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大明:我成了皇长孙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是被放出宫荣养,更多的还要从底层开始,一步一步慢慢地赢得新皇的信任。
“爷爷,让王总管尝一尝也就够了,这东西也是刚做出来,孙儿这也不知道其中的杂志有没有排除干净。”
瞧着王充这不放心自己,防自己像防狼一样的态度,朱雄英也觉得气不打一处来:
这人什么意思啊,难道是认为我会加害皇爷爷不成?就朱元璋那费尽心力培养朱标,支持朱允炆的样子,像是一个会忌惮太子的皇上们?
对于朱元璋,朱雄英那是很佩服的,自古以来,或者说在古代封建帝制下,只要有君主就会有太子。
古代,奉承的是家天下,而家天下那就代表着君主必须在自己的直系男亲属找继承人。
此时,皇帝和作为接班人的儿子成为了天敌,即使他们父子间关系再好,也不可避免的,同样不以任何人意志、道德、感情为转移。所以对于太子,第一顺位是君臣,然后才是父子。
因而每个皇帝为了自己死后,太子继任时能压得住朝堂上的官僚,能保证皇权不会落入他人之手,就得趁着自己在位时,竭力培养他的威信,为他扶植相应的心腹集团——东宫制度。
东宫设置的官员几乎完全效仿朝廷,东宫的官员跟太子同气连枝,太子顺利即位,东宫各官员被提拔重用。
如此一来,又有个弊端了:强大起来的太子成为整个国家的第二权力中心。
皇帝爸爸居高临下惯了,对至高无上权力的欲望只会有增无减,这是当权者为了掌控权力的一种贪婪。
可儿子势力强大了,老子的身体却是一天比一天孱弱,儿子和老子两人之间的势力可以抗衡了!这搁谁身上谁不膈应呢?
所以大多数皇帝对这种情况的常规操作就是:另外扶植一个或几个儿子给予超过寻常皇子的大权,有意无意挑动让他们互相争斗,这样就不能对皇帝自身造成威胁了。
父亲亲手让几个儿子一起争夺皇位,真不愧是帝王无情。
可朱元璋与朱标这两父子,那真的算是自古帝王之中的奇葩了。
当然,一切的自信都源自于自身的强大。
朱元璋与其他帝王很不一样,因为他是一步一步从底层爬上来的,并没有什么显贵的身份。
能被称为千古名君,朱元璋那是有他自己的强大的。
而朱元璋之所以这么放心自家儿子,一方面是自身实力极强,城府极深,一切尽在掌握中,另一方面,太子朱标,天性善良,毫无野心,是一个难得的仁人君子,所以老朱在自己掌控全局的前提下,要全力培养朱标,为明朝新任君主铺平道路。
所以,他不仅不怕太子势力过大,为了能让儿子顺利地登基,朱元璋还四处搜罗人才塞进东宫,将那些武将的女儿们塞给朱标。
比如逝世的太子妃常氏,那就是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之女,更别说她的那些哥哥们,那一个个都是英武异常,在军队之中很有威望。
这都是朱元璋一手支持的结果。
朱元璋不仅在武将之中给朱标铺路,对于文官,朱元璋那也是付出了不少的心血。
小小年纪,那就跟着朱元璋身边听政。
当然了,还是那句话,作为千古第二明君的朱元璋,实在没有什么多少真正需要朱标帮忙的地方。
绝大多数情况下,朱标只是静静地坐在朱元璋身边,倾听着军政会议上的一切。
千万莫小看了这倾听。
对于朱标来说,是开始对朝廷的重要事物,对朝廷的主要文武大臣本身,开始了如指掌。真有什么预料之外的变故,他随时能够接手朝廷。
对于朝廷的文武大臣来说,则是开始习惯于这位少主在朝堂上的存在。
一个统帅最重要的是什么?
不是计谋!
论计谋,谁能超过张良、刘伯温?但他们不是统帅。计谋再高,一谋士而已。
更不是武功!
常遇春武功倒是高了,但他位还在邵荣、徐达之下,更别提和吴国公朱元璋相比了。武功再高,一猛将而已。
最重要是威望。
唯有能让麾下绝大多数人认可其统帅的地位,才能真正将众人拧成一股绳,将自己的意志化为集体的意志,无往而不胜。
增长威望有很多办法。
可以用君权天授的欺骗来获取威望,可以用金银财物的收买来获取威望,可以用杀戮镇压的恐吓来获取威望,可以用不断取得胜利的激励来获取威望……
但是,最稳妥,最坚实获取威望的办法,就是习惯。
日月亘古长存,人们早已习惯。那么,这日月,自然而然,就有了相当的权威。稍微风吹草动的日食月食,就能引起人类的极大不安。
在大明朝臣们都习惯于那个朱元璋身边默默倾听的少年郎的时候,朱标的威望也在慢慢增长。
缓慢、坚定,而又势无可挡!
历史上,朱标也确实是做到了,但不知是天妒英才还是怎么样,朱标这个大明开国太子,这个被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太子,被朱元璋悉心调教的太子,竟然三十多,还没登上那个高位看过风景就撒手人寰了,就这样让大明少了一个千古仁君。
纵观上下五千年,朱标不但是地位最稳固的太子,也是最得人心的太子。朱元璋脾气暴躁,这些跟着他打江山的人,又都是些大老粗,有时候难免触怒于他。每次,都是朱标从中化解,保全了不少人。
尤其是那些武人,武人打仗扞不畏死,但是只要闲下来就难免惹是生非。
像东莞伯何荣他们这样的武将们,以前是连李善长胡惟庸等人都不放在眼里的,动辄骂娘,惹急了操刀子直接冲进人家府邸。
若不是太子朱标眷顾他们军功在身,多次求情,只怕早就被洪武皇帝宰了祭旗。
要是朱标能顺利继位的话,想来大明的走向应该会不一样的。
而对于朱允炆这个建文帝,朱元璋那也算是做到了一个仁至义尽。
是被放出宫荣养,更多的还要从底层开始,一步一步慢慢地赢得新皇的信任。
“爷爷,让王总管尝一尝也就够了,这东西也是刚做出来,孙儿这也不知道其中的杂志有没有排除干净。”
瞧着王充这不放心自己,防自己像防狼一样的态度,朱雄英也觉得气不打一处来:
这人什么意思啊,难道是认为我会加害皇爷爷不成?就朱元璋那费尽心力培养朱标,支持朱允炆的样子,像是一个会忌惮太子的皇上们?
对于朱元璋,朱雄英那是很佩服的,自古以来,或者说在古代封建帝制下,只要有君主就会有太子。
古代,奉承的是家天下,而家天下那就代表着君主必须在自己的直系男亲属找继承人。
此时,皇帝和作为接班人的儿子成为了天敌,即使他们父子间关系再好,也不可避免的,同样不以任何人意志、道德、感情为转移。所以对于太子,第一顺位是君臣,然后才是父子。
因而每个皇帝为了自己死后,太子继任时能压得住朝堂上的官僚,能保证皇权不会落入他人之手,就得趁着自己在位时,竭力培养他的威信,为他扶植相应的心腹集团——东宫制度。
东宫设置的官员几乎完全效仿朝廷,东宫的官员跟太子同气连枝,太子顺利即位,东宫各官员被提拔重用。
如此一来,又有个弊端了:强大起来的太子成为整个国家的第二权力中心。
皇帝爸爸居高临下惯了,对至高无上权力的欲望只会有增无减,这是当权者为了掌控权力的一种贪婪。
可儿子势力强大了,老子的身体却是一天比一天孱弱,儿子和老子两人之间的势力可以抗衡了!这搁谁身上谁不膈应呢?
所以大多数皇帝对这种情况的常规操作就是:另外扶植一个或几个儿子给予超过寻常皇子的大权,有意无意挑动让他们互相争斗,这样就不能对皇帝自身造成威胁了。
父亲亲手让几个儿子一起争夺皇位,真不愧是帝王无情。
可朱元璋与朱标这两父子,那真的算是自古帝王之中的奇葩了。
当然,一切的自信都源自于自身的强大。
朱元璋与其他帝王很不一样,因为他是一步一步从底层爬上来的,并没有什么显贵的身份。
能被称为千古名君,朱元璋那是有他自己的强大的。
而朱元璋之所以这么放心自家儿子,一方面是自身实力极强,城府极深,一切尽在掌握中,另一方面,太子朱标,天性善良,毫无野心,是一个难得的仁人君子,所以老朱在自己掌控全局的前提下,要全力培养朱标,为明朝新任君主铺平道路。
所以,他不仅不怕太子势力过大,为了能让儿子顺利地登基,朱元璋还四处搜罗人才塞进东宫,将那些武将的女儿们塞给朱标。
比如逝世的太子妃常氏,那就是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之女,更别说她的那些哥哥们,那一个个都是英武异常,在军队之中很有威望。
这都是朱元璋一手支持的结果。
朱元璋不仅在武将之中给朱标铺路,对于文官,朱元璋那也是付出了不少的心血。
小小年纪,那就跟着朱元璋身边听政。
当然了,还是那句话,作为千古第二明君的朱元璋,实在没有什么多少真正需要朱标帮忙的地方。
绝大多数情况下,朱标只是静静地坐在朱元璋身边,倾听着军政会议上的一切。
千万莫小看了这倾听。
对于朱标来说,是开始对朝廷的重要事物,对朝廷的主要文武大臣本身,开始了如指掌。真有什么预料之外的变故,他随时能够接手朝廷。
对于朝廷的文武大臣来说,则是开始习惯于这位少主在朝堂上的存在。
一个统帅最重要的是什么?
不是计谋!
论计谋,谁能超过张良、刘伯温?但他们不是统帅。计谋再高,一谋士而已。
更不是武功!
常遇春武功倒是高了,但他位还在邵荣、徐达之下,更别提和吴国公朱元璋相比了。武功再高,一猛将而已。
最重要是威望。
唯有能让麾下绝大多数人认可其统帅的地位,才能真正将众人拧成一股绳,将自己的意志化为集体的意志,无往而不胜。
增长威望有很多办法。
可以用君权天授的欺骗来获取威望,可以用金银财物的收买来获取威望,可以用杀戮镇压的恐吓来获取威望,可以用不断取得胜利的激励来获取威望……
但是,最稳妥,最坚实获取威望的办法,就是习惯。
日月亘古长存,人们早已习惯。那么,这日月,自然而然,就有了相当的权威。稍微风吹草动的日食月食,就能引起人类的极大不安。
在大明朝臣们都习惯于那个朱元璋身边默默倾听的少年郎的时候,朱标的威望也在慢慢增长。
缓慢、坚定,而又势无可挡!
历史上,朱标也确实是做到了,但不知是天妒英才还是怎么样,朱标这个大明开国太子,这个被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太子,被朱元璋悉心调教的太子,竟然三十多,还没登上那个高位看过风景就撒手人寰了,就这样让大明少了一个千古仁君。
纵观上下五千年,朱标不但是地位最稳固的太子,也是最得人心的太子。朱元璋脾气暴躁,这些跟着他打江山的人,又都是些大老粗,有时候难免触怒于他。每次,都是朱标从中化解,保全了不少人。
尤其是那些武人,武人打仗扞不畏死,但是只要闲下来就难免惹是生非。
像东莞伯何荣他们这样的武将们,以前是连李善长胡惟庸等人都不放在眼里的,动辄骂娘,惹急了操刀子直接冲进人家府邸。
若不是太子朱标眷顾他们军功在身,多次求情,只怕早就被洪武皇帝宰了祭旗。
要是朱标能顺利继位的话,想来大明的走向应该会不一样的。
而对于朱允炆这个建文帝,朱元璋那也算是做到了一个仁至义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