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我在现代留过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殿下……殿下……”冯景看着失神的郡王,小心翼翼的呼唤着。
“哦……”赵煦回过神来,看向冯景,假作不经意的问道:“知道是哪位御史提的弹劾吗?”
现在,御史台的御史中丞是黄履。
黄履是老臣,是赵煦父皇信任的心腹,也是赵煦信得过的辅弼大臣。
上上辈子,赵煦就曾拜黄履为尚书右丞,为两府三省的宰臣。
但,御史台,从来就不可能是某一个人的一言堂。
再加上元丰改制,罢谏院之名,使得过去的谏官系统和御史系统合并。
这让御史台中的情况更加复杂。
此外,大宋官家们奉行大小相制,异论相搅的权术手腕,也在御史台里掺沙子,这使得御史台内部的御史们派系越发繁杂。
有些人,不到关键时刻,难以知晓其真正态度,更难以知道其真正立场。
冯景楞了愣神,然后摇摇头:“此非臣所能知之事!”
赵煦点点头:“我知道了!”
他走到书案前,拿起高太后赐给他的经书,假作读书,心思却飘到了远方。
李宪案是个什么情况?赵煦心里面明明白白。
因为,上上辈子,章惇翻案的时候,顺手将前因后果给弄清楚了。
当然了,在这个过程里,少不得用些春秋笔法,牵强附会到司马光、吕公著头上。
不过,大体脉络是捋清楚了的。
假若赵煦的记忆没有出错的话,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在去年第五次兰州之战前,赵煦的父皇下诏,命李宪派人出使青唐董毡、阿里骨父子,命其父子出兵袭扰西夏侧翼,以策应兰州大战,并要求董毡父子入京觐见。
李宪于是选了一个叫皇甫旦的军官,担任出使的职责。
但这個皇甫旦是个胆小怕事的,他出使后,到了青唐境内,遇到了西贼大将青宜结鬼章的阻拦,就不敢前进了——他自己说的,没有旁证。
但,他回头就欺骗李宪,说已经见过了董毡,并向董毡晓瑜了朝廷旨意,还说董毡同意了出兵。
李宪据此上报,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李宪发现,这个皇甫旦说谎,于是再次上报了事情。
就这么一个芝麻大的事情,落到了御史耳中,一下子群情激愤,纷纷弹劾李宪奏报不实,有欺君之嫌疑。
彼时,正值兰州会战进入到关键时刻。
朝廷一度和兰州失去了联系。
赵煦的父皇,迫于群臣压力,只能同意御史们讨论此事。
但没多久,兰州捷报来传。
大破西贼数十万,杀伤十数万,斩首五万有奇,李宪兰州城下筑京观。
这个事情自然就此打住。
御史们全当没有这个事情了。
可谁知道,到了赵煦即位,这个事情又被翻出来炒作。
而彼时的赵煦,只是一个坐在御座上,懵懵懂懂的少年而已。
李宪是谁?熙河兰会路又在那里?他一概不知。
甚至都没有人来跟他解释这些东西。
垂帘听政的太母,才是掌握一切权力,拥有最高决断权的人。
而已经升级为太皇太后的高氏很快就做出了她的决断。
李宪罢去入内内侍省副都知、武信军留后,但保留熙河兰会路经略安抚制置使的差遣,许其戴罪立功。
李宪之下的人,就倒了八辈子血霉了。
跟着李宪十几年,一直辛辛苦苦的负责熙河路后勤的幕僚们,统统被罢官,甚至被编管。
而且这只是一个开始。
随着司马光入京,太皇太后派人慰问,司马光趁机上书言事,论及李宪案。
太皇太后从善如流,命下御史,事态终于不可抑制!
这也是,... -->>
“殿下……殿下……”冯景看着失神的郡王,小心翼翼的呼唤着。
“哦……”赵煦回过神来,看向冯景,假作不经意的问道:“知道是哪位御史提的弹劾吗?”
现在,御史台的御史中丞是黄履。
黄履是老臣,是赵煦父皇信任的心腹,也是赵煦信得过的辅弼大臣。
上上辈子,赵煦就曾拜黄履为尚书右丞,为两府三省的宰臣。
但,御史台,从来就不可能是某一个人的一言堂。
再加上元丰改制,罢谏院之名,使得过去的谏官系统和御史系统合并。
这让御史台中的情况更加复杂。
此外,大宋官家们奉行大小相制,异论相搅的权术手腕,也在御史台里掺沙子,这使得御史台内部的御史们派系越发繁杂。
有些人,不到关键时刻,难以知晓其真正态度,更难以知道其真正立场。
冯景楞了愣神,然后摇摇头:“此非臣所能知之事!”
赵煦点点头:“我知道了!”
他走到书案前,拿起高太后赐给他的经书,假作读书,心思却飘到了远方。
李宪案是个什么情况?赵煦心里面明明白白。
因为,上上辈子,章惇翻案的时候,顺手将前因后果给弄清楚了。
当然了,在这个过程里,少不得用些春秋笔法,牵强附会到司马光、吕公著头上。
不过,大体脉络是捋清楚了的。
假若赵煦的记忆没有出错的话,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在去年第五次兰州之战前,赵煦的父皇下诏,命李宪派人出使青唐董毡、阿里骨父子,命其父子出兵袭扰西夏侧翼,以策应兰州大战,并要求董毡父子入京觐见。
李宪于是选了一个叫皇甫旦的军官,担任出使的职责。
但这個皇甫旦是个胆小怕事的,他出使后,到了青唐境内,遇到了西贼大将青宜结鬼章的阻拦,就不敢前进了——他自己说的,没有旁证。
但,他回头就欺骗李宪,说已经见过了董毡,并向董毡晓瑜了朝廷旨意,还说董毡同意了出兵。
李宪据此上报,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李宪发现,这个皇甫旦说谎,于是再次上报了事情。
就这么一个芝麻大的事情,落到了御史耳中,一下子群情激愤,纷纷弹劾李宪奏报不实,有欺君之嫌疑。
彼时,正值兰州会战进入到关键时刻。
朝廷一度和兰州失去了联系。
赵煦的父皇,迫于群臣压力,只能同意御史们讨论此事。
但没多久,兰州捷报来传。
大破西贼数十万,杀伤十数万,斩首五万有奇,李宪兰州城下筑京观。
这个事情自然就此打住。
御史们全当没有这个事情了。
可谁知道,到了赵煦即位,这个事情又被翻出来炒作。
而彼时的赵煦,只是一个坐在御座上,懵懵懂懂的少年而已。
李宪是谁?熙河兰会路又在那里?他一概不知。
甚至都没有人来跟他解释这些东西。
垂帘听政的太母,才是掌握一切权力,拥有最高决断权的人。
而已经升级为太皇太后的高氏很快就做出了她的决断。
李宪罢去入内内侍省副都知、武信军留后,但保留熙河兰会路经略安抚制置使的差遣,许其戴罪立功。
李宪之下的人,就倒了八辈子血霉了。
跟着李宪十几年,一直辛辛苦苦的负责熙河路后勤的幕僚们,统统被罢官,甚至被编管。
而且这只是一个开始。
随着司马光入京,太皇太后派人慰问,司马光趁机上书言事,论及李宪案。
太皇太后从善如流,命下御史,事态终于不可抑制!
这也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