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天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经过细致调查,高勇发现这时代纸张已经开始在上层普及,主要是蔡侯纸,即东汉尚方令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发明的。在蔡侯纸发明之前,民间用大麻和苎麻的纤维等原料造纸,纸质太差,厚薄不均、强度较低,不便书写,且产量低难于普及。官方多用竹简、木牍,少量用丝帛书写。
bsp;蔡伦精心总结了民间造纸的经验,改进了造纸的工艺,又选用价格便宜的树皮、麻头、破布、废鱼网等作为造纸原料,这些东西不仅容易得到,而且比之原始植物来也便于加工。加工方法是:先把这些东西搅拌石灰,沤过,再放在石臼中舂,把纤维舂散,然后加水煮烂,掺和胶一类有粘性的物质,使纤维互相溶合成浆状,再用细帘在浆中均匀地捞出这些细碎的纤维,让它干燥。这样就制成了质地轻薄、价廉耐用的纸。整个过程完全具备了造纸术的基本工艺挫、煮、打、抄。
bsp;可是蔡侯纸纸面比较粗糙,颜色明显发黄,虽然比照早期纸张已经有了很大改进。但这种纸的价格仍然较贵,无法在社会中下层普及,而产量的限制,无法满足当时社会的需求。
bsp;价格高且供不应求,这是绝佳的的商机!高勇立即开动脑筋,思索着自己那个时代的纸是如何制造的,虽然无法达到现代纸张那样的平滑度、厚度和亮白度,但是其质量应该会好过现在的蔡侯纸。
bsp;按照这个思路,高勇根据记忆大体上写出了纸张的原料、制作工艺、辅助材料、生产设备等主要部分,特别是在提高亮白度和平滑度上,因为很好的平滑度和亮度是进行印刷的先决条件。
bsp;为此画了上百幅图,之后用荀彧留下来的钱财买了座靠近河边小作坊。在这个作坊里,高勇闭门苦研,从原材料的漂白、柔滑技术到生产设备的设计和改进,每道工序都要经过许多次反复试验。毕竟高勇没有参观过造纸厂,他所知道的一切有关于造纸的知识都是来自书本,而现在只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想办法将这些杂乱无章的事物组合起来。
bsp;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在起初的试制中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原材料无法很好的柔滑、漂白剂不起作用、纸张无法成型等等。这些着实让高勇费了一番头脑,不过被一一迎刃而解。
bsp;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数百次的失败之后,终于在光和五年五月,结合了当时的物质与两千年后的技术,这个时代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白纸诞生了!
bsp;以硫黄为主体的漂白剂令纸张更白,蒸煮搅拌与打磨令植物纤维更细密紧凑,增强了柔韧性,不像蔡侯纸那样容易撕裂,压网烘干技术保证了纸张的厚薄均一,这种方法完全是古代版本的现代造纸工艺。
bsp;新型纸的光滑度、亮白度以及厚度都要远远好于当时的蔡侯纸,已经可以满足印刷的基本要求。虽然纸张仍旧比较厚硬,毕竟是以树皮、草、麦秆等为原料生产的,不过装订成书没有问题。当然了,对于用了十几年现代纸的高勇来说这样的纸还差得远。
bsp;当这种纸第一次出现在阳乐的时候,人们不敢置信地看着这种奇特的纸,它的白、它的韧、它的平滑,放在阳光下几乎看不出明显的纤维脉络。高勇将纸按照长4宽3的比例切割,更是开创了纸张规格统一的先河,人们惊讶之余,第一批百十张纸立刻被抢购一空!
bsp;许多精明的商人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利润,纷纷上门求购,更为这种纸大做免费广告。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种白纸的名声传遍幽州。根据他们的习惯,一般以发明人命名纸张,故此这种纸被叫做“高氏纸”简称为“高纸”(ps:稿纸是不是从这里来的?)
bsp;高纸的巨大成功,令高勇的身份地位迅速攀升,一夜之间成为阳乐乃至幽州街谈巷议的人物,财富亦疯狂积聚起来。幽州大族涿县的刘家、渔阳的公孙家、襄平的鲜于家纷纷派人前来花高价订购。
bsp;高勇审时度势,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并且适当的降低了纸价,由每张80钱降为70钱(注:东汉末年未发生动乱之前,粱米(优良小米)=石/400钱,黍米(黄米)=石/300钱,大麦=石/220钱,粟米(小米)=石/220钱,谷=石/220钱,豆豉=石/500钱),并且多买还有优惠,这样的价格仅比当时的蔡侯纸稍贵,在价格相差不大的条件下,试问谁不想要用更好的东西?
bsp;于是各地商家蜂拥而来。甚至远在青州的商人也为了这种纸来到了在他们眼中视为苦寒之地的幽州!
bsp;纸张量产后,高勇开始着手考虑书的问题,毕竟当时的书仍以手抄为主,价格自然而然要昂贵许多,这也是许多普通百姓没有能力接触书的一个主要原因。这种情形直到活字印刷的诞生才得以缓解。
bsp;而现在,高勇决定将这个技术提前,准备先研究出活字印刷术,进而是原始印刷机,那样一来,仅靠印刷术就能够创造巨大的财富,同时还能够使广大的普通百姓接触书籍开启民智!
bsp;高勇决定好后,立即搜索活字印刷的相关知识“幸好当初高中时学习活字印刷术多看了几眼,只要画出图纸再仿造制作应该不难。”
bsp;然而,想得容易做起来难。这时的长度计量工具是寸、尺,高勇极其的不适应,每次都要进行单位换算。于是,高勇索性按照米与尺的换算,制造了当时第一把米尺,并且将刻度精确到了毫米(后来这把尺作为帝国的长度标准被首藏于帝国博物馆)。有了长度单位,高勇开始研究活字印刷术,经过数次试验以及关于历史上活字印刷术的记忆,最后决定采用泥字与油墨作为基准。就这样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诞生了。而刊印的第一本书则是古代经典战国策。以后又陆续刊印发行了左传、诗经以及举世闻名的论语。在书的后封页高勇还加入了后代才有的印刷日期、字数等相关数据,也算一个创举。
bsp;战国策为西汉刘向编纂,他将宫廷密室所藏战国史料: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六部以国别划分,把六种书的资料分别编入12国中。因这些材料大多是记述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所以,刘向将其定名为战国策。然而,战国策里并不全是策士的说辞,还有诸如“豫让刺襄子”、“荆轲刺秦王”之类记载,所以,不能仅视为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游说之辞的汇编,它还是一部上接春秋左氏传,下接陆贾楚汉春秋的战国杂史。
bsp;战国策计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因此书思想活跃,有许多纵横阴谋之术,不合于儒家的思想,故被儒家所排斥,未得在世广泛传播。高勇此次刊印寓意明显,便是要开启诸子百家争鸣,而仅印此一本比引来士人、儒家、官府的猜忌,故此才将论语、诗经等儒家经典一并刊印,以求分散注意。
bsp;其后几年内,高勇更是花巨资寻来吕氏春秋、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注:1972年2月,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了竹简本的孙膑兵法,古时又称作齐孙子,东汉末年失传。)、鬼谷子、司马骧苴兵法、太公兵法甚至商君书等名著,并将他们刊印留存,即作为军政教材,又可以保证他们永远流传下去,当然这都是后话。
bsp;光和五年六月初,高勇利用那些商人预交的定金在幽州的治所蓟县开办了第二家纸作坊,专门生产印书用纸。毕竟一本三十余页的书已经卖到1500至2000钱了,比起单纯卖纸利润又高了一倍。
bsp;跟着高勇受到蓟县太守举荐(ps:这荣誉是几十摞纸换来的,心疼啊!那些可都是钱呢!)。虽说没有被上面任用,却也是极大地提升了高勇的信心。
bsp;这一年高勇15岁,在北方的幽、冀二州已经小有名气,家财也以百万钱计。有了钱,高勇第一件事便是将自己住的地方买下来,而且连同左右两边的宅子一并买下,预备着给荀彧回来时居住。而自从荀彧离开后的这段时间始终没有他的消息,这令高勇有些担心。
bsp;六月最后一天下午,高勇如往常一样指导苏雪莲读书。“跟我背: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九得九!”话音刚落,屋外传来了熟悉的声音:“哈哈,贤弟好悠闲啊!我还以为你一定会忙得不可开交,看来这一次打赌我又输给嘉弟了!”
bsp;“荀兄!”高勇惊叫出来,几乎是风一般冲出了屋子。不错,荀彧还是初次见面时的一身装扮,只不过脸上和身上却满是尘土,显然是经过长途跋涉。三步并作两步,高勇上前握住了荀彧的手,同时也传来了苏雪... -->>
经过细致调查,高勇发现这时代纸张已经开始在上层普及,主要是蔡侯纸,即东汉尚方令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发明的。在蔡侯纸发明之前,民间用大麻和苎麻的纤维等原料造纸,纸质太差,厚薄不均、强度较低,不便书写,且产量低难于普及。官方多用竹简、木牍,少量用丝帛书写。
bsp;蔡伦精心总结了民间造纸的经验,改进了造纸的工艺,又选用价格便宜的树皮、麻头、破布、废鱼网等作为造纸原料,这些东西不仅容易得到,而且比之原始植物来也便于加工。加工方法是:先把这些东西搅拌石灰,沤过,再放在石臼中舂,把纤维舂散,然后加水煮烂,掺和胶一类有粘性的物质,使纤维互相溶合成浆状,再用细帘在浆中均匀地捞出这些细碎的纤维,让它干燥。这样就制成了质地轻薄、价廉耐用的纸。整个过程完全具备了造纸术的基本工艺挫、煮、打、抄。
bsp;可是蔡侯纸纸面比较粗糙,颜色明显发黄,虽然比照早期纸张已经有了很大改进。但这种纸的价格仍然较贵,无法在社会中下层普及,而产量的限制,无法满足当时社会的需求。
bsp;价格高且供不应求,这是绝佳的的商机!高勇立即开动脑筋,思索着自己那个时代的纸是如何制造的,虽然无法达到现代纸张那样的平滑度、厚度和亮白度,但是其质量应该会好过现在的蔡侯纸。
bsp;按照这个思路,高勇根据记忆大体上写出了纸张的原料、制作工艺、辅助材料、生产设备等主要部分,特别是在提高亮白度和平滑度上,因为很好的平滑度和亮度是进行印刷的先决条件。
bsp;为此画了上百幅图,之后用荀彧留下来的钱财买了座靠近河边小作坊。在这个作坊里,高勇闭门苦研,从原材料的漂白、柔滑技术到生产设备的设计和改进,每道工序都要经过许多次反复试验。毕竟高勇没有参观过造纸厂,他所知道的一切有关于造纸的知识都是来自书本,而现在只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想办法将这些杂乱无章的事物组合起来。
bsp;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在起初的试制中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原材料无法很好的柔滑、漂白剂不起作用、纸张无法成型等等。这些着实让高勇费了一番头脑,不过被一一迎刃而解。
bsp;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数百次的失败之后,终于在光和五年五月,结合了当时的物质与两千年后的技术,这个时代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白纸诞生了!
bsp;以硫黄为主体的漂白剂令纸张更白,蒸煮搅拌与打磨令植物纤维更细密紧凑,增强了柔韧性,不像蔡侯纸那样容易撕裂,压网烘干技术保证了纸张的厚薄均一,这种方法完全是古代版本的现代造纸工艺。
bsp;新型纸的光滑度、亮白度以及厚度都要远远好于当时的蔡侯纸,已经可以满足印刷的基本要求。虽然纸张仍旧比较厚硬,毕竟是以树皮、草、麦秆等为原料生产的,不过装订成书没有问题。当然了,对于用了十几年现代纸的高勇来说这样的纸还差得远。
bsp;当这种纸第一次出现在阳乐的时候,人们不敢置信地看着这种奇特的纸,它的白、它的韧、它的平滑,放在阳光下几乎看不出明显的纤维脉络。高勇将纸按照长4宽3的比例切割,更是开创了纸张规格统一的先河,人们惊讶之余,第一批百十张纸立刻被抢购一空!
bsp;许多精明的商人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利润,纷纷上门求购,更为这种纸大做免费广告。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种白纸的名声传遍幽州。根据他们的习惯,一般以发明人命名纸张,故此这种纸被叫做“高氏纸”简称为“高纸”(ps:稿纸是不是从这里来的?)
bsp;高纸的巨大成功,令高勇的身份地位迅速攀升,一夜之间成为阳乐乃至幽州街谈巷议的人物,财富亦疯狂积聚起来。幽州大族涿县的刘家、渔阳的公孙家、襄平的鲜于家纷纷派人前来花高价订购。
bsp;高勇审时度势,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并且适当的降低了纸价,由每张80钱降为70钱(注:东汉末年未发生动乱之前,粱米(优良小米)=石/400钱,黍米(黄米)=石/300钱,大麦=石/220钱,粟米(小米)=石/220钱,谷=石/220钱,豆豉=石/500钱),并且多买还有优惠,这样的价格仅比当时的蔡侯纸稍贵,在价格相差不大的条件下,试问谁不想要用更好的东西?
bsp;于是各地商家蜂拥而来。甚至远在青州的商人也为了这种纸来到了在他们眼中视为苦寒之地的幽州!
bsp;纸张量产后,高勇开始着手考虑书的问题,毕竟当时的书仍以手抄为主,价格自然而然要昂贵许多,这也是许多普通百姓没有能力接触书的一个主要原因。这种情形直到活字印刷的诞生才得以缓解。
bsp;而现在,高勇决定将这个技术提前,准备先研究出活字印刷术,进而是原始印刷机,那样一来,仅靠印刷术就能够创造巨大的财富,同时还能够使广大的普通百姓接触书籍开启民智!
bsp;高勇决定好后,立即搜索活字印刷的相关知识“幸好当初高中时学习活字印刷术多看了几眼,只要画出图纸再仿造制作应该不难。”
bsp;然而,想得容易做起来难。这时的长度计量工具是寸、尺,高勇极其的不适应,每次都要进行单位换算。于是,高勇索性按照米与尺的换算,制造了当时第一把米尺,并且将刻度精确到了毫米(后来这把尺作为帝国的长度标准被首藏于帝国博物馆)。有了长度单位,高勇开始研究活字印刷术,经过数次试验以及关于历史上活字印刷术的记忆,最后决定采用泥字与油墨作为基准。就这样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诞生了。而刊印的第一本书则是古代经典战国策。以后又陆续刊印发行了左传、诗经以及举世闻名的论语。在书的后封页高勇还加入了后代才有的印刷日期、字数等相关数据,也算一个创举。
bsp;战国策为西汉刘向编纂,他将宫廷密室所藏战国史料: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六部以国别划分,把六种书的资料分别编入12国中。因这些材料大多是记述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所以,刘向将其定名为战国策。然而,战国策里并不全是策士的说辞,还有诸如“豫让刺襄子”、“荆轲刺秦王”之类记载,所以,不能仅视为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游说之辞的汇编,它还是一部上接春秋左氏传,下接陆贾楚汉春秋的战国杂史。
bsp;战国策计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因此书思想活跃,有许多纵横阴谋之术,不合于儒家的思想,故被儒家所排斥,未得在世广泛传播。高勇此次刊印寓意明显,便是要开启诸子百家争鸣,而仅印此一本比引来士人、儒家、官府的猜忌,故此才将论语、诗经等儒家经典一并刊印,以求分散注意。
bsp;其后几年内,高勇更是花巨资寻来吕氏春秋、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注:1972年2月,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了竹简本的孙膑兵法,古时又称作齐孙子,东汉末年失传。)、鬼谷子、司马骧苴兵法、太公兵法甚至商君书等名著,并将他们刊印留存,即作为军政教材,又可以保证他们永远流传下去,当然这都是后话。
bsp;光和五年六月初,高勇利用那些商人预交的定金在幽州的治所蓟县开办了第二家纸作坊,专门生产印书用纸。毕竟一本三十余页的书已经卖到1500至2000钱了,比起单纯卖纸利润又高了一倍。
bsp;跟着高勇受到蓟县太守举荐(ps:这荣誉是几十摞纸换来的,心疼啊!那些可都是钱呢!)。虽说没有被上面任用,却也是极大地提升了高勇的信心。
bsp;这一年高勇15岁,在北方的幽、冀二州已经小有名气,家财也以百万钱计。有了钱,高勇第一件事便是将自己住的地方买下来,而且连同左右两边的宅子一并买下,预备着给荀彧回来时居住。而自从荀彧离开后的这段时间始终没有他的消息,这令高勇有些担心。
bsp;六月最后一天下午,高勇如往常一样指导苏雪莲读书。“跟我背: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九得九!”话音刚落,屋外传来了熟悉的声音:“哈哈,贤弟好悠闲啊!我还以为你一定会忙得不可开交,看来这一次打赌我又输给嘉弟了!”
bsp;“荀兄!”高勇惊叫出来,几乎是风一般冲出了屋子。不错,荀彧还是初次见面时的一身装扮,只不过脸上和身上却满是尘土,显然是经过长途跋涉。三步并作两步,高勇上前握住了荀彧的手,同时也传来了苏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