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少帅春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从国家关系上说,在近代,德国是唯一的在列强环伺下对华相对较友好的国家----不要说德国也曾经参与了八国联军和强占了胶东湾----在群狼分羊、趁火打劫的时候,谁又舍得不分一杯羹呢?至少在战略政策上,德国对华没有太大的野心。
当然也不是德国好心,只是德国由于地缘政治的条件,他只能在陆地上求得向外突破:英国已经在海上形成了短期内无法突破的地位,英法联盟彻底阻塞了其向西突出大西洋的可能。日德兰海战表明,就战役胜负得失而言,德国海军略占上风。但就战略意义而言,英国仍保持了对德国的海上优势,德国企图打破英国海上封锁的目的未能实现。由于西面的法国和东面的波兰都和英国结成联盟,德国军界已经形成这样一种共识:不打破英法联盟,日尔曼民族的发展方向将没有空间。而要超越英国法国,工业上的超越必不可少。
由于海军力量的不足,对中国的控制只能是有心无力。既然如此,远交近攻不失为一个符合国家形势的政策。一战后德国丧失了其所有的海外殖民地,意味着丧失了廉价和稳定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市场,而且破落的国内经济和与其它列强相比极端不平等的贸易地位,使得德国也急需像中国这样既能提供大量稀缺农矿原材料,又有广大国内市场并且迫切渴望先进技术,并愿意且有能力支付国际通货或者进行易货贸易的贸易伙伴。
同样地,也是由于一战的战败使德国处于残破不堪岌岌可危的境地,但由于失去了在中国所有的殖民地,并且不再有机会对海外用兵,反而使中德之间能处在一个比较平等均势的地位上进行交流。虽然德国已经战败,且凡尔塞条约的限制,使德国不能正常进行外贸出口,但德国国内的各种工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仍然居于世界前列,而且急需通过扩大生产来拯救衰败的经济,所以德国积极寻求海外的合作伙伴。最初是苏联和南美的阿根廷、智利(这也是为什么南美两国有相当德国移民和受德国文化影响)。而对于迫切想进行现代化的中国政府而言,这样的德国绝对是物美价廉的贸易伙伴。
就这样,德国对于原材料的需求和缺乏对于中国政治干预的兴趣促使德国积极加深和加快与中国的合作,中国也以蕴藏着的德国所缺乏的数量巨大的战略原材料,来交换自身迫切需要的在工业和军工能力上给予的帮助。中德交往大有好处。
张汉卿也是看到这里,所以在德国战败的当年,即从东北一隅请到了德国的军事顾问,并在长期合作过程中得到了德国军界的信任,为国民政府全面展开对德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矗与此同时,中国为了对抗日益临近的日本入侵的阴影而对于工业化的渴望也加深这种合作。所以从1920年代起,双方几乎是一拍即合,从工业、农业、军事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
正史上也是如此: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采取一系列措施开拓中国市常这些措施使中德关系不断改善,也促进了德国在华利益的增长,并对德国对华外交的决策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20、30年代,德国国内各派势力在远东政策上出现了分歧,来华德国军事顾问问题是其中一个焦点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国防军和外交部间发生了许多争执,但它们的分歧并非实质性的。在纳粹上台前,传统的德国统治精英一直寄希望将中国培养为自己在远东的战略盟友,而即使纳粹上台后为了加快德国的军事工业建设,大力吸引原材料和外汇也积极采取与中国政府合作的做法。
1921年5月20日,中德签署《中德协议》,它的重要意义在于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互惠的条约,对张汉卿经济发展政策有重要影响。在这个协议中,德国对进入市场的可行性进行周密的规划,把在中国的经济利益拓展建立在长远而大规模的投资基础上。通过当时的德国军工联合体----德国国防军与全德工业联合会的不懈努力,变成中国振兴计划与德国经济利益紧密结合于一体。
1919~1922年,东三省最大的贸易伙伴不是近在咫尺的日本而是德国,德国的油脂工业原料几乎完全依赖东北的... -->>
从国家关系上说,在近代,德国是唯一的在列强环伺下对华相对较友好的国家----不要说德国也曾经参与了八国联军和强占了胶东湾----在群狼分羊、趁火打劫的时候,谁又舍得不分一杯羹呢?至少在战略政策上,德国对华没有太大的野心。
当然也不是德国好心,只是德国由于地缘政治的条件,他只能在陆地上求得向外突破:英国已经在海上形成了短期内无法突破的地位,英法联盟彻底阻塞了其向西突出大西洋的可能。日德兰海战表明,就战役胜负得失而言,德国海军略占上风。但就战略意义而言,英国仍保持了对德国的海上优势,德国企图打破英国海上封锁的目的未能实现。由于西面的法国和东面的波兰都和英国结成联盟,德国军界已经形成这样一种共识:不打破英法联盟,日尔曼民族的发展方向将没有空间。而要超越英国法国,工业上的超越必不可少。
由于海军力量的不足,对中国的控制只能是有心无力。既然如此,远交近攻不失为一个符合国家形势的政策。一战后德国丧失了其所有的海外殖民地,意味着丧失了廉价和稳定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市场,而且破落的国内经济和与其它列强相比极端不平等的贸易地位,使得德国也急需像中国这样既能提供大量稀缺农矿原材料,又有广大国内市场并且迫切渴望先进技术,并愿意且有能力支付国际通货或者进行易货贸易的贸易伙伴。
同样地,也是由于一战的战败使德国处于残破不堪岌岌可危的境地,但由于失去了在中国所有的殖民地,并且不再有机会对海外用兵,反而使中德之间能处在一个比较平等均势的地位上进行交流。虽然德国已经战败,且凡尔塞条约的限制,使德国不能正常进行外贸出口,但德国国内的各种工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仍然居于世界前列,而且急需通过扩大生产来拯救衰败的经济,所以德国积极寻求海外的合作伙伴。最初是苏联和南美的阿根廷、智利(这也是为什么南美两国有相当德国移民和受德国文化影响)。而对于迫切想进行现代化的中国政府而言,这样的德国绝对是物美价廉的贸易伙伴。
就这样,德国对于原材料的需求和缺乏对于中国政治干预的兴趣促使德国积极加深和加快与中国的合作,中国也以蕴藏着的德国所缺乏的数量巨大的战略原材料,来交换自身迫切需要的在工业和军工能力上给予的帮助。中德交往大有好处。
张汉卿也是看到这里,所以在德国战败的当年,即从东北一隅请到了德国的军事顾问,并在长期合作过程中得到了德国军界的信任,为国民政府全面展开对德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矗与此同时,中国为了对抗日益临近的日本入侵的阴影而对于工业化的渴望也加深这种合作。所以从1920年代起,双方几乎是一拍即合,从工业、农业、军事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
正史上也是如此: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采取一系列措施开拓中国市常这些措施使中德关系不断改善,也促进了德国在华利益的增长,并对德国对华外交的决策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20、30年代,德国国内各派势力在远东政策上出现了分歧,来华德国军事顾问问题是其中一个焦点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国防军和外交部间发生了许多争执,但它们的分歧并非实质性的。在纳粹上台前,传统的德国统治精英一直寄希望将中国培养为自己在远东的战略盟友,而即使纳粹上台后为了加快德国的军事工业建设,大力吸引原材料和外汇也积极采取与中国政府合作的做法。
1921年5月20日,中德签署《中德协议》,它的重要意义在于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互惠的条约,对张汉卿经济发展政策有重要影响。在这个协议中,德国对进入市场的可行性进行周密的规划,把在中国的经济利益拓展建立在长远而大规模的投资基础上。通过当时的德国军工联合体----德国国防军与全德工业联合会的不懈努力,变成中国振兴计划与德国经济利益紧密结合于一体。
1919~1922年,东三省最大的贸易伙伴不是近在咫尺的日本而是德国,德国的油脂工业原料几乎完全依赖东北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