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大秦帝国风云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426章权当笑谈
大秦的官学是法学,大秦的教育制度是“以吏为师”虽然宝鼎曾经努力在咸阳和大梁筹建类似于稷下学宫这种半官方组织的大学府,但最终受制于剧烈动荡的形势和大秦官僚们的蓄意阻挠,半途而废。
那个时候宝鼎就已经预见到大秦在完成疆域上的统一后,很难完成文化上的统一,不过当时他并未意识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战国文化竟然是导致帝国崩溃的深层次原因。
chun秋战国的文化也是不断发展的,诸子百家各有其长,但其中显赫者还是墨家、道家、法家和儒家,尤其道家、法家和儒家更是人才辈出,形成了系统的学术理论。
以法家为例,商鞅“任法”申不害“用术”慎到“重势”到韩非则集“法”而大成。
儒家则是自孔子始,到子夏开创西河学派广为传播,其后有曾子一派主张“修身治国”而孟子则主张“王道”和“仁政”到了荀子则主张以“礼”治天下,以“仁义”和“王道”来统一天下。
今日大秦朝堂上“礼治”和“法治”之争是主流,而“师古”和“从今”两种治国理念更是ji烈碰撞。
“礼治”一派主张“师古”从周礼,封土地,建诸侯,他们的背后有豪门贵族的支持。
“法治”一派主张“从今”以法治国,中央集权,他们的背后是帝国的皇帝,还有以武烈王公子宝鼎为首的坚持“大一统”理念的贵族集团。这个集团处在帝国权力的颠覆,拥有强悍的实力,但正因为傲视群雄,才有高处不胜寒之忧,只要一步错,则万劫不复。
=
四月中,宝鼎要离京赶赴北疆,临行前,他向始皇帝辞别。
始皇帝很憔悴,给人一种身心惧疲的感觉。帝国统一,国事繁忙,而始皇帝又事必躬亲,岂能不累?
宝鼎劝他“过去陛下审阅的是一个王国十几个郡县的奏章,如今帝国有三十多个郡国,每日奏章无数,陛下通宵达旦,身体如何支撑?”
想到历史上始皇帝在十二年的时间里五次巡视天下,巡视途中依旧不知疲倦地处理国事,过度劳累恐怕就是他五十岁便撒手归西的重要原因。
“朕也想增加人手,也想让中央诸府有充足的人员,但财政拮据,短期内恐怕很难改变目前的状况。”始皇帝抬头看看宝鼎,笑道“如果你能留在京师就好了,朕或许就能轻松一些。”
宝鼎苦笑“北疆形势没有取得根本xing好转,南北战争没有决出胜负之前,我回转京师的可能xing微乎其微。尤其是现在,一帮老将云集北疆,很多事情变得异常复杂了,我必须亲自坐镇大行辕,以确保北疆局势在可控范围之内。”接着他指指案几上的文卷,对始皇帝建议道“太子在外征战多年,文武兼备,适当的时候陛下也应该让他帮忙处理一些国事。”
始皇帝的眉头微微皱起,眼里掠过一丝不满之色“当初谁让他拜淳于越为师的?”
宝鼎知道始皇帝担心什么。淳于越正是主张“礼治”“师古”分封的博士领袖,几年后正是他和周青臣在朝议中的争论把“集权”和“分封”的矛盾公开化了,最终导致了“焚书”一案的爆发。此案表面上看是儒家和法家在学术理论和治国理念上的尖锐冲突,但实际上是“集权”和“分封”之争,是持“集权”思想的法家大臣们与持“分封”理念的豪门贵族之间的一场血腥博弈。
“焚书”一案不仅烧毁了传承数百年的中土文化,也宣告了帝国在中土文化统一上的失败,同时也是帝国走向崩溃的前兆。
当初宝鼎对大一统的认识还没有现在这样深刻,他并没有意识到中土文化的繁荣源自中土分裂这个特殊的大环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是由分裂了数百年的土壤催发出来的,它汲取着一代代中土人的鲜血和生命为营养,所以才绽放得格外灿烂,流芳千古。
中土统一了,这时候疆土统一,政治统一,制度统一,文字统一,等等,但唯独无法统一的就是文化,文化如何统一?
始皇帝别出心裁,把稷下宫的博士制度,一种半官方的智囊团,将其修改加工后,变成官方的决策层机构,也就是博士议政制度。始皇帝试图用这种办法来吸收和融合中土不同的思想文化,最终寻找或者创建一种新思想新文化。
始皇帝把这件事想得简单了。虽然说博士议政制度可以做为中土文化统一的象征,它的建立从制度上对中土不同思想文化进行了综合,并非常高明地将其纳入了帝国的政治轨道,然后再用统一和集权来保护主流文化,并相应地制约和改良异质文化,最终实现不同文化的兼容和吸收,继而产生适应统一后的中土的新思想新文化,但自商鞅变法以来,法家学术思想在大秦取得主导地位,深入到大秦文化的价值核心层,决定着大秦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使得法家思想在大秦拥有了雄厚的社会基础,一切不同于法家思想的其他文化观念,都会遭到大秦人的排斥和打击,于是,单纯的文化统一不再单纯,它也不可能单纯,它实际上直接影响到了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
只要牵扯到利益之争,就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比如儒家文化和法家文化的矛盾,军功贵族和博士官僚的矛盾,秦国和关东六国之间生死仇怨,等等,总而言之,博士议政制度自实施以来,其弊端越来越大,已经让始皇帝对关东六国文化的宽容态度逐渐动摇。
宝鼎在这件事上的态度随着对“大一统”理念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是愈发感觉无助。
他知道始皇帝在文化的统一上失败了,正是因为这种文化统一上的失败导致“集权”和“分封”的矛盾彻底爆发。秦王政举起了屠刀,不仅屠杀了中土文化,也屠杀了坚持“分封”之议的贵族们,最终亲手埋葬了他一手创造的帝国。
于是宝鼎有意识地回避这件事,不管是博士议政制度,还是大秦官学和教育制度,甚至包括法家思想和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冲突和碰撞,他都一律回避,但今天他回避不掉了,始皇帝直接把矛盾对准了太子扶苏。
太子扶苏坚持稳定的战略,主张“仁政”积极倡导“与民休养、轻赋薄徭”等迅速恢复中土国力的一系列举措,这让始皇帝对他非常不满,认为他偏离了帝国的政治轨道,极有可能把帝国引向分裂和战乱。
宝鼎对此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是他把扶苏推上了储君之位。
“太子与我深谈了数次。”宝鼎解释道“有一点我可以保证,他坚持大一统,坚持中央集权。只要这个大方向不错,他就不会偏离帝国发展的轨迹。”
始皇帝冷笑,对宝鼎的这种解释嗤之以鼻。
“过去我也很幼稚。”宝鼎笑道“我曾对你说过黄老的无为而治,也曾对你说过儒家的仁政和王道。那时候他和我一直在一起,可能受到了我的误导。等他年纪再大一点,对大一统的认知更深刻一点,他的想法和观点就会改变。”
始皇帝微微摇头,显然还是不能释怀。
“可以让太子巡视天下,到处走走看看。”宝鼎建议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再说,现如今刚刚统一,地方局势紧张,太子出巡,既能起到镇慑地方的作用,又能展示一下中央的权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一举多得嘛。”
>
第426章权当笑谈
大秦的官学是法学,大秦的教育制度是“以吏为师”虽然宝鼎曾经努力在咸阳和大梁筹建类似于稷下学宫这种半官方组织的大学府,但最终受制于剧烈动荡的形势和大秦官僚们的蓄意阻挠,半途而废。
那个时候宝鼎就已经预见到大秦在完成疆域上的统一后,很难完成文化上的统一,不过当时他并未意识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战国文化竟然是导致帝国崩溃的深层次原因。
chun秋战国的文化也是不断发展的,诸子百家各有其长,但其中显赫者还是墨家、道家、法家和儒家,尤其道家、法家和儒家更是人才辈出,形成了系统的学术理论。
以法家为例,商鞅“任法”申不害“用术”慎到“重势”到韩非则集“法”而大成。
儒家则是自孔子始,到子夏开创西河学派广为传播,其后有曾子一派主张“修身治国”而孟子则主张“王道”和“仁政”到了荀子则主张以“礼”治天下,以“仁义”和“王道”来统一天下。
今日大秦朝堂上“礼治”和“法治”之争是主流,而“师古”和“从今”两种治国理念更是ji烈碰撞。
“礼治”一派主张“师古”从周礼,封土地,建诸侯,他们的背后有豪门贵族的支持。
“法治”一派主张“从今”以法治国,中央集权,他们的背后是帝国的皇帝,还有以武烈王公子宝鼎为首的坚持“大一统”理念的贵族集团。这个集团处在帝国权力的颠覆,拥有强悍的实力,但正因为傲视群雄,才有高处不胜寒之忧,只要一步错,则万劫不复。
=
四月中,宝鼎要离京赶赴北疆,临行前,他向始皇帝辞别。
始皇帝很憔悴,给人一种身心惧疲的感觉。帝国统一,国事繁忙,而始皇帝又事必躬亲,岂能不累?
宝鼎劝他“过去陛下审阅的是一个王国十几个郡县的奏章,如今帝国有三十多个郡国,每日奏章无数,陛下通宵达旦,身体如何支撑?”
想到历史上始皇帝在十二年的时间里五次巡视天下,巡视途中依旧不知疲倦地处理国事,过度劳累恐怕就是他五十岁便撒手归西的重要原因。
“朕也想增加人手,也想让中央诸府有充足的人员,但财政拮据,短期内恐怕很难改变目前的状况。”始皇帝抬头看看宝鼎,笑道“如果你能留在京师就好了,朕或许就能轻松一些。”
宝鼎苦笑“北疆形势没有取得根本xing好转,南北战争没有决出胜负之前,我回转京师的可能xing微乎其微。尤其是现在,一帮老将云集北疆,很多事情变得异常复杂了,我必须亲自坐镇大行辕,以确保北疆局势在可控范围之内。”接着他指指案几上的文卷,对始皇帝建议道“太子在外征战多年,文武兼备,适当的时候陛下也应该让他帮忙处理一些国事。”
始皇帝的眉头微微皱起,眼里掠过一丝不满之色“当初谁让他拜淳于越为师的?”
宝鼎知道始皇帝担心什么。淳于越正是主张“礼治”“师古”分封的博士领袖,几年后正是他和周青臣在朝议中的争论把“集权”和“分封”的矛盾公开化了,最终导致了“焚书”一案的爆发。此案表面上看是儒家和法家在学术理论和治国理念上的尖锐冲突,但实际上是“集权”和“分封”之争,是持“集权”思想的法家大臣们与持“分封”理念的豪门贵族之间的一场血腥博弈。
“焚书”一案不仅烧毁了传承数百年的中土文化,也宣告了帝国在中土文化统一上的失败,同时也是帝国走向崩溃的前兆。
当初宝鼎对大一统的认识还没有现在这样深刻,他并没有意识到中土文化的繁荣源自中土分裂这个特殊的大环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是由分裂了数百年的土壤催发出来的,它汲取着一代代中土人的鲜血和生命为营养,所以才绽放得格外灿烂,流芳千古。
中土统一了,这时候疆土统一,政治统一,制度统一,文字统一,等等,但唯独无法统一的就是文化,文化如何统一?
始皇帝别出心裁,把稷下宫的博士制度,一种半官方的智囊团,将其修改加工后,变成官方的决策层机构,也就是博士议政制度。始皇帝试图用这种办法来吸收和融合中土不同的思想文化,最终寻找或者创建一种新思想新文化。
始皇帝把这件事想得简单了。虽然说博士议政制度可以做为中土文化统一的象征,它的建立从制度上对中土不同思想文化进行了综合,并非常高明地将其纳入了帝国的政治轨道,然后再用统一和集权来保护主流文化,并相应地制约和改良异质文化,最终实现不同文化的兼容和吸收,继而产生适应统一后的中土的新思想新文化,但自商鞅变法以来,法家学术思想在大秦取得主导地位,深入到大秦文化的价值核心层,决定着大秦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使得法家思想在大秦拥有了雄厚的社会基础,一切不同于法家思想的其他文化观念,都会遭到大秦人的排斥和打击,于是,单纯的文化统一不再单纯,它也不可能单纯,它实际上直接影响到了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
只要牵扯到利益之争,就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比如儒家文化和法家文化的矛盾,军功贵族和博士官僚的矛盾,秦国和关东六国之间生死仇怨,等等,总而言之,博士议政制度自实施以来,其弊端越来越大,已经让始皇帝对关东六国文化的宽容态度逐渐动摇。
宝鼎在这件事上的态度随着对“大一统”理念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是愈发感觉无助。
他知道始皇帝在文化的统一上失败了,正是因为这种文化统一上的失败导致“集权”和“分封”的矛盾彻底爆发。秦王政举起了屠刀,不仅屠杀了中土文化,也屠杀了坚持“分封”之议的贵族们,最终亲手埋葬了他一手创造的帝国。
于是宝鼎有意识地回避这件事,不管是博士议政制度,还是大秦官学和教育制度,甚至包括法家思想和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冲突和碰撞,他都一律回避,但今天他回避不掉了,始皇帝直接把矛盾对准了太子扶苏。
太子扶苏坚持稳定的战略,主张“仁政”积极倡导“与民休养、轻赋薄徭”等迅速恢复中土国力的一系列举措,这让始皇帝对他非常不满,认为他偏离了帝国的政治轨道,极有可能把帝国引向分裂和战乱。
宝鼎对此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是他把扶苏推上了储君之位。
“太子与我深谈了数次。”宝鼎解释道“有一点我可以保证,他坚持大一统,坚持中央集权。只要这个大方向不错,他就不会偏离帝国发展的轨迹。”
始皇帝冷笑,对宝鼎的这种解释嗤之以鼻。
“过去我也很幼稚。”宝鼎笑道“我曾对你说过黄老的无为而治,也曾对你说过儒家的仁政和王道。那时候他和我一直在一起,可能受到了我的误导。等他年纪再大一点,对大一统的认知更深刻一点,他的想法和观点就会改变。”
始皇帝微微摇头,显然还是不能释怀。
“可以让太子巡视天下,到处走走看看。”宝鼎建议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再说,现如今刚刚统一,地方局势紧张,太子出巡,既能起到镇慑地方的作用,又能展示一下中央的权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一举多得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