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大秦帝国风云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413章顽固
杨端和关注的是如何赢得西南远征的功勋。
他愿意去远征西南,甚至愿意从岭南方向北上打楚国,但他无意长期镇戍岭南。从杨端和的态度就看得出来,不管是公子峤和东南熊氏,还是远征军将士,都不愿意待在岭南。岭南就是蛮荒之地,待在岭南能得到什么?
历史上赵陀之所以割据岭南而称霸,根本原因是秦国灭亡了,他又不愿意屈从于刘邦等一帮楚国贫贱,只有据蛮荒而称王,自生自灭。
宝鼎感叹自己的无力,这时候不要说他,就算秦王政也无法掌控西南局势,更无法预测到岭南的走向将给中土大势带来何种变化。
宝鼎唯一能做的就是依据自己的历史知识给杨端和以帮助,希望他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西南远征,从而缓解中央财政的压力,然后就是尽可能推动岭南的发展。秦军在岭南不能仅仅着眼于立足,还要有所发展,依靠发展来缓解大军镇戍的压力。
宝鼎的设想是,将来扶苏坐镇中枢咸阳,公子将闾坐镇北疆,公子峤坐镇岭南,兄弟三人互为支援,应该可以保证中土的稳定,但这种设想过于理想化,就目前大秦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来说,即便是亲兄弟,最后也有可能手足相残。
=
秋收之后,秦军开始渡淮作战。
中原、山东和东南三地的军队都参加了这场大战。秦军在王翦的指挥下,顺利渡过淮河。接着王翦的主力大军开始攻打楚都寿春,而蒙武和章邯的大军猛攻淮yin,麃公则统率东南军队主力攻占寻阳,直杀湖陵、皖城一线,试图以偏师进入江淮腹地,配合主力大军攻打淮南。
楚军虽然兵力不足,但楚军是防御,将士们据城死守,再加上有彭蠡和江东两个方向的有力策应,楚军因此成功阻御了秦军,并且让秦军在淮南战场上“举步维艰”
入冬之后,王翦受阻于寿春,蒙武也无法突破淮yin,更糟糕的是,楚国的大司马昭公在彭蠡战场上反击得手,夺回了柴桑,在下稚江面上击败了秦国水师,导致秦国的东南大军腹背受敌,不得不撤到寻阳、下稚一线坚守。
淮南战场上的秦军失去了东南军队的策应,而项燕则得到了彭蠡战场上的楚军支援,秦楚两军的实力此消彼长,陷入僵持。
渡淮作战并没有如想像的那般顺利,军资的耗费也越来越大,这导致咸阳不得不一次次命令河北、中原、山东三地郡县加重赋税的征缴,增加徭役的征发,以确保大军在淮南战场上的需要。与此同时,咸阳也命令巴蜀和荆宛两地郡县给予东南战场更多的支持,让东南军队在新年之后发动新一轮攻势,以突破楚国的彭蠡防线。
初春,蒙武和章邯改变了攻击策略。蒙武继续攻打淮yin城,章邯则率精锐南下高邮,切断了淮yin和江东的联系,断绝了淮yin楚军的粮道。
此策立竿见影。淮yin楚军得知高邮失守,粮道断绝,马上放弃了淮yin城,急速撤往广陵、建阳一线,力保大江防线。
淮yin楚军一撤,寿春楚军的侧翼随即失去了保护,项燕和楚军两淮主力随时可能陷入秦军的包围。
就在蒙武和章邯准备率军杀奔寿春的时候,突然从山东传来急报,胶东齐人举兵叛乱,围攻即墨城,而琅琊齐人也占据莒城造反,山东形势骤然恶化。
蒙武果断后撤,率主力日夜兼程北上琅琊平叛。
章邯则率军继续向寿春ting进,但因为兵力有限,不敢贸然急进,这给了项燕和寿春楚军从容后撤的时间。
王翦攻克寿春,王贲、冯毋择、李信率军南下,奋力追杀。
秦楚两军在合肥、浚遒一线相遇,此刻楚国江东、彭蠡两地的援军与项燕会合,两军再度厮杀。
楚军以大江为依托,在大江北岸构筑了一道坚实防线,而秦军在兵力上虽然有优势,但奈何山东和淮北都是新占之地,齐人图谋复国,楚人试图反击,山东和淮北局势在秦军主力渡淮后日益恶化,秦军有顾此失彼之忧,短期内若想一鼓作气击败楚军饮马大江,困难重重。
三月上,王翦抵达前线,打算与项燕决战。
正当秦军蓄势待发之际,从淮北传来消息,楚人在睢水的蕲南一带举兵叛乱,蕲城、灵璧和符离塞瞬间失守,彭城岌岌可危。
彭城若失守,淮北局势必定大乱,淮南战场上的秦军也就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
王翦本打算孤注一掷,先在决战中击败项燕,把楚军赶到大江以南,占据江淮,然后再回师戡乱,但冯毋择、李信、章邯等将领都反对,一旦决战未能取得预期战果,秦军损失太大,那么不要说夺取江淮了,恐怕最后连淮河都守不住。
这时扶苏、蒙武也急书王翦,请他以中原、山东和淮北局势为重,暂时放弃决战,与楚军对峙于淮南,同时抽调部分兵力北上平叛。
王翦权衡再三,还是放弃了决战之念。这一仗他败不起,而咸阳政局的发展也不允许功臣们在这个关键时刻打败仗。从目前局势来说,渡淮作战的主要目的基本达到,各方势力当务之急是稳定和巩固自己所控制的地方郡县,同时推动秦王政发动西南远征。既然咸阳宫不愿意看到功臣们一鼓作气吞灭楚国,进一步壮大地方势力以对抗中央,那这一仗无论怎么打,结果都是一样,占据整个江淮和占据淮南地区实际上没有太大区别。
让秦王政去远征西南,让中央财政去崩溃,而功臣们则借此机会发展自己的地方势力,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实力对比将因此产生变化,此消彼长的结果就是中央将以更快速度失去对地方的控制。
王翦下令,冯毋择、麃浚率军返回淮北平叛,主力则在合肥、浚遒、建阳一线与楚军对峙。
王翦上奏咸阳,详述江淮局势,恳求秦王政和中枢给予援军和钱粮武器,确保秦军在平定山东和淮北两地的叛乱之后,可以与楚军进行决战,继而攻占整个江淮,兵逼江东。
=
四月,秦王政和中枢以各地正在春耕和山东、两淮局势动荡为由,命令王翦停止攻击,与楚军对峙。
同时,秦王政授权王翦,与楚国开始议和谈判,一边暂时稳定江淮局势,一边全力戡乱,确保山东和两淮能够渡过此次危机。
渡淮作战持续了大约半年时间,秦军在占据较大优势的情况下却战果有限,这充分证明了当初武烈侯公子宝鼎在中枢议事上的分析和预测。
这几年秦国统一进程的速度太快,秦军在战场上连战连捷,吞灭关东五国占据了大片疆土,但秦国短期内“消化”不了这么大的疆土,尤其是国策变革更是严重滞后于形势发展,由此导致了一系列ji烈的矛盾和冲突,各种危机频频发生,其潜在的隐患也越来越大,所以大秦必须放慢统一的脚步,先把关东五国“消化吸收”了,把新占领的疆土稳定下来,把国内各种矛盾和冲突缓和下来,然后再以雷霆之力,一举夺得统一大业。
然而,今日大秦的政局发展却与中土的形势发展背道而驰,武烈侯的稳定战略虽然对中土、对大秦、对天下苍生都有利,但对君王和豪门贵族等统治力量却不利,因此他的发展策略被否决,大秦的统治阶级“齐心协力”把中土推上了一条未知的充满了无限变数的路。
五月,在秦王政的主导下,在公卿大臣们的“默契”配合下,咸阳中枢一致通过了最新决策,大秦暂停统一战争,与楚国议和,同时进行西南远征和直道修筑。
=
同月,秦王政下令,广武侯麃公调任江淮战场的副统率,与武成侯王翦一起镇戍两淮,并负责主持渡江作战的准备工作。
大庶长杨端和进爵为伦侯舞阳侯,出任西南远征军统率。
... -->>
第413章顽固
杨端和关注的是如何赢得西南远征的功勋。
他愿意去远征西南,甚至愿意从岭南方向北上打楚国,但他无意长期镇戍岭南。从杨端和的态度就看得出来,不管是公子峤和东南熊氏,还是远征军将士,都不愿意待在岭南。岭南就是蛮荒之地,待在岭南能得到什么?
历史上赵陀之所以割据岭南而称霸,根本原因是秦国灭亡了,他又不愿意屈从于刘邦等一帮楚国贫贱,只有据蛮荒而称王,自生自灭。
宝鼎感叹自己的无力,这时候不要说他,就算秦王政也无法掌控西南局势,更无法预测到岭南的走向将给中土大势带来何种变化。
宝鼎唯一能做的就是依据自己的历史知识给杨端和以帮助,希望他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西南远征,从而缓解中央财政的压力,然后就是尽可能推动岭南的发展。秦军在岭南不能仅仅着眼于立足,还要有所发展,依靠发展来缓解大军镇戍的压力。
宝鼎的设想是,将来扶苏坐镇中枢咸阳,公子将闾坐镇北疆,公子峤坐镇岭南,兄弟三人互为支援,应该可以保证中土的稳定,但这种设想过于理想化,就目前大秦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来说,即便是亲兄弟,最后也有可能手足相残。
=
秋收之后,秦军开始渡淮作战。
中原、山东和东南三地的军队都参加了这场大战。秦军在王翦的指挥下,顺利渡过淮河。接着王翦的主力大军开始攻打楚都寿春,而蒙武和章邯的大军猛攻淮yin,麃公则统率东南军队主力攻占寻阳,直杀湖陵、皖城一线,试图以偏师进入江淮腹地,配合主力大军攻打淮南。
楚军虽然兵力不足,但楚军是防御,将士们据城死守,再加上有彭蠡和江东两个方向的有力策应,楚军因此成功阻御了秦军,并且让秦军在淮南战场上“举步维艰”
入冬之后,王翦受阻于寿春,蒙武也无法突破淮yin,更糟糕的是,楚国的大司马昭公在彭蠡战场上反击得手,夺回了柴桑,在下稚江面上击败了秦国水师,导致秦国的东南大军腹背受敌,不得不撤到寻阳、下稚一线坚守。
淮南战场上的秦军失去了东南军队的策应,而项燕则得到了彭蠡战场上的楚军支援,秦楚两军的实力此消彼长,陷入僵持。
渡淮作战并没有如想像的那般顺利,军资的耗费也越来越大,这导致咸阳不得不一次次命令河北、中原、山东三地郡县加重赋税的征缴,增加徭役的征发,以确保大军在淮南战场上的需要。与此同时,咸阳也命令巴蜀和荆宛两地郡县给予东南战场更多的支持,让东南军队在新年之后发动新一轮攻势,以突破楚国的彭蠡防线。
初春,蒙武和章邯改变了攻击策略。蒙武继续攻打淮yin城,章邯则率精锐南下高邮,切断了淮yin和江东的联系,断绝了淮yin楚军的粮道。
此策立竿见影。淮yin楚军得知高邮失守,粮道断绝,马上放弃了淮yin城,急速撤往广陵、建阳一线,力保大江防线。
淮yin楚军一撤,寿春楚军的侧翼随即失去了保护,项燕和楚军两淮主力随时可能陷入秦军的包围。
就在蒙武和章邯准备率军杀奔寿春的时候,突然从山东传来急报,胶东齐人举兵叛乱,围攻即墨城,而琅琊齐人也占据莒城造反,山东形势骤然恶化。
蒙武果断后撤,率主力日夜兼程北上琅琊平叛。
章邯则率军继续向寿春ting进,但因为兵力有限,不敢贸然急进,这给了项燕和寿春楚军从容后撤的时间。
王翦攻克寿春,王贲、冯毋择、李信率军南下,奋力追杀。
秦楚两军在合肥、浚遒一线相遇,此刻楚国江东、彭蠡两地的援军与项燕会合,两军再度厮杀。
楚军以大江为依托,在大江北岸构筑了一道坚实防线,而秦军在兵力上虽然有优势,但奈何山东和淮北都是新占之地,齐人图谋复国,楚人试图反击,山东和淮北局势在秦军主力渡淮后日益恶化,秦军有顾此失彼之忧,短期内若想一鼓作气击败楚军饮马大江,困难重重。
三月上,王翦抵达前线,打算与项燕决战。
正当秦军蓄势待发之际,从淮北传来消息,楚人在睢水的蕲南一带举兵叛乱,蕲城、灵璧和符离塞瞬间失守,彭城岌岌可危。
彭城若失守,淮北局势必定大乱,淮南战场上的秦军也就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
王翦本打算孤注一掷,先在决战中击败项燕,把楚军赶到大江以南,占据江淮,然后再回师戡乱,但冯毋择、李信、章邯等将领都反对,一旦决战未能取得预期战果,秦军损失太大,那么不要说夺取江淮了,恐怕最后连淮河都守不住。
这时扶苏、蒙武也急书王翦,请他以中原、山东和淮北局势为重,暂时放弃决战,与楚军对峙于淮南,同时抽调部分兵力北上平叛。
王翦权衡再三,还是放弃了决战之念。这一仗他败不起,而咸阳政局的发展也不允许功臣们在这个关键时刻打败仗。从目前局势来说,渡淮作战的主要目的基本达到,各方势力当务之急是稳定和巩固自己所控制的地方郡县,同时推动秦王政发动西南远征。既然咸阳宫不愿意看到功臣们一鼓作气吞灭楚国,进一步壮大地方势力以对抗中央,那这一仗无论怎么打,结果都是一样,占据整个江淮和占据淮南地区实际上没有太大区别。
让秦王政去远征西南,让中央财政去崩溃,而功臣们则借此机会发展自己的地方势力,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实力对比将因此产生变化,此消彼长的结果就是中央将以更快速度失去对地方的控制。
王翦下令,冯毋择、麃浚率军返回淮北平叛,主力则在合肥、浚遒、建阳一线与楚军对峙。
王翦上奏咸阳,详述江淮局势,恳求秦王政和中枢给予援军和钱粮武器,确保秦军在平定山东和淮北两地的叛乱之后,可以与楚军进行决战,继而攻占整个江淮,兵逼江东。
=
四月,秦王政和中枢以各地正在春耕和山东、两淮局势动荡为由,命令王翦停止攻击,与楚军对峙。
同时,秦王政授权王翦,与楚国开始议和谈判,一边暂时稳定江淮局势,一边全力戡乱,确保山东和两淮能够渡过此次危机。
渡淮作战持续了大约半年时间,秦军在占据较大优势的情况下却战果有限,这充分证明了当初武烈侯公子宝鼎在中枢议事上的分析和预测。
这几年秦国统一进程的速度太快,秦军在战场上连战连捷,吞灭关东五国占据了大片疆土,但秦国短期内“消化”不了这么大的疆土,尤其是国策变革更是严重滞后于形势发展,由此导致了一系列ji烈的矛盾和冲突,各种危机频频发生,其潜在的隐患也越来越大,所以大秦必须放慢统一的脚步,先把关东五国“消化吸收”了,把新占领的疆土稳定下来,把国内各种矛盾和冲突缓和下来,然后再以雷霆之力,一举夺得统一大业。
然而,今日大秦的政局发展却与中土的形势发展背道而驰,武烈侯的稳定战略虽然对中土、对大秦、对天下苍生都有利,但对君王和豪门贵族等统治力量却不利,因此他的发展策略被否决,大秦的统治阶级“齐心协力”把中土推上了一条未知的充满了无限变数的路。
五月,在秦王政的主导下,在公卿大臣们的“默契”配合下,咸阳中枢一致通过了最新决策,大秦暂停统一战争,与楚国议和,同时进行西南远征和直道修筑。
=
同月,秦王政下令,广武侯麃公调任江淮战场的副统率,与武成侯王翦一起镇戍两淮,并负责主持渡江作战的准备工作。
大庶长杨端和进爵为伦侯舞阳侯,出任西南远征军统率。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