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大秦帝国风云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261章虚实之间
众人最终在策略上取得了一致。
先攻楚,以攻楚来诱使齐军进入中原。
因为攻楚难度相对较小,而且可以攻城掠地,战绩显著,相比起来,与齐军在中原决战,战火不但在中原腹地燃烧,而且胜负难料,所以众人一致把主攻方向放在了南边。一旦攻楚得手,威慑了齐国,遏制了齐军的攻击,那同样可以实现战前的预定目标,也就是可以在确保中原无忧的情况下北伐赵国。
此策实际上推翻了武烈侯的设想,不过最终战略目的一样,武烈侯当然愿意以这种胜算更大更符合大家利益的攻击策略。
宝鼎即刻拟写奏章,急报咸阳,同时成立以护军府为主体、五军和五郡为辅的中原战场统率部。
魏起兼领护军府中护军一职,全面负责统率部的日常事务。
当天深夜,统率部就拿出了具体攻击部署。
第一步就是在中原集结大军,在大梁建廉里连营,做出今年咸阳把主战场放在中原的假象,从而欺骗齐国,迫使齐国不敢轻易出击。为此,蒙武、杨端和、桓齮三支大军在未来一个月的主要任务就是大范围调兵,各部在函谷关、南阳、河东到大梁之间的大道上往返行军,伪装成从各地赶赴中原战场的军队。
第二步则是利用各种渠道散布秦军在中原集结三十万主力即将攻打赵国的假消息。这个假消息传开之后,会让四国尤其是齐国失去对中原战局的正确判断,从而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第三步就是发动各郡和中原巨贾们向大梁运送“粮草辎重”郡县和巨贾们当然没有粮草辎重,但三十万大军集结中原,要打大战,粮草辎重的运输当然不可或缺。做假就要做全套,否则极有可能弄巧成拙,一旦机密泄露,那就自取其祸了。
咸阳火速下令,同意武烈侯和五军统率所奏,命令他们按照既定策略发动攻击。今年大秦肯定要两线作战,中原被动防守的难度很大,既然打算以攻代守,那么在攻击的时侯就要坚决果断,不要有任何犹豫。
秦王政亲自给宝鼎写了一封书信,对他到了中原后马上就能协调军政官长们拿出防守策略给予了高度评价,但策略的实施需要实力为后盾,目前中原只有十万常备军,粮草辎重严重短缺,即便是攻打楚国也是步履维艰,所以秦王政非常担心,告诫宝鼎要小心谨慎,不要纸上谈兵,更不要骄横自大,在中原紧张而混乱的局势下,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
另外秦王政还提到了一件事,老太后病入膏肓,就连鬼医橘奴都束手无策,估计时日无多了。秦王政说老太后经常念叨宝鼎,请宝鼎给老太后多写一些信,以安慰病重中的老人。
宝鼎当夜就给隗清写了份信,其中夹带了一段自己写给老太后的话,把自己对熊氏的未来和对王统的安排做了详细的说明,再一次向老太后承诺,他答应过的事,一定会做到,决不食言。
这封信刚刚送出去,隗清的书信就到了。隗清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无助之感,足见她在咸阳承受的压力之重。
隗氏大兄的作用在关键时刻终于发挥了,秦王政直接向他发出了讯息,请他站好队,也就是说,秦王政准备对楚系外戚下手了。
昌平君熊启和一些熊氏重要人物也使出了浑身解数力图自保,其君熊炽以病重为由留在了南阳。熊炽已经先期辞去了御史大夫一职,现在又自觉地离开了咸阳归返熊氏根基之地,看上去是一退再退,其实却是以退为进,在老太后辞世之前先把东南两郡给牢牢控制了。东南两郡对咸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巴蜀的物资必须经东南水路转运,咸阳如果没能控制东南,那就必须对熊氏做出一定的妥协。
宝鼎考虑良久,在回信中明确告诉隗清,自己在外,能帮助熊氏的时侯绝不会袖手旁观甚至落井下石,但作用有限,只能给熊氏保存一定的力量,无法从根本上扭转熊氏的命运。隗氏大兄在内,他一直想让巴蜀人崛起,一直想取代楚系,秦王政正是因为他的野心而暗中接纳,所以这次熊氏是否在老太后薨亡后度过危机,关键还在隗氏大兄是否愿意伸以援手。
从原有的历史来分析,隗状在老太后薨亡后可能背叛了熊氏,招揽了楚系的残余力量,取代了楚系,这可能是他赢得秦王政的信任并长期担任大秦第一丞相的重要原因。
宝鼎不知道隗状是否还像原有历史那样做出决策,假如隗状还是义无反顾地背叛了熊氏,直接倒向秦王政,那么熊氏必遭重创,而楚系的残余力量则会整体逃向东南,继续追随熊炽和熊庸父子。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对父子得到了武烈侯的帮助,熊氏依旧有希望赢得王统,然后东山再起。
宝鼎在书信中直言不讳地告诉隗清,我相信你,但很难相信大兄,如果姐姐能说服大兄,在这个关键时刻给予熊氏一定的支持,那么我们必将赢得这最为关键的一局。宝鼎在书信的最后说道,王统的事迟早要解决,秦王政总不会至死不立太子,所以从巴蜀人的未来出发,此刻隗氏大兄最好的选择是不要背叛,否则,他的敌人太多了,将来必定连累所有的巴蜀人。
=
秦军在中原开始大范围调遣、大规模集结,在通往大梁的几条主要大道上,急速行进的军队和运输粮草辎重的车队如长龙一般绵延不绝。
大战来临的紧张气氛突然笼罩在中原上空。
秦国的战略让四国大惑不解,对秦军大规模集结中原的事实他们唯一的解释就是秦国已经强大了足以支撑两线作战了。
代北战场,秦军在固守雁门中南部的基础上,与匈奴人在阴山东南麓一线反复交战,战线犬牙交错,战局难分难解。与此同时,北部军集结完毕,大上造羌瘣率五万精锐北上支援王翦,而大上造白览则率其余兵力镇戍太原,一边固守上郡长城一线,一边对赵国的河北保持威胁。
秦国在整个北方战场的兵力满打满算没有超过十五万,但因为交战区远在阴山东南麓,粮草辎重的运输极其困难而且途中消耗极大,综合比较下来,秦国在北方战场的投入并不比中原战场少。
秦国的国力已经强大到如此地步?四国持怀疑态度,各国秘兵纷纷赶赴中原打探消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拿出正确的对策。
魏国的宁陵君带着他的军队停止了攻击,而齐国也暂停了在薛郡的兵力集结,与秦国的谈判也重新开始。
楚国的政局也因此变得更为混乱。以令尹阳文君熊岳为首的公卿大臣坚持连横之策,主张驱逐韩魏两国的逃亡贵族,把韩国的横阳君交给秦军,而陈侯李园、上将军景缨等大臣则认为秦国名为攻赵,实际上有攻楚的可能,因此他们奏请太后,赶快调集大军赶赴淮北,确保上蔡、陈、泗水三郡的安全。尤其是陈,陈一丢,秦军顺着颍水呼啸而下直杀寿春,六百里转瞬即至,寿春危矣。
楚国的主战派因为中原战败而失势,太后和楚王对主战派已经不再信任,但主和派的势力如果太强,对太后和楚王会形成反制,所以主战派的作用还是很大。李园的令尹一职虽然被免,但他还是陈侯,又是太后的亲哥哥,继续留在中枢参与决策。至于上柱国景缨和柱国项燕,不过象征性地做了一些惩罚,依旧统率军队。
太后不相信主战派,对主战派的建议不予采纳,而是听信了主和派的建议,下令项燕从边境撤军,并马上驱赶避难于楚国的韩魏逃亡贵族以及这些人的手下,还要求项燕尽快解除韩国横阳君的武装,把横阳君等一帮人全部交给秦军。
 ... -->>
第261章虚实之间
众人最终在策略上取得了一致。
先攻楚,以攻楚来诱使齐军进入中原。
因为攻楚难度相对较小,而且可以攻城掠地,战绩显著,相比起来,与齐军在中原决战,战火不但在中原腹地燃烧,而且胜负难料,所以众人一致把主攻方向放在了南边。一旦攻楚得手,威慑了齐国,遏制了齐军的攻击,那同样可以实现战前的预定目标,也就是可以在确保中原无忧的情况下北伐赵国。
此策实际上推翻了武烈侯的设想,不过最终战略目的一样,武烈侯当然愿意以这种胜算更大更符合大家利益的攻击策略。
宝鼎即刻拟写奏章,急报咸阳,同时成立以护军府为主体、五军和五郡为辅的中原战场统率部。
魏起兼领护军府中护军一职,全面负责统率部的日常事务。
当天深夜,统率部就拿出了具体攻击部署。
第一步就是在中原集结大军,在大梁建廉里连营,做出今年咸阳把主战场放在中原的假象,从而欺骗齐国,迫使齐国不敢轻易出击。为此,蒙武、杨端和、桓齮三支大军在未来一个月的主要任务就是大范围调兵,各部在函谷关、南阳、河东到大梁之间的大道上往返行军,伪装成从各地赶赴中原战场的军队。
第二步则是利用各种渠道散布秦军在中原集结三十万主力即将攻打赵国的假消息。这个假消息传开之后,会让四国尤其是齐国失去对中原战局的正确判断,从而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第三步就是发动各郡和中原巨贾们向大梁运送“粮草辎重”郡县和巨贾们当然没有粮草辎重,但三十万大军集结中原,要打大战,粮草辎重的运输当然不可或缺。做假就要做全套,否则极有可能弄巧成拙,一旦机密泄露,那就自取其祸了。
咸阳火速下令,同意武烈侯和五军统率所奏,命令他们按照既定策略发动攻击。今年大秦肯定要两线作战,中原被动防守的难度很大,既然打算以攻代守,那么在攻击的时侯就要坚决果断,不要有任何犹豫。
秦王政亲自给宝鼎写了一封书信,对他到了中原后马上就能协调军政官长们拿出防守策略给予了高度评价,但策略的实施需要实力为后盾,目前中原只有十万常备军,粮草辎重严重短缺,即便是攻打楚国也是步履维艰,所以秦王政非常担心,告诫宝鼎要小心谨慎,不要纸上谈兵,更不要骄横自大,在中原紧张而混乱的局势下,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
另外秦王政还提到了一件事,老太后病入膏肓,就连鬼医橘奴都束手无策,估计时日无多了。秦王政说老太后经常念叨宝鼎,请宝鼎给老太后多写一些信,以安慰病重中的老人。
宝鼎当夜就给隗清写了份信,其中夹带了一段自己写给老太后的话,把自己对熊氏的未来和对王统的安排做了详细的说明,再一次向老太后承诺,他答应过的事,一定会做到,决不食言。
这封信刚刚送出去,隗清的书信就到了。隗清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无助之感,足见她在咸阳承受的压力之重。
隗氏大兄的作用在关键时刻终于发挥了,秦王政直接向他发出了讯息,请他站好队,也就是说,秦王政准备对楚系外戚下手了。
昌平君熊启和一些熊氏重要人物也使出了浑身解数力图自保,其君熊炽以病重为由留在了南阳。熊炽已经先期辞去了御史大夫一职,现在又自觉地离开了咸阳归返熊氏根基之地,看上去是一退再退,其实却是以退为进,在老太后辞世之前先把东南两郡给牢牢控制了。东南两郡对咸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巴蜀的物资必须经东南水路转运,咸阳如果没能控制东南,那就必须对熊氏做出一定的妥协。
宝鼎考虑良久,在回信中明确告诉隗清,自己在外,能帮助熊氏的时侯绝不会袖手旁观甚至落井下石,但作用有限,只能给熊氏保存一定的力量,无法从根本上扭转熊氏的命运。隗氏大兄在内,他一直想让巴蜀人崛起,一直想取代楚系,秦王政正是因为他的野心而暗中接纳,所以这次熊氏是否在老太后薨亡后度过危机,关键还在隗氏大兄是否愿意伸以援手。
从原有的历史来分析,隗状在老太后薨亡后可能背叛了熊氏,招揽了楚系的残余力量,取代了楚系,这可能是他赢得秦王政的信任并长期担任大秦第一丞相的重要原因。
宝鼎不知道隗状是否还像原有历史那样做出决策,假如隗状还是义无反顾地背叛了熊氏,直接倒向秦王政,那么熊氏必遭重创,而楚系的残余力量则会整体逃向东南,继续追随熊炽和熊庸父子。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对父子得到了武烈侯的帮助,熊氏依旧有希望赢得王统,然后东山再起。
宝鼎在书信中直言不讳地告诉隗清,我相信你,但很难相信大兄,如果姐姐能说服大兄,在这个关键时刻给予熊氏一定的支持,那么我们必将赢得这最为关键的一局。宝鼎在书信的最后说道,王统的事迟早要解决,秦王政总不会至死不立太子,所以从巴蜀人的未来出发,此刻隗氏大兄最好的选择是不要背叛,否则,他的敌人太多了,将来必定连累所有的巴蜀人。
=
秦军在中原开始大范围调遣、大规模集结,在通往大梁的几条主要大道上,急速行进的军队和运输粮草辎重的车队如长龙一般绵延不绝。
大战来临的紧张气氛突然笼罩在中原上空。
秦国的战略让四国大惑不解,对秦军大规模集结中原的事实他们唯一的解释就是秦国已经强大了足以支撑两线作战了。
代北战场,秦军在固守雁门中南部的基础上,与匈奴人在阴山东南麓一线反复交战,战线犬牙交错,战局难分难解。与此同时,北部军集结完毕,大上造羌瘣率五万精锐北上支援王翦,而大上造白览则率其余兵力镇戍太原,一边固守上郡长城一线,一边对赵国的河北保持威胁。
秦国在整个北方战场的兵力满打满算没有超过十五万,但因为交战区远在阴山东南麓,粮草辎重的运输极其困难而且途中消耗极大,综合比较下来,秦国在北方战场的投入并不比中原战场少。
秦国的国力已经强大到如此地步?四国持怀疑态度,各国秘兵纷纷赶赴中原打探消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拿出正确的对策。
魏国的宁陵君带着他的军队停止了攻击,而齐国也暂停了在薛郡的兵力集结,与秦国的谈判也重新开始。
楚国的政局也因此变得更为混乱。以令尹阳文君熊岳为首的公卿大臣坚持连横之策,主张驱逐韩魏两国的逃亡贵族,把韩国的横阳君交给秦军,而陈侯李园、上将军景缨等大臣则认为秦国名为攻赵,实际上有攻楚的可能,因此他们奏请太后,赶快调集大军赶赴淮北,确保上蔡、陈、泗水三郡的安全。尤其是陈,陈一丢,秦军顺着颍水呼啸而下直杀寿春,六百里转瞬即至,寿春危矣。
楚国的主战派因为中原战败而失势,太后和楚王对主战派已经不再信任,但主和派的势力如果太强,对太后和楚王会形成反制,所以主战派的作用还是很大。李园的令尹一职虽然被免,但他还是陈侯,又是太后的亲哥哥,继续留在中枢参与决策。至于上柱国景缨和柱国项燕,不过象征性地做了一些惩罚,依旧统率军队。
太后不相信主战派,对主战派的建议不予采纳,而是听信了主和派的建议,下令项燕从边境撤军,并马上驱赶避难于楚国的韩魏逃亡贵族以及这些人的手下,还要求项燕尽快解除韩国横阳君的武装,把横阳君等一帮人全部交给秦军。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