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大秦帝国风云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407章鱼死网破
宝鼎本想劝说秦王政在爵秩等级袭等制度上做出更大的变革,以顺应形势的发展,给予功臣们更大的利益,从而缓解目前朝堂上最为激烈的矛盾,但秦王政态度坚决,中央不能把更多的权力和财富让渡给功臣,让渡给地方,以免让功臣和地方势力乘机坐大,威胁到大秦的和平和统一。
宝鼎无计可施。一方要集权,一方要分封,这个矛盾根本不可调和。
秦王政忽然问道“知道楚国的情况吗?”
宝鼎蓦然想到什么,微微点头。
“楚人正在迁都。”秦王政说道“以我们目前的状况,即便渡淮成功,攻克寿春,但若想打过大江,难度相当大。”
“渡江作战,重要的不是军队如何杀进江东,而是我们如何长期占据江东。”宝鼎叹道“我们并没有做好占据江东的准备,渡江作战要慎重。”
“我们短期内无法渡江作战,这一点楚人很清楚。”秦王政问道“在你看来,楚人接下来应该应对?”
“议和。”宝鼎说道“楚人当然要以议和来赢得喘息的时间。”
楚人议和,咸阳宫全力推进议和,以秦楚议和来做为咸阳宫推行“稳定”战略的基础,这可行吗?
宝鼎马上推翻了这一想法。
姑且不要说中央的公卿大臣们会设法阻扰议和,就以淮北前线的军中统率们和地方军政官长们来说,他们绝不会放弃渡淮的打算,绝不会放弃对分封的渴求,即便秦楚达成了议和的约定,他们也会想尽办法破坏和约,在两淮挑起战事,然后指挥大军杀过淮河,杀过大江。
咸阳宫到了这一刻,在大秦朝堂上的主要矛盾已经爆发的情况下,实际上正在迅速失去对前线军队和遥远地方郡县的控制,已经做不到令行禁止了,中央的权威正在被削弱,中央所确立的国策和拟制的具体政策的执行力度大打折扣,甚至在新战略的疆土上已经得不到执行了。
比如宝鼎这些年就在新占领疆域尤其在北疆,依据当地的形势和实际情况,迅速而灵活地实施一系列新政来稳定局势和解决矛盾,很多新政就与中央政策有直接冲突。宝鼎倚仗手中的特权,长期先斩后奏,给中央造成了很大的被动,中央的权威因此受损,这也是北疆边民只知武烈侯还不知道咸阳的重要原因之一。
宝鼎是大秦的标杆性人物,他的一举一动早已成为贵族们对当前局势做出判断的主要依据,比如贵族们对分封的攫取**就来源于他们对宝鼎变革策略的错误的理解。贵族们不在于宝鼎的政治理念是什么,他们只在意事实。在残酷的事实面前,不论宝鼎的政治理念是什么,最终都不得不屈服于事实,改变他的政治理念。
宝鼎在北疆形成了割据的事实,形成了分封的事实,那么功臣们当然紧紧“追随”纺要把“分封诸侯”这一“伟业”与统一大业一起进行到底。
秦王政把宝鼎召回咸阳,废弃两人之间的十年约定,某种意义上也是向朝野上下证明咸阳宫和中央的权威。宝鼎的实力大不大?北疆的武力是不是强悍?但只要咸阳宫命令一下,宝鼎就必须回咸阳,这就是绝对的权威。
这说明什么?正好说明咸阳宫和中央的权威严重不足,秦王政和中枢已经意识到问题越来越严重,不得不采用这种办法来昭显自己的权威了。
宝鼎想了很久,说道“秦楚两国维持和约的时间不会太长。”
“这个时间虽然不长,但足以让我们确立国策走向了。”秦王政眼神凌厉,语气里也透出一股决绝之气“给寡人一个答案,一个结果。”
=
三天后,武烈侯先在中枢议事上禀报了北疆现状,然后由北疆未来形势的发展分析和推衍了中土大势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大秦必须暂时停止统一战争,全力稳定疆土和恢复国力的原因。
又过了三天,武烈侯在朝议上,向文武百官详细陈述了这一观点,并提出了“稳定”之战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太傅公子宝鼎成了咸阳最“忙碌”的人,他与每一位中枢大臣进行商谈,频繁而广泛地接触中央府署的大小官员,常常在深夜赶赴咸阳宫向秦王政禀奏局势的发展。
宝鼎是回到了京城,但他迅即被咸阳的政治风暴所淹没,虽然这场“风暴”的规模看似不大,但内里暗流汹涌,宝鼎“孤军奋战”其结果可想而知。
一个多月后,宝鼎筋疲力尽、心力交瘁,最终不得不承认,自己犯下了很严重很幼稚的错误,自己拯救帝国的策略是建立在对政治浅薄而幼稚的理解上,自己的想法太简单太理想化了。事实上统一进程已经不可阻止,政治大势也已经不可逆转,自己正在做一件根本不可能成功的蠢事。
历史上秦王政在统一的过程中,连续打击豪门贵族,把宗室、熊氏外戚,还有本土老秦功臣全部赶出了朝堂,虽然这有兔死狗烹、卸磨杀驴的意思,但秦王政的做法是对的,如果没有用这种残酷的办法建立起中央的绝对权威,统一后的大秦恐怕连十五年的国运都没有。假如没有中央的绝对权威,功臣们借助地方势力对抗中央,形成事实上的割据和分封,那么大秦在统一之初必然分崩离析,中土必然会再一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一个时代的结束,其标志是什么?
宝鼎现在知道了,那就是主宰这个时代的贵族们的彻底死亡,只有用武力把他们统统埋葬,只有让笼罩在这个时代上面的厚厚阴霾彻底散去,太阳才会出现,一个崭新的时代才会降临。
历史规律不可违背,天道不可阻逆。
=
深夜,御书房。
秦王政和宝鼎相对而坐,彼此沉默,各自想着心事。
良久,秦王政打破了这种让人极度压抑的沉默“没有办法了?”
宝鼎摇摇头,神情非常苦涩“现在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王兄是否信任我。”
秦王政望着宝鼎,两眼如炬,但始终没有说话。
他如何信任宝鼎?在政治上,信任是不存在的,唯一可以确保合作的就是共同的利益诉求,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个人之间的信任起不到任何束缚作用,个人已经被集团的利益所吞噬,那时候不是身不由己,而是不得不为之。
“理想终究是理想。”秦王政声音低沉,透出一股深深的无奈和疲倦“事实无坚不摧,当事实摧毁理想的时候,你不再是你,而我也不再是我。”
宝鼎挣扎着,做出最后一丝努力“我是老嬴家的子孙,我的身体里流淌着老嬴家的血液。”
“当年周武王分封诸侯的时候,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秦王政语调冰冷,眼里掠过一丝嘲讽“武王有理想,建诸侯以屏卫天下,但武王崩,第一个举兵叛乱的就是武王的兄弟们,管、蔡、霍联合东方诸国涂炭天下。八百余年过去了,中土在分裂中痛苦挣扎,无数生灵在战乱中灰飞烟灭,这就是事实。事实摧毁了理想,而摧毁理想的正是姬姓子孙。”
宝鼎无言以对。
他本想说,我愿为周公,护卫大秦国祚,但周公正是“分封”的创建者之一,这话说出来只会让秦王政更加不相信自己。
屋内再次陷入沉默。秦王政凝神沉思。
宝鼎看了他一眼,暗自苦叹。秦王政是一代伟大的君王,他选择的路是正确的,假如再给他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秦王政或许就会在北疆形势稳定之后,实施“与民休养”之策,恢复大秦的国力,让中土苍生安居乐业,逐渐过上好日子。
自己错了,不仅仅是因为欠缺政治智慧,更缺乏对这个时代的深刻认知。自己想当然地认为,大秦的崩溃是源自高度的中央集权... -->>
第407章鱼死网破
宝鼎本想劝说秦王政在爵秩等级袭等制度上做出更大的变革,以顺应形势的发展,给予功臣们更大的利益,从而缓解目前朝堂上最为激烈的矛盾,但秦王政态度坚决,中央不能把更多的权力和财富让渡给功臣,让渡给地方,以免让功臣和地方势力乘机坐大,威胁到大秦的和平和统一。
宝鼎无计可施。一方要集权,一方要分封,这个矛盾根本不可调和。
秦王政忽然问道“知道楚国的情况吗?”
宝鼎蓦然想到什么,微微点头。
“楚人正在迁都。”秦王政说道“以我们目前的状况,即便渡淮成功,攻克寿春,但若想打过大江,难度相当大。”
“渡江作战,重要的不是军队如何杀进江东,而是我们如何长期占据江东。”宝鼎叹道“我们并没有做好占据江东的准备,渡江作战要慎重。”
“我们短期内无法渡江作战,这一点楚人很清楚。”秦王政问道“在你看来,楚人接下来应该应对?”
“议和。”宝鼎说道“楚人当然要以议和来赢得喘息的时间。”
楚人议和,咸阳宫全力推进议和,以秦楚议和来做为咸阳宫推行“稳定”战略的基础,这可行吗?
宝鼎马上推翻了这一想法。
姑且不要说中央的公卿大臣们会设法阻扰议和,就以淮北前线的军中统率们和地方军政官长们来说,他们绝不会放弃渡淮的打算,绝不会放弃对分封的渴求,即便秦楚达成了议和的约定,他们也会想尽办法破坏和约,在两淮挑起战事,然后指挥大军杀过淮河,杀过大江。
咸阳宫到了这一刻,在大秦朝堂上的主要矛盾已经爆发的情况下,实际上正在迅速失去对前线军队和遥远地方郡县的控制,已经做不到令行禁止了,中央的权威正在被削弱,中央所确立的国策和拟制的具体政策的执行力度大打折扣,甚至在新战略的疆土上已经得不到执行了。
比如宝鼎这些年就在新占领疆域尤其在北疆,依据当地的形势和实际情况,迅速而灵活地实施一系列新政来稳定局势和解决矛盾,很多新政就与中央政策有直接冲突。宝鼎倚仗手中的特权,长期先斩后奏,给中央造成了很大的被动,中央的权威因此受损,这也是北疆边民只知武烈侯还不知道咸阳的重要原因之一。
宝鼎是大秦的标杆性人物,他的一举一动早已成为贵族们对当前局势做出判断的主要依据,比如贵族们对分封的攫取**就来源于他们对宝鼎变革策略的错误的理解。贵族们不在于宝鼎的政治理念是什么,他们只在意事实。在残酷的事实面前,不论宝鼎的政治理念是什么,最终都不得不屈服于事实,改变他的政治理念。
宝鼎在北疆形成了割据的事实,形成了分封的事实,那么功臣们当然紧紧“追随”纺要把“分封诸侯”这一“伟业”与统一大业一起进行到底。
秦王政把宝鼎召回咸阳,废弃两人之间的十年约定,某种意义上也是向朝野上下证明咸阳宫和中央的权威。宝鼎的实力大不大?北疆的武力是不是强悍?但只要咸阳宫命令一下,宝鼎就必须回咸阳,这就是绝对的权威。
这说明什么?正好说明咸阳宫和中央的权威严重不足,秦王政和中枢已经意识到问题越来越严重,不得不采用这种办法来昭显自己的权威了。
宝鼎想了很久,说道“秦楚两国维持和约的时间不会太长。”
“这个时间虽然不长,但足以让我们确立国策走向了。”秦王政眼神凌厉,语气里也透出一股决绝之气“给寡人一个答案,一个结果。”
=
三天后,武烈侯先在中枢议事上禀报了北疆现状,然后由北疆未来形势的发展分析和推衍了中土大势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大秦必须暂时停止统一战争,全力稳定疆土和恢复国力的原因。
又过了三天,武烈侯在朝议上,向文武百官详细陈述了这一观点,并提出了“稳定”之战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太傅公子宝鼎成了咸阳最“忙碌”的人,他与每一位中枢大臣进行商谈,频繁而广泛地接触中央府署的大小官员,常常在深夜赶赴咸阳宫向秦王政禀奏局势的发展。
宝鼎是回到了京城,但他迅即被咸阳的政治风暴所淹没,虽然这场“风暴”的规模看似不大,但内里暗流汹涌,宝鼎“孤军奋战”其结果可想而知。
一个多月后,宝鼎筋疲力尽、心力交瘁,最终不得不承认,自己犯下了很严重很幼稚的错误,自己拯救帝国的策略是建立在对政治浅薄而幼稚的理解上,自己的想法太简单太理想化了。事实上统一进程已经不可阻止,政治大势也已经不可逆转,自己正在做一件根本不可能成功的蠢事。
历史上秦王政在统一的过程中,连续打击豪门贵族,把宗室、熊氏外戚,还有本土老秦功臣全部赶出了朝堂,虽然这有兔死狗烹、卸磨杀驴的意思,但秦王政的做法是对的,如果没有用这种残酷的办法建立起中央的绝对权威,统一后的大秦恐怕连十五年的国运都没有。假如没有中央的绝对权威,功臣们借助地方势力对抗中央,形成事实上的割据和分封,那么大秦在统一之初必然分崩离析,中土必然会再一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一个时代的结束,其标志是什么?
宝鼎现在知道了,那就是主宰这个时代的贵族们的彻底死亡,只有用武力把他们统统埋葬,只有让笼罩在这个时代上面的厚厚阴霾彻底散去,太阳才会出现,一个崭新的时代才会降临。
历史规律不可违背,天道不可阻逆。
=
深夜,御书房。
秦王政和宝鼎相对而坐,彼此沉默,各自想着心事。
良久,秦王政打破了这种让人极度压抑的沉默“没有办法了?”
宝鼎摇摇头,神情非常苦涩“现在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王兄是否信任我。”
秦王政望着宝鼎,两眼如炬,但始终没有说话。
他如何信任宝鼎?在政治上,信任是不存在的,唯一可以确保合作的就是共同的利益诉求,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个人之间的信任起不到任何束缚作用,个人已经被集团的利益所吞噬,那时候不是身不由己,而是不得不为之。
“理想终究是理想。”秦王政声音低沉,透出一股深深的无奈和疲倦“事实无坚不摧,当事实摧毁理想的时候,你不再是你,而我也不再是我。”
宝鼎挣扎着,做出最后一丝努力“我是老嬴家的子孙,我的身体里流淌着老嬴家的血液。”
“当年周武王分封诸侯的时候,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秦王政语调冰冷,眼里掠过一丝嘲讽“武王有理想,建诸侯以屏卫天下,但武王崩,第一个举兵叛乱的就是武王的兄弟们,管、蔡、霍联合东方诸国涂炭天下。八百余年过去了,中土在分裂中痛苦挣扎,无数生灵在战乱中灰飞烟灭,这就是事实。事实摧毁了理想,而摧毁理想的正是姬姓子孙。”
宝鼎无言以对。
他本想说,我愿为周公,护卫大秦国祚,但周公正是“分封”的创建者之一,这话说出来只会让秦王政更加不相信自己。
屋内再次陷入沉默。秦王政凝神沉思。
宝鼎看了他一眼,暗自苦叹。秦王政是一代伟大的君王,他选择的路是正确的,假如再给他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秦王政或许就会在北疆形势稳定之后,实施“与民休养”之策,恢复大秦的国力,让中土苍生安居乐业,逐渐过上好日子。
自己错了,不仅仅是因为欠缺政治智慧,更缺乏对这个时代的深刻认知。自己想当然地认为,大秦的崩溃是源自高度的中央集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