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我在现代留过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元丰八年十月庚寅(29)。
赵煦穿着孝服,端坐于集英殿中,满朝文武,也都穿着丧服,恭立在殿中。
随着一声礼乐大奏,从集英殿一直到宣德门,所有宫门全部打开。
甲士立于两侧,人人裹素。
向太后一路哭着,送着先帝虞主,自城外琼林苑入宫。
无数妃嫔、宗室、外戚,皆素服相随。
虞主被人抬着,进入皇城的时候。
赵煦也已经持着竹杖,率着百官,来到了集英殿外等候。
等待虞主被抬到集英殿前,赵煦就率着百官跪了下来:“哀子臣煦恭迎父皇虞主!”
“臣等恭迎神宗英文烈武圣孝皇帝神灵!”
赵煦便亲执竹杖,在前方引导,就像一个孝子扶着已经年迈的父亲,回到他熟悉的家乡一样。
礼部的官员,在两侧恭敬的侍奉着,也引导着。
最终将被抬着的虞主牌,恭敬的送到了集英殿殿东,早就已经设置成奠殿的殿堂。
素白的幡布垂下,先帝御容画像随着被人展开。
赵煦恭敬的上前去,礼部官员已经倒好了酒。
赵煦恭敬的请先帝神灵饮酒。
然后跪下来对着虞主牌再拜,群臣集体匍匐,再次恭请先帝神灵归位。
这是安神礼。
随着安神礼的结束,先帝虞主牌被人从御驾上恭敬的取下来。
然后由赵煦在旁扶着,放到已经准备好的供桌上。
接下来,就是太皇太后主持酌祭,而赵煦主持奠献。
一切完成之后,礼部尚书兼礼仪使韩忠彦上奏,先帝神灵回京路上遇到的祥瑞之事六件。
仪仗使王存上奏了先帝虞主从永裕陵回京,途中六次虞祭的经过。
左相兼山陵使蔡确,上奏了先帝山陵营造过程中发现的十九件祥瑞事情的经过。
轝车都大巡检高公绘等上报了先帝灵驾发引和梓宫暂居行宫、掩皇堂期间,官民大臣们的哀思与不舍。
于是,朝野一致得出结论:先帝实在是我大宋有史以来的有道明君!
所有人一致讴歌了先帝在位十九年取得的成绩。
然后所有人一致表示,当今天子乃先帝嫡长子,又是在先帝亲自教导抚养下长大的,所以肯定继承了先帝一切优良的品德,一定可以带领大宋王朝兴盛发达。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在告诉天下人:元丰时代,彻底成了过去。
元祐时代,即将扬帆起航。
于是,当一切尘埃落定之后,重新回到都堂的蔡确,在上交了山陵使的印信、符节后。
他就开始写辞表。
作为宰相,既为山陵使,回朝就必然要辞相。
同时,他也婉拒了一切拜访和会客。
回家就命人将大门关起来,表示自己坚决出知,绝不留在朝中给两宫、天子添麻烦的决心。
……
元丰八年冬十一月辛卯。
汴京城的早上,下了些冰雹,保慈宫的暖阁开始烧起了木炭。
在炭火带来的温度的温暖下。
赵煦坐在两宫中间,看着手上的辞表。
“蔡相公,真是高风亮节……”赵煦感慨着:“若国家大臣,皆如相公一般,公忠体国,知进知退,何愁天下事不昌盛?”
两宫都是露出笑容。
和赵煦上上辈子不同,这一次的蔡确,没有做联络殿帅逼宫的事情。
于是,也就没有为了自保,而到处宣扬先帝驾崩前后,特别是立储前后皇宫内外的事情。
自然也就不会恋眷不去。
这一次他的辞表上的干净利落,一连三表,坚决表达了自己辞相出知的意图。
“六哥,依故事,宰相出知,当授观文殿学士……”向太后在旁边提醒着:“蔡相公是先帝股肱,也是有着拥立从龙之功的重臣,若是外任,犹当加宫祠官以彰显皇恩浩荡……”
赵煦点点头:“多谢母后提点!”
于是,便开始提笔给蔡确写出知任命。
随着他的笔一字一划的在纸上写起来,两宫都带着笑容在旁边看着,向太后更是满怀欣慰和自豪的一边看,一边念起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上柱国、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六百户润国公臣确,可,特授观文殿学士、集禧观使,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
几乎是完美的天子旨意。
无论文字、格式还是用词,都是优秀。
“官家之聪俊,真是千古罕见!”太皇太后赞赏着。
向太后更是充满自豪:“我儿必可光大祖宗基业为我朝圣君!”
请赵煦来给蔡确写除授文字,这自然是向太后的主意。
向太后现在巴不得赵煦赶快长大,然后亲政,再给她生一堆的皇孙公主。
赵煦的表现,没有让她失望。
于是,向太后心中,开始有了想要让赵煦更深入的参与朝政的心思了。
这样想着,向太后就问道:“六哥,蔡相公出知,去何地为好呢?”
这个事情,其实能选的也不多。
一般来说,宰相出知,只要不是贬黜,就是那几个地方。
西京洛阳、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扬州、河中府……
蔡确现在能去的,也就是应天府和河中府还有扬州。
因为其他地方都有元老占了萝卜坑。
赵煦却是想了想,答道:“母后、太母,我有个想法,就是不知道恰不恰当……”
“嗯?”
“我听说,古人云:富贵不归乡,如同衣锦夜行……”
“不如,给蔡相公一个恩典,让他可以回家乡,做一年父母官……”
两宫都皱起眉头来。
赵煦却还是要说:“就一年而已,只是让其风风光光,接受家乡父老的拜贺。”
“这也是为了褒扬元老,优容宰相!”
“若是觉得不妥,可以不给其民政之权!”
大宋实行的是流官制度,一般官员都不会在本地任职。
当然了,也有例外。
譬如韩琦晚年,就是判相州事。
不过,那是因为韩琦已经半退休了,也基本不管民政。
现在,蔡确明显正值壮年,这个事情确实很犯忌讳。
可赵煦有他的想法。
两宫却不太明白了,不给民政之权,给什么权力?
赵煦迎着两宫的疑问... -->>
元丰八年十月庚寅(29)。
赵煦穿着孝服,端坐于集英殿中,满朝文武,也都穿着丧服,恭立在殿中。
随着一声礼乐大奏,从集英殿一直到宣德门,所有宫门全部打开。
甲士立于两侧,人人裹素。
向太后一路哭着,送着先帝虞主,自城外琼林苑入宫。
无数妃嫔、宗室、外戚,皆素服相随。
虞主被人抬着,进入皇城的时候。
赵煦也已经持着竹杖,率着百官,来到了集英殿外等候。
等待虞主被抬到集英殿前,赵煦就率着百官跪了下来:“哀子臣煦恭迎父皇虞主!”
“臣等恭迎神宗英文烈武圣孝皇帝神灵!”
赵煦便亲执竹杖,在前方引导,就像一个孝子扶着已经年迈的父亲,回到他熟悉的家乡一样。
礼部的官员,在两侧恭敬的侍奉着,也引导着。
最终将被抬着的虞主牌,恭敬的送到了集英殿殿东,早就已经设置成奠殿的殿堂。
素白的幡布垂下,先帝御容画像随着被人展开。
赵煦恭敬的上前去,礼部官员已经倒好了酒。
赵煦恭敬的请先帝神灵饮酒。
然后跪下来对着虞主牌再拜,群臣集体匍匐,再次恭请先帝神灵归位。
这是安神礼。
随着安神礼的结束,先帝虞主牌被人从御驾上恭敬的取下来。
然后由赵煦在旁扶着,放到已经准备好的供桌上。
接下来,就是太皇太后主持酌祭,而赵煦主持奠献。
一切完成之后,礼部尚书兼礼仪使韩忠彦上奏,先帝神灵回京路上遇到的祥瑞之事六件。
仪仗使王存上奏了先帝虞主从永裕陵回京,途中六次虞祭的经过。
左相兼山陵使蔡确,上奏了先帝山陵营造过程中发现的十九件祥瑞事情的经过。
轝车都大巡检高公绘等上报了先帝灵驾发引和梓宫暂居行宫、掩皇堂期间,官民大臣们的哀思与不舍。
于是,朝野一致得出结论:先帝实在是我大宋有史以来的有道明君!
所有人一致讴歌了先帝在位十九年取得的成绩。
然后所有人一致表示,当今天子乃先帝嫡长子,又是在先帝亲自教导抚养下长大的,所以肯定继承了先帝一切优良的品德,一定可以带领大宋王朝兴盛发达。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在告诉天下人:元丰时代,彻底成了过去。
元祐时代,即将扬帆起航。
于是,当一切尘埃落定之后,重新回到都堂的蔡确,在上交了山陵使的印信、符节后。
他就开始写辞表。
作为宰相,既为山陵使,回朝就必然要辞相。
同时,他也婉拒了一切拜访和会客。
回家就命人将大门关起来,表示自己坚决出知,绝不留在朝中给两宫、天子添麻烦的决心。
……
元丰八年冬十一月辛卯。
汴京城的早上,下了些冰雹,保慈宫的暖阁开始烧起了木炭。
在炭火带来的温度的温暖下。
赵煦坐在两宫中间,看着手上的辞表。
“蔡相公,真是高风亮节……”赵煦感慨着:“若国家大臣,皆如相公一般,公忠体国,知进知退,何愁天下事不昌盛?”
两宫都是露出笑容。
和赵煦上上辈子不同,这一次的蔡确,没有做联络殿帅逼宫的事情。
于是,也就没有为了自保,而到处宣扬先帝驾崩前后,特别是立储前后皇宫内外的事情。
自然也就不会恋眷不去。
这一次他的辞表上的干净利落,一连三表,坚决表达了自己辞相出知的意图。
“六哥,依故事,宰相出知,当授观文殿学士……”向太后在旁边提醒着:“蔡相公是先帝股肱,也是有着拥立从龙之功的重臣,若是外任,犹当加宫祠官以彰显皇恩浩荡……”
赵煦点点头:“多谢母后提点!”
于是,便开始提笔给蔡确写出知任命。
随着他的笔一字一划的在纸上写起来,两宫都带着笑容在旁边看着,向太后更是满怀欣慰和自豪的一边看,一边念起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上柱国、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六百户润国公臣确,可,特授观文殿学士、集禧观使,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
几乎是完美的天子旨意。
无论文字、格式还是用词,都是优秀。
“官家之聪俊,真是千古罕见!”太皇太后赞赏着。
向太后更是充满自豪:“我儿必可光大祖宗基业为我朝圣君!”
请赵煦来给蔡确写除授文字,这自然是向太后的主意。
向太后现在巴不得赵煦赶快长大,然后亲政,再给她生一堆的皇孙公主。
赵煦的表现,没有让她失望。
于是,向太后心中,开始有了想要让赵煦更深入的参与朝政的心思了。
这样想着,向太后就问道:“六哥,蔡相公出知,去何地为好呢?”
这个事情,其实能选的也不多。
一般来说,宰相出知,只要不是贬黜,就是那几个地方。
西京洛阳、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扬州、河中府……
蔡确现在能去的,也就是应天府和河中府还有扬州。
因为其他地方都有元老占了萝卜坑。
赵煦却是想了想,答道:“母后、太母,我有个想法,就是不知道恰不恰当……”
“嗯?”
“我听说,古人云:富贵不归乡,如同衣锦夜行……”
“不如,给蔡相公一个恩典,让他可以回家乡,做一年父母官……”
两宫都皱起眉头来。
赵煦却还是要说:“就一年而已,只是让其风风光光,接受家乡父老的拜贺。”
“这也是为了褒扬元老,优容宰相!”
“若是觉得不妥,可以不给其民政之权!”
大宋实行的是流官制度,一般官员都不会在本地任职。
当然了,也有例外。
譬如韩琦晚年,就是判相州事。
不过,那是因为韩琦已经半退休了,也基本不管民政。
现在,蔡确明显正值壮年,这个事情确实很犯忌讳。
可赵煦有他的想法。
两宫却不太明白了,不给民政之权,给什么权力?
赵煦迎着两宫的疑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