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大秦帝国风云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366章兵制变革的背后
军队直接关系到王国的存亡,军制变革容不得任何闪失。
现在是非常时期,特殊年代,可以名正言顺地过度征发兵役,但对国民利益的损害是显然易见的。战争持续的时间越长,国民所承受的损害也就越大,所以军制改革的目标当然是在保证军队武力的基础上,加速战争进程,维护边疆稳定,以减少国民利益的损害,逐步恢复和增强国力。
秦王政和咸阳宫的想法是好的,但实际上它的出发点是为了集权,为了控制军权,为了扼制和削弱封国的实力。假如国防策略定为守内虚外,加强中央常备军的建设,那么首当其冲的就是北方镇戍军。
现在代北和燕两地的军队加在一起大约有四十万,分别来自代北、晋中、河北、中原和燕等地。如果实施新的军制策略,北方镇戍改为消极防御,那么咸阳就可以以扩建中央常备军为借口,把中原、河北甚至晋中的军队调离边疆。如此一来,北方镇戍军的数量大大减少,宝鼎实力大减,也就无法以武力胁逼咸阳,也就无法主导国策变革的走向。未来,整个北部边疆的封国不论有几个,都会因为此策的绑缚,很难发展自己的实力,实力不够也就无法与咸阳形成对抗,只能乖乖的听命于中央。
中央利用此策的确控制了军权和军队,达到了集权的目的,牢牢控制了封国,但它是以国防上的消极防御为代价,而以目前和未来的南北大势来预测,消极防御必然导致匈奴人的频繁入侵,导致南北战争陷入长期的僵持状态。可以预见,中央军为此不得不频繁北上作战,而频繁的战争将严重损耗大秦的国力,大秦必将因此陷入深重危机,一旦国内矛盾集聚到一定程度,轰然爆发,大秦也就难逃崩溃败亡之祸了。
赵高和朱英先后看完这封信。两人神情凝重,心如重铅。咸阳的反击太过凌厉,这边刚刚建立大秦第一个封国,那边就开始兵制改革,试图削弱和扼制武烈侯的军权,阻止武烈侯继续以武力胁逼咸阳进行国策变革。烽烟再起,如何应对?
“必须阻止咸阳。”赵高打破了沉默“北方战局摆在这里。匈奴人步步紧逼,我们在代北战场完全处于被动。燕南战场还有连番苦战。燕王喜和燕军主力都逃到了辽西,我们的对手依旧还有反击之力。虽然我们已经攻占了蓟城,拿下了督亢,但即便加上上谷郡,我们所占据的土地也不足整个燕国国土的三成。北方战场在未来几年只有维持之力,若想彻底扭转被动局面,咸阳必须给北方战场提供充足的钱粮和武器,但这显然不现实。”
宝鼎、王翦和公子扶苏齐齐望向赵高,认真聆听。
“咸阳不是不知道北方战场的困难,咸阳之所以答应实施封国制,其实也是考虑到了北方战场的困窘局面,但突然间,咸阳要改革兵制,其目的却是为了控制军队,为了从北方战场上调离军队。”赵高不敢说咸阳要扼制封国,要削弱武烈侯的军权,只好避重就轻“北方战场能维持今日局面,完全是依靠这四十万将士的厮杀,假如有一半军队调离北方战场,形势必将急转直下,北方战局必定岌岌可危。”
赵高苦笑摇头,没有再说下去了。再说下去就是代北如果丢了,燕南如果丢了,前期战果全部丧失,武烈侯和公子扶苏,还有诸军统率,恐怕都要遭受重创。咸阳可不会承担失败的责任,他们会一推了之。
“事情还没有那么严重。”朱英指指案几上的书信“咸阳只是来信征询,兵制改革不过是提上了日程,还没有拿出草案,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但咸阳的意思很明确,今日武烈侯掌控四十万大军,已经威胁到了咸阳。”朱英看了宝鼎一眼,犹豫了片刻,又继续说道“这种威胁不仅仅让咸阳宫寝食不安,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们也是心惊胆战,所以兵制改革的方向虽然难以确定,甚至于在统一之后可能都确定不下来,但既然开始了争论,那显然就是有目的。”
目的是什么?当然是削弱武烈侯的实力,扼制武烈侯的兵权,也就是说,咸阳既然在封国制上妥协了,那么武烈侯在兵制改革上也要做出妥协,至于如何妥协,妥协多少,那就是武烈侯的事情了。
在坐几个人都知道武烈侯已经打算妥协了,也就是让王翦、羌廆、杨端和等人陆续离开军队。这个妥协之策看上去是有利于咸阳控制军队,但实际上更有利于武烈侯控制军队。
王翦等人离开军队,真正的目的是扼制因为封国制所带来的宗室和异姓贵族尤其是异姓功臣之间的矛盾,强行压制这些贵族对权力和财富再分配方案的不满。这些人的离去导致宝鼎对军队的控制力更强了,宗室把持了军权,秦王政和咸阳宫也就敢于进一步推行封国制。
然而,正是因为武烈侯对军队的控制力更强了,他对咸阳的威胁也就更大了,他也就可以以更强大的武力去胁逼咸阳,主导国策的变革方向,从而为所属利益集团谋取更大的利益,比如土地私有化和贵族世袭,甚至最后演变为封国制的扩大化,功臣分封。这就是以退为进之策啊。
咸阳当然要防患于未然,要阻止武烈侯“以退为进”要逼迫武烈侯做出更大的更具实际意义的妥协。
朱英追随春申君很多年,为春申君出谋划策,对这种权力博弈看得比较透彻,所以他看到了咸阳讨论兵制改革的真正目的,而赵高没有看出来,他的政治经验和博弈水平与朱英相比,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公子扶苏同样没有理解咸阳的意图,所以他不假思索地问道“目的是什么?”
朱英看看神色忧郁的宝鼎,又看看面如止水的王翦,想了片刻,说道“武烈侯为了从根本上扭转北方战局,实施了迁徙人口和垦荒屯田之策,后来又提出了修筑直道之策。从这三策可以看出来,武烈侯在北疆实行的主动防御策略,是要守外虚内。守外虚内就要在北疆屯驻大军,要主动出击。武烈侯手握几十万大军,而且掌控战场指挥权,这对咸阳的威胁之大可想而知。”
“从目前形势来说,武烈侯可以借助北方战局,借助中原危机,以武力胁逼咸阳主导国策变革。北方战局受制于财赋不足,短期内根本没有扭转的可能,而中原危机随时会爆发。中原危机一爆发,咸阳就要指望北方战场上的军队去支援,如此武烈侯就有了胁逼咸阳的本钱,咸阳因此被武烈侯所掣肘,不得不一次次妥协。”
“咸阳太被动了,而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马上进行中原决战,吞灭秦楚韩魏,完成中土的统一。中土统一了,中原危机不存在了,武烈侯还拿什么胁迫咸阳?”
“武烈侯要主导国策变革的方向,必然要维持这种局面,而咸阳当然要反击,所以咸阳开始讨论兵制变革,而讨论的重点就是国防策略,这直接击中了武烈侯的要害。”
朱英看看众人,目光停留在公子扶苏的脸上“咸阳的目的只有一个,逼着武烈侯马上进行中原决战。”
公子扶苏恍然大悟。中原决战打赢了,咸阳就此掌控国策变革的主导权;打输了,武烈侯失去一切。
咸阳在钱粮上控制北方战场,制约武烈侯,而武烈侯则利用中原危机反制咸阳。现在武烈侯正在想方设法让北方战场实现粮食自给,增加财赋,打算摆脱咸阳的制约,以便始终控制形势的发展,牢牢掌控国策变革的主导权,咸阳则想方设法从北方战场上抽调大军南下,试图尽快展开中原决战,完成中土的统一,继而掌控一切。
&nb... -->>
第366章兵制变革的背后
军队直接关系到王国的存亡,军制变革容不得任何闪失。
现在是非常时期,特殊年代,可以名正言顺地过度征发兵役,但对国民利益的损害是显然易见的。战争持续的时间越长,国民所承受的损害也就越大,所以军制改革的目标当然是在保证军队武力的基础上,加速战争进程,维护边疆稳定,以减少国民利益的损害,逐步恢复和增强国力。
秦王政和咸阳宫的想法是好的,但实际上它的出发点是为了集权,为了控制军权,为了扼制和削弱封国的实力。假如国防策略定为守内虚外,加强中央常备军的建设,那么首当其冲的就是北方镇戍军。
现在代北和燕两地的军队加在一起大约有四十万,分别来自代北、晋中、河北、中原和燕等地。如果实施新的军制策略,北方镇戍改为消极防御,那么咸阳就可以以扩建中央常备军为借口,把中原、河北甚至晋中的军队调离边疆。如此一来,北方镇戍军的数量大大减少,宝鼎实力大减,也就无法以武力胁逼咸阳,也就无法主导国策变革的走向。未来,整个北部边疆的封国不论有几个,都会因为此策的绑缚,很难发展自己的实力,实力不够也就无法与咸阳形成对抗,只能乖乖的听命于中央。
中央利用此策的确控制了军权和军队,达到了集权的目的,牢牢控制了封国,但它是以国防上的消极防御为代价,而以目前和未来的南北大势来预测,消极防御必然导致匈奴人的频繁入侵,导致南北战争陷入长期的僵持状态。可以预见,中央军为此不得不频繁北上作战,而频繁的战争将严重损耗大秦的国力,大秦必将因此陷入深重危机,一旦国内矛盾集聚到一定程度,轰然爆发,大秦也就难逃崩溃败亡之祸了。
赵高和朱英先后看完这封信。两人神情凝重,心如重铅。咸阳的反击太过凌厉,这边刚刚建立大秦第一个封国,那边就开始兵制改革,试图削弱和扼制武烈侯的军权,阻止武烈侯继续以武力胁逼咸阳进行国策变革。烽烟再起,如何应对?
“必须阻止咸阳。”赵高打破了沉默“北方战局摆在这里。匈奴人步步紧逼,我们在代北战场完全处于被动。燕南战场还有连番苦战。燕王喜和燕军主力都逃到了辽西,我们的对手依旧还有反击之力。虽然我们已经攻占了蓟城,拿下了督亢,但即便加上上谷郡,我们所占据的土地也不足整个燕国国土的三成。北方战场在未来几年只有维持之力,若想彻底扭转被动局面,咸阳必须给北方战场提供充足的钱粮和武器,但这显然不现实。”
宝鼎、王翦和公子扶苏齐齐望向赵高,认真聆听。
“咸阳不是不知道北方战场的困难,咸阳之所以答应实施封国制,其实也是考虑到了北方战场的困窘局面,但突然间,咸阳要改革兵制,其目的却是为了控制军队,为了从北方战场上调离军队。”赵高不敢说咸阳要扼制封国,要削弱武烈侯的军权,只好避重就轻“北方战场能维持今日局面,完全是依靠这四十万将士的厮杀,假如有一半军队调离北方战场,形势必将急转直下,北方战局必定岌岌可危。”
赵高苦笑摇头,没有再说下去了。再说下去就是代北如果丢了,燕南如果丢了,前期战果全部丧失,武烈侯和公子扶苏,还有诸军统率,恐怕都要遭受重创。咸阳可不会承担失败的责任,他们会一推了之。
“事情还没有那么严重。”朱英指指案几上的书信“咸阳只是来信征询,兵制改革不过是提上了日程,还没有拿出草案,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但咸阳的意思很明确,今日武烈侯掌控四十万大军,已经威胁到了咸阳。”朱英看了宝鼎一眼,犹豫了片刻,又继续说道“这种威胁不仅仅让咸阳宫寝食不安,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们也是心惊胆战,所以兵制改革的方向虽然难以确定,甚至于在统一之后可能都确定不下来,但既然开始了争论,那显然就是有目的。”
目的是什么?当然是削弱武烈侯的实力,扼制武烈侯的兵权,也就是说,咸阳既然在封国制上妥协了,那么武烈侯在兵制改革上也要做出妥协,至于如何妥协,妥协多少,那就是武烈侯的事情了。
在坐几个人都知道武烈侯已经打算妥协了,也就是让王翦、羌廆、杨端和等人陆续离开军队。这个妥协之策看上去是有利于咸阳控制军队,但实际上更有利于武烈侯控制军队。
王翦等人离开军队,真正的目的是扼制因为封国制所带来的宗室和异姓贵族尤其是异姓功臣之间的矛盾,强行压制这些贵族对权力和财富再分配方案的不满。这些人的离去导致宝鼎对军队的控制力更强了,宗室把持了军权,秦王政和咸阳宫也就敢于进一步推行封国制。
然而,正是因为武烈侯对军队的控制力更强了,他对咸阳的威胁也就更大了,他也就可以以更强大的武力去胁逼咸阳,主导国策的变革方向,从而为所属利益集团谋取更大的利益,比如土地私有化和贵族世袭,甚至最后演变为封国制的扩大化,功臣分封。这就是以退为进之策啊。
咸阳当然要防患于未然,要阻止武烈侯“以退为进”要逼迫武烈侯做出更大的更具实际意义的妥协。
朱英追随春申君很多年,为春申君出谋划策,对这种权力博弈看得比较透彻,所以他看到了咸阳讨论兵制改革的真正目的,而赵高没有看出来,他的政治经验和博弈水平与朱英相比,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公子扶苏同样没有理解咸阳的意图,所以他不假思索地问道“目的是什么?”
朱英看看神色忧郁的宝鼎,又看看面如止水的王翦,想了片刻,说道“武烈侯为了从根本上扭转北方战局,实施了迁徙人口和垦荒屯田之策,后来又提出了修筑直道之策。从这三策可以看出来,武烈侯在北疆实行的主动防御策略,是要守外虚内。守外虚内就要在北疆屯驻大军,要主动出击。武烈侯手握几十万大军,而且掌控战场指挥权,这对咸阳的威胁之大可想而知。”
“从目前形势来说,武烈侯可以借助北方战局,借助中原危机,以武力胁逼咸阳主导国策变革。北方战局受制于财赋不足,短期内根本没有扭转的可能,而中原危机随时会爆发。中原危机一爆发,咸阳就要指望北方战场上的军队去支援,如此武烈侯就有了胁逼咸阳的本钱,咸阳因此被武烈侯所掣肘,不得不一次次妥协。”
“咸阳太被动了,而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马上进行中原决战,吞灭秦楚韩魏,完成中土的统一。中土统一了,中原危机不存在了,武烈侯还拿什么胁迫咸阳?”
“武烈侯要主导国策变革的方向,必然要维持这种局面,而咸阳当然要反击,所以咸阳开始讨论兵制变革,而讨论的重点就是国防策略,这直接击中了武烈侯的要害。”
朱英看看众人,目光停留在公子扶苏的脸上“咸阳的目的只有一个,逼着武烈侯马上进行中原决战。”
公子扶苏恍然大悟。中原决战打赢了,咸阳就此掌控国策变革的主导权;打输了,武烈侯失去一切。
咸阳在钱粮上控制北方战场,制约武烈侯,而武烈侯则利用中原危机反制咸阳。现在武烈侯正在想方设法让北方战场实现粮食自给,增加财赋,打算摆脱咸阳的制约,以便始终控制形势的发展,牢牢掌控国策变革的主导权,咸阳则想方设法从北方战场上抽调大军南下,试图尽快展开中原决战,完成中土的统一,继而掌控一切。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