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陈强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说起“工分”两字,得把时间的镜头拉到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前。
“工分”这个概念,实际上就是“评工记分”的简称。若定要说出它的子丑寅卯,大概可以这样叙述:
工分,是农村里评定农民的劳动量和计算劳动报酬的一种方法。起源于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建立的农业生产互助组。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村人民公社中普遍采用。其基本做法是:根据每个出工成员每天或一定时期内劳动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标准,在生产队或作业组内进行民主评议,确定每个成员应得的劳动工分,作为计算劳动报酬的依据,年终决算时,再按照该集体经济单位的每一工分值和每个成员的工分总额,分得一定的劳动报酬。这种方法其形式主要有底分死记、底分活评、定额记工、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等。但由于操作上流于形式,致使平均主义和大锅钣普遍存在,按劳分配原则无法体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工分都一样,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里评工记分的方法逐渐废止。
消失过时了的东西,现在再挖出来品味,虽有些陈腐气,却也让人陡生无限的感慨。我虽没有机会自己挣过工分,但荣幸的是我出生在那个年代,成长在那个年代,因此我对“工分”两字还收藏着深刻的记忆,尽管现在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迫使人们的脑袋天天消磁,但“工分”却像永不消逝的电波。年轻人以为我又要讲故事了,其实我没有故事,我只是把挥之不去的记忆复制存盘而已,等我的孩子长大成人,这东西说不定就真的成了老掉牙的故事了。
那么就容我说说吧。
用约定俗成的说法,那时我是枫桥公社先进大队的一名儿童。那时没有“村”这个说法“村”字听起来,味道有点象下放到农村的知识青年,稀罕。所以我们小时候从来不叫“村”自从我嘴巴里会吐几句土里土气的土话后,父母反反复复教我的一项内容就是记住自己是哪里人。他们的启发式很机械化,问我,你是哪个公社,我答枫桥公社,问我,你是哪个大队,我答先进大队,问我,你是哪个生产队,我答,第二生产队。于是我被赞誉成记性是好,教了三遍就记得牢了。后来父母仍用这道题目测试过我的弟妹。等我能把枫桥公社先进大队第二生产队这句话一气呵成后,我就骑上了我父亲的脖子。那时候生产队里常常要开社员大会,去开大会的父亲在晚饭后就把我这个拖油瓶也带上,让我骑在他的脖子上,父亲像握锄头柄似地握住我的两只小脚,而我则像捧个老南瓜似地捧住父亲的头,怕一不小心跌下来。父亲问一句有没有抱牢啦,我说抱牢了,他就动身走了,嘴里一年四季哼着一曲大海航行靠舵手饭焐萝卜靠酱油,大概算是心情舒畅的样子,身后则跟着絮絮叨叨的我的母亲。
就是在那个年龄,我竟知道了什么叫工分。那一天的会议,就是村里评工分,每个劳动力都要定一个分数。想必我是坐在父亲的脚踝头,看着那个热闹的场面不敢轻举妄动。一个人报出自己可评多少分,然后听大伙的意见,如果大伙说好的好的,这分就定下了,如果大伙在底下嗡嗡嗡嗡响得象个锋窝,那你的分数就得往下减。这种评工分的场面挺象现在的就职演说,是亮见亮的事情。全劳动力是最关注的,全劳动力为十二分,也就是干一天得十二个工分,那肯定是力气像大力士一样的粗壮男子,简直就一个抵二,其它的就是十分、九分半、九分、八分半、八分,以此类推。都是凭力气吃饭,所以体弱多病的就倒灶。我父亲虽不能干但一定相当蛮干,所以得了个全劳动力的称号,母亲却只得了九分。所以散会回家的路上,她很气不过的样子,把脏话臭话全泼在生产队长身上了。说社员都有偏心,说美英老姥倌评九分半是有道理的,大队长他老婆评九分半就是偏心,干起活来不如我煞,工分却比我高半分,凭什么她比我高半分,明摆着队长是她男人,哼,这个老姥倌的事情,瞒不牢的,她与阿灿瘌子草篷里偷鸡摸狗的事情谁不晓得,你个大男人也太苁头苁脑了,也不站出来帮我说话。说着说着就又怪起我父亲来了。我父亲听着就骂她不要嚼嘴嚼舌做嚼舌头。明晃晃的机耕路上,尽是他们两人的品头评足和怨声载道。
我父母到底是安份守己的好农民,脸薄,心实。骂过一阵之后,就死心塌地听队长的指挥出工干活去了,一天也不肯耽误。除非死爹死娘的大事发生,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否则他们是断然不肯也不敢损失这一天半天的工分的。活着,对他们来说,就是把该挣的工分一分不少地颗粒归仓。所以,后来日子好过起来,我母亲就披露她当初作为女人的艰辛。在我与弟弟之间,母亲又怀过孕,在一家三张嘴巴... -->>
说起“工分”两字,得把时间的镜头拉到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前。
“工分”这个概念,实际上就是“评工记分”的简称。若定要说出它的子丑寅卯,大概可以这样叙述:
工分,是农村里评定农民的劳动量和计算劳动报酬的一种方法。起源于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建立的农业生产互助组。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村人民公社中普遍采用。其基本做法是:根据每个出工成员每天或一定时期内劳动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标准,在生产队或作业组内进行民主评议,确定每个成员应得的劳动工分,作为计算劳动报酬的依据,年终决算时,再按照该集体经济单位的每一工分值和每个成员的工分总额,分得一定的劳动报酬。这种方法其形式主要有底分死记、底分活评、定额记工、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等。但由于操作上流于形式,致使平均主义和大锅钣普遍存在,按劳分配原则无法体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工分都一样,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里评工记分的方法逐渐废止。
消失过时了的东西,现在再挖出来品味,虽有些陈腐气,却也让人陡生无限的感慨。我虽没有机会自己挣过工分,但荣幸的是我出生在那个年代,成长在那个年代,因此我对“工分”两字还收藏着深刻的记忆,尽管现在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迫使人们的脑袋天天消磁,但“工分”却像永不消逝的电波。年轻人以为我又要讲故事了,其实我没有故事,我只是把挥之不去的记忆复制存盘而已,等我的孩子长大成人,这东西说不定就真的成了老掉牙的故事了。
那么就容我说说吧。
用约定俗成的说法,那时我是枫桥公社先进大队的一名儿童。那时没有“村”这个说法“村”字听起来,味道有点象下放到农村的知识青年,稀罕。所以我们小时候从来不叫“村”自从我嘴巴里会吐几句土里土气的土话后,父母反反复复教我的一项内容就是记住自己是哪里人。他们的启发式很机械化,问我,你是哪个公社,我答枫桥公社,问我,你是哪个大队,我答先进大队,问我,你是哪个生产队,我答,第二生产队。于是我被赞誉成记性是好,教了三遍就记得牢了。后来父母仍用这道题目测试过我的弟妹。等我能把枫桥公社先进大队第二生产队这句话一气呵成后,我就骑上了我父亲的脖子。那时候生产队里常常要开社员大会,去开大会的父亲在晚饭后就把我这个拖油瓶也带上,让我骑在他的脖子上,父亲像握锄头柄似地握住我的两只小脚,而我则像捧个老南瓜似地捧住父亲的头,怕一不小心跌下来。父亲问一句有没有抱牢啦,我说抱牢了,他就动身走了,嘴里一年四季哼着一曲大海航行靠舵手饭焐萝卜靠酱油,大概算是心情舒畅的样子,身后则跟着絮絮叨叨的我的母亲。
就是在那个年龄,我竟知道了什么叫工分。那一天的会议,就是村里评工分,每个劳动力都要定一个分数。想必我是坐在父亲的脚踝头,看着那个热闹的场面不敢轻举妄动。一个人报出自己可评多少分,然后听大伙的意见,如果大伙说好的好的,这分就定下了,如果大伙在底下嗡嗡嗡嗡响得象个锋窝,那你的分数就得往下减。这种评工分的场面挺象现在的就职演说,是亮见亮的事情。全劳动力是最关注的,全劳动力为十二分,也就是干一天得十二个工分,那肯定是力气像大力士一样的粗壮男子,简直就一个抵二,其它的就是十分、九分半、九分、八分半、八分,以此类推。都是凭力气吃饭,所以体弱多病的就倒灶。我父亲虽不能干但一定相当蛮干,所以得了个全劳动力的称号,母亲却只得了九分。所以散会回家的路上,她很气不过的样子,把脏话臭话全泼在生产队长身上了。说社员都有偏心,说美英老姥倌评九分半是有道理的,大队长他老婆评九分半就是偏心,干起活来不如我煞,工分却比我高半分,凭什么她比我高半分,明摆着队长是她男人,哼,这个老姥倌的事情,瞒不牢的,她与阿灿瘌子草篷里偷鸡摸狗的事情谁不晓得,你个大男人也太苁头苁脑了,也不站出来帮我说话。说着说着就又怪起我父亲来了。我父亲听着就骂她不要嚼嘴嚼舌做嚼舌头。明晃晃的机耕路上,尽是他们两人的品头评足和怨声载道。
我父母到底是安份守己的好农民,脸薄,心实。骂过一阵之后,就死心塌地听队长的指挥出工干活去了,一天也不肯耽误。除非死爹死娘的大事发生,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否则他们是断然不肯也不敢损失这一天半天的工分的。活着,对他们来说,就是把该挣的工分一分不少地颗粒归仓。所以,后来日子好过起来,我母亲就披露她当初作为女人的艰辛。在我与弟弟之间,母亲又怀过孕,在一家三张嘴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