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洛阳 第三十三章 其实穷也有穷的办法 (2/2)
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穿到乱世当谋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是想去北境,亲自去防着乌桓吗?新任的中山太守李珩李以泽是我之前的战友,我走之前就旁敲侧击地和他讲过乌桓的事,他已经暗中派人调查去了,只是不知现在结果如何。”
陈瞻的手敲击着桌面,过了一会他似乎想清楚了什么,最终下了决心:“罢了,他这人还算靠谱,又熟悉当地情况,可能能看出什么,我给你写一封信,你带着去找他,他可能会有办法。”
刘荣连忙点头,陈瞻揶揄道:“当然若是令尊有其他门路,刘公子不稀罕,就当这是废纸一张。”
刘荣听闻此言仿佛炸毛的猫咪一般涨红了脸,对着陈瞻毫无威慑力地“怒目相向”,经此一闹刚才花厅里压抑的气氛倒是一扫而空。
其实陈瞻对于乌桓一事也不是毫无对策,只不过他还不清楚自己的军事水平,害怕胡乱做出决策,书生用兵,累及将士,所以未曾对外人说过。
在陈瞻看来,以大雍的财政情况根本支撑不起一场旷日持久规模浩大的对外战争,同时也无法防住乌桓进犯的脚步,所以大雍和乌桓之间必有一战,但规模不会太大。
当然乌桓国力更弱,又有所求于大雍(需要生活用品),所以此战不论胜负,最后又会回到互市和每年的封赏的谈判桌上。
现在陈瞻能想到的最节约方法就是:将附逆行为定性为一部分乌桓的别有用心者的叛乱行为。
接着利用大雍天然的文化碾压,拉拢内附归化的南乌桓亲汉的首领,利用对方的皈依者狂热收为带|路党,在边境打一场大胜。
然后立马谈判,让对方交出叛贼首级平息皇帝的怒火,接着互市经济控制,继续用乌桓对付鲜卑,大雍则趁机积蓄力量,解决国内矛盾,等国内发展起来便可永诀后患了。
因为刘荣不懂行,所以尽管陈瞻有把握辩赢刘荣,他也没有和刘荣说这话。
他们都不清楚边境现在的情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们现在的纸上谈兵,只是互相不服气罢了,辩论赢了又如何,只不过是是浪费时间扯淡罢了。
不过之前在广川,他看过李珩调兵,鼓动人心都有一套,而且还有家里带来的老兵,甚至包含中级将领。
这应该是他来到这个世界上认识的人中,唯一知兵又对乌桓情况有一定了解的(陈伯是老兵,但是职位太低,战略问题问也没用,之前陈瞻之和他交流的是战术问题,所以当时陈伯可以用士兵的作战经验回答。),所以陈瞻准备在自己给李珩的信里夹带私货,说说自己对乌桓的理解。
反正说错了也不会带偏对方,李珩就当看个笑话,一晒而过,他顶多丢点面子,不会造成巨大军事失误。
而若是里面有一二点能够抛砖引玉,给对方一点灵感,那他改变的历史可就大了,到时候功德可就大大滴有啊。
对于这种失败了丢点面子,成功了好处多多的计划,那还有什么说的?面子一块钱几斤?这都不重要的!
于是陈瞻摇了摇铃,让仆役送来了笔墨纸砚,捉过一张信纸沾了点墨水就开始写信。
“李兄台鉴:
自广川一别已有月余,忆当时把袂并肩,至今在目,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刘君名荣字子裕,刘司徒子也,不欲借父祖余荫,志于投军报国,少有才名,或可助君草檄,分案牍之劳。
另乌桓一事,今冬或有一战,兄处于北境,在下甚念。此事在下亦有几点浅见,附于纸后。若能抛砖引玉,或博君一粲,当不胜荣幸。若有错漏之处,万望李兄不吝赐教,以匡不逮,无任感激。
草率书此,祈恕不恭,
时局多故,至希为国自珍。
南阳陈瞻再拜顿首。”
毕竟之前才共事一月,感情未必有多深,说要陈瞻开头先扯了一段并肩作战的情谊才开始请托。
陈瞻写完一张纸放在一旁晾着,一边又抽出另一张纸,将刚刚对于乌桓的几点猜测和对策一一写上,又加了点挑拨离间,收买二鬼子的小贴士,这才停笔,吹了吹未干的墨迹,将信纸折了几折塞进信封里,对着刘荣说道:“如此,还麻烦刘君了。”
传信也是为了刘荣自己,所以刘荣也不推脱,当即应下,接了信便告辞离去。
-----人物小传.刘荣-----
“刘荣字子裕,故司徒刘放子也。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而数有恣言,人皆怀忿。放闻之大怒,逐之走,然荣乃从容求笔札,须臾立成《鹦鹉赋》,以书胸中之愤,辞义可观。放大怒而去,后三月,辞以教子无方,上不准,三辞挂印而去。
(刘荣)后感于陈丞相《白马篇》,乃感危言激论于国于家无益。於是更疏巾单衣,投笔从戎,远赴幽冀边境,言“吾从班定远!”。
……十七年,会乌桓叛,荣从世祖率所领追讨叛胡有功,迁骑都尉。
……十九年,叛胡复寇,多所杀略。荣追击战于渔阳,虏遂大败,弃妻子逾塞走,悉得其所略男女。每闻有警,荣辄厉色愤怒,如赴仇敌,望尘奔逐,或继之以夜战。虏识荣声,惮其勇,莫敢抗犯。”
——《雍史.宁(县)侯世家》
不是想去北境,亲自去防着乌桓吗?新任的中山太守李珩李以泽是我之前的战友,我走之前就旁敲侧击地和他讲过乌桓的事,他已经暗中派人调查去了,只是不知现在结果如何。”
陈瞻的手敲击着桌面,过了一会他似乎想清楚了什么,最终下了决心:“罢了,他这人还算靠谱,又熟悉当地情况,可能能看出什么,我给你写一封信,你带着去找他,他可能会有办法。”
刘荣连忙点头,陈瞻揶揄道:“当然若是令尊有其他门路,刘公子不稀罕,就当这是废纸一张。”
刘荣听闻此言仿佛炸毛的猫咪一般涨红了脸,对着陈瞻毫无威慑力地“怒目相向”,经此一闹刚才花厅里压抑的气氛倒是一扫而空。
其实陈瞻对于乌桓一事也不是毫无对策,只不过他还不清楚自己的军事水平,害怕胡乱做出决策,书生用兵,累及将士,所以未曾对外人说过。
在陈瞻看来,以大雍的财政情况根本支撑不起一场旷日持久规模浩大的对外战争,同时也无法防住乌桓进犯的脚步,所以大雍和乌桓之间必有一战,但规模不会太大。
当然乌桓国力更弱,又有所求于大雍(需要生活用品),所以此战不论胜负,最后又会回到互市和每年的封赏的谈判桌上。
现在陈瞻能想到的最节约方法就是:将附逆行为定性为一部分乌桓的别有用心者的叛乱行为。
接着利用大雍天然的文化碾压,拉拢内附归化的南乌桓亲汉的首领,利用对方的皈依者狂热收为带|路党,在边境打一场大胜。
然后立马谈判,让对方交出叛贼首级平息皇帝的怒火,接着互市经济控制,继续用乌桓对付鲜卑,大雍则趁机积蓄力量,解决国内矛盾,等国内发展起来便可永诀后患了。
因为刘荣不懂行,所以尽管陈瞻有把握辩赢刘荣,他也没有和刘荣说这话。
他们都不清楚边境现在的情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们现在的纸上谈兵,只是互相不服气罢了,辩论赢了又如何,只不过是是浪费时间扯淡罢了。
不过之前在广川,他看过李珩调兵,鼓动人心都有一套,而且还有家里带来的老兵,甚至包含中级将领。
这应该是他来到这个世界上认识的人中,唯一知兵又对乌桓情况有一定了解的(陈伯是老兵,但是职位太低,战略问题问也没用,之前陈瞻之和他交流的是战术问题,所以当时陈伯可以用士兵的作战经验回答。),所以陈瞻准备在自己给李珩的信里夹带私货,说说自己对乌桓的理解。
反正说错了也不会带偏对方,李珩就当看个笑话,一晒而过,他顶多丢点面子,不会造成巨大军事失误。
而若是里面有一二点能够抛砖引玉,给对方一点灵感,那他改变的历史可就大了,到时候功德可就大大滴有啊。
对于这种失败了丢点面子,成功了好处多多的计划,那还有什么说的?面子一块钱几斤?这都不重要的!
于是陈瞻摇了摇铃,让仆役送来了笔墨纸砚,捉过一张信纸沾了点墨水就开始写信。
“李兄台鉴:
自广川一别已有月余,忆当时把袂并肩,至今在目,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刘君名荣字子裕,刘司徒子也,不欲借父祖余荫,志于投军报国,少有才名,或可助君草檄,分案牍之劳。
另乌桓一事,今冬或有一战,兄处于北境,在下甚念。此事在下亦有几点浅见,附于纸后。若能抛砖引玉,或博君一粲,当不胜荣幸。若有错漏之处,万望李兄不吝赐教,以匡不逮,无任感激。
草率书此,祈恕不恭,
时局多故,至希为国自珍。
南阳陈瞻再拜顿首。”
毕竟之前才共事一月,感情未必有多深,说要陈瞻开头先扯了一段并肩作战的情谊才开始请托。
陈瞻写完一张纸放在一旁晾着,一边又抽出另一张纸,将刚刚对于乌桓的几点猜测和对策一一写上,又加了点挑拨离间,收买二鬼子的小贴士,这才停笔,吹了吹未干的墨迹,将信纸折了几折塞进信封里,对着刘荣说道:“如此,还麻烦刘君了。”
传信也是为了刘荣自己,所以刘荣也不推脱,当即应下,接了信便告辞离去。
-----人物小传.刘荣-----
“刘荣字子裕,故司徒刘放子也。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而数有恣言,人皆怀忿。放闻之大怒,逐之走,然荣乃从容求笔札,须臾立成《鹦鹉赋》,以书胸中之愤,辞义可观。放大怒而去,后三月,辞以教子无方,上不准,三辞挂印而去。
(刘荣)后感于陈丞相《白马篇》,乃感危言激论于国于家无益。於是更疏巾单衣,投笔从戎,远赴幽冀边境,言“吾从班定远!”。
……十七年,会乌桓叛,荣从世祖率所领追讨叛胡有功,迁骑都尉。
……十九年,叛胡复寇,多所杀略。荣追击战于渔阳,虏遂大败,弃妻子逾塞走,悉得其所略男女。每闻有警,荣辄厉色愤怒,如赴仇敌,望尘奔逐,或继之以夜战。虏识荣声,惮其勇,莫敢抗犯。”
——《雍史.宁(县)侯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