料。
庆永只好直说,他原本也以为公武合体乃扶桑一致的正途,但如今看来,除非幕府奉朝廷为首,不然皇室、公卿和攘夷诸侯是断断不肯善罢干休的。
至于御敕和毛利家处置,恐怕不出结果才是好结果。
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越在京都掺合,陷的就越深,还不如回江户静观其变,这有余地才能收放自如。
家茂听了深以为然。
但来的容易,想走可就难了。
朝廷、诸侯死死缠着两人不放,大事、小事不断,求救济的、要好处的络绎不绝;光是讲大道理谈不要... -->>
与幕府约定下关炮击事件的赔款后,长州的交涉代表高杉春风,他一回到本藩,他就遭到了刺杀。
为啥呢?
因为毛利武士都觉得他吃里扒外,七成赔款也是七十多万金,这换成大米够多少人吃啊,凭啥这么容易就交出去。
幸亏事前有人通风报信,高杉才逃过一劫。
可他好不容易见到家主毛利庆亲,这才知道大事彻底不妙:
庆亲啥都好,就是耳根子软,如今呢,他就又变主意了,不准备如约交钱。
所幸庆亲也知道这么坑家臣有点过分,因此呢,他偷偷派人把高杉春风放跑了。
反正事情最后的结果是,长州说自己奉令攘夷,朝廷和幕府都有责任,所以毛利家只能出三成赔罪。
就这呢,幕府也别嫌少,说少就一分金都没有!
这不是坑爹么,幕府已经和洋人谈好了,这毁约是万万不可能的——代价太高,幕府不想开打。
但长州开始耍无赖,这幕府肯定不能开这个口子啊,都这样,幕府把自己当了,也堵不上这样的窟窿——如果谁高兴了都打几炮,然后等着幕府来擦屁股,这那能行。
因此,家茂、庆永上洛以后,要求朝廷将毛利家定为朝敌。
这么做是因为,一旦被定为朝敌,那毛利家就举世皆敌,幕府就好名正言顺地收拾它。
按道理,毛利家这么反复无常,挨打也不冤。
可毕竟长州是打响了攘夷的第一炮,立誓攘夷的扶桑皇帝确实有些偏爱与他,因此这朝敌么,一直批不下来。
而且呢,这位还亲自出面转圜:
“这里面是不是有啥误会,先搞清楚再说嘛。”
葫芦官判葫芦案,这能搞清楚啥啊。
长州倒是派人到了京都澄清此事,但人家一口咬定,洋人先动的手,我是自卫还击。
证据呢?
那肯定是没有了。
按长州的说法,幕府攘夷大令说的很清楚,“彼来袭必攘扫之,我进取则不可开战端”,洋人先动手,那我还不“必攘扫之”么。
当时在场的庆永就怒了:
“高杉春风在江户可不是这么说的!”
“高杉此人,素来荒谬,常常大言欺人、欺下瞒上。
受奸人愚弄后,如今已知罪逃窜。”
庆永当时就被气乐了,高杉是你们派到江户的,如今又不认账,还“受奸人愚弄”,意思是幕府强迫他承认的呗。
因此庆永就要求朝廷立刻下旨,幕府这就兵发长州讨伐逆党。
但其余五个朝廷“国是参与”,庆喜、容保加岛津齐彬、山内丰信、伊达宗城,其中却有三人不同意:
庆喜、山内丰信、伊达宗城都认为小惩大诫即可,毕竟去年攘夷是扶桑大策,现在事情搞不清楚就兵发长州,这有些不妥。
容保呢,他也认为事情必有蹊跷,这臣子嘛,可能撒谎、欺主,大名有时也被裹挟,不妨让毛利庆亲父子到京都自辩。如果毛利父子不敢来,那事情就清楚了,到时再发大兵也不迟。
岛津齐彬到是支持庆永的。
于是四比二,反对讨伐的占了上风。
对此将军家茂气得要死:
关白二条齐敬是个墙头草,向来不肯出头,指望他是不成了;
而就算自己下场,也是四比三,拿到扶桑皇帝案头,最可能的结果,那就是要仔细辨别。
可这是仔细辨别能分出对错的事情么!
至此,将军家茂就有了东归之意:
他算明白了,这公武合体就是扯淡,朝廷武力攘夷的心思一直没变,而幕府的十年攘夷,人家根本就没放到心上。
要不是三国炮击下关被打败了,大家都有些恐惧洋人,那一直不肯开战的幕府,恐怕早就被定为朝敌了。
两边根本就凑不到一起,公武合体,合个鬼呦!
除了御敕和毛利家处置两件事外,家茂不满意的事情还有很多:
首先呢,就是这第二次公武合体,明显朝廷的胃口大
了许多。
借着“公武一和决断”的名头,公卿们不断体恤民情,今天要开仓放粮、明天要修缮水利。
反正呢,就是幕府出钱他们揽名声。
其次,无数公卿开始关心实务。
江户不是发了《殖产兴业令》么,这些人对此非常感兴趣,抓着庆永等幕臣不断询问内情,表示也要为扶桑中兴出把力。
大家不堪其扰,只好推荐他们去江户的文久大学学习。
可问题是,公卿们表示没钱,要么幕府出费用,要么从大学里调人到京都教授,反正就是要解决。
而且呢,朝廷打出了“公武一和决断”的旗帜,这以前上洛的大名就都回来了。
诸侯们纷纷表示,“国是参与”的人数只有六个,这太少了,应该多任命一些,兼听则明嘛。
对此,庆永曾经忧虑地说:
“公武一和决断如此下来,‘委大政于幕府’就是一句空话。 除非江户幕臣齐聚京都,不然大权必然旁落。
而就算如此,圣上和公卿们也必然要胡乱插手。
因此呢,我建议咱俩还是赶紧回江户吧。这山高路远的,到时候就好搪塞些。”
好么,好狗架不住群狼,这就是庆永的意思。
但将军家茂还在犹豫御敕和毛利家处置两件事,他觉得回江户后,这两件事恐怕结局难料。
庆永只好直说,他原本也以为公武合体乃扶桑一致的正途,但如今看来,除非幕府奉朝廷为首,不然皇室、公卿和攘夷诸侯是断断不肯善罢干休的。
至于御敕和毛利家处置,恐怕不出结果才是好结果。
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越在京都掺合,陷的就越深,还不如回江户静观其变,这有余地才能收放自如。
家茂听了深以为然。
但来的容易,想走可就难了。
朝廷、诸侯死死缠着两人不放,大事、小事不断,求救济的、要好处的络绎不绝;光是讲大道理谈不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