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重建北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对于一些精细小巧的东西,女孩子总是充满了无尽的想象力。
一个连两百八十个小姑娘,对于*这种小物件更是入迷。
姑娘们数天时间不眠不休,时刻都在七嘴八舌提出自己的新思路。
李宪的*具体要求有四个,在北宋年间属于极为苛刻的条件。
第一,必须燃烧迅速,绝对不能出现熄火现象。很明显,一旦*在进入弹壳出现熄火现象,后果就严重了。谁也不知道*究竟熄了没有,这种哑弹谁也不敢靠近。
第二,必须具有一定的抗拉、抗折能力。炮弹生产出来之后肯定需要多次搬运,不能动不动就断了。
第三,必须具有一定的耐热能力,不遇明火,*绝对不能燃烧,否则就是巨大的安全隐患。因为火炮连续发射之后,炮管和弹仓必然温度急剧升高。
第四,必须具有较强的防潮、防水能力,因为炮弹不可能现做现用,肯定会出现一定的储备时间。
姑娘们前后拿出数十个方案,实验了数千次,终于发明了“丝线火绒融蜡*”,不仅满足李宪的四个条件,而且点燃之后扔进水里还会继续高速燃烧。
攻克了所有难关,李宪的第一批三枚炮弹终于横空出世。
三枚炮弹能不能打得响,能不能把弹头发射出去?这是一个巨大的疑问。
事实胜于雄辩,只有进行发射试验才能解答一切疑问。
到了临门一脚的关键时期,李宪并没有着急。接下来两天时间,他带着祁三郎的护旗连跑遍了附近山沟,目的就是寻找一个秘密试验场。
超越时代的“次现代化”火炮,让现代火炮的历史提前了七百年,这种技术绝对不能泄密。
因为李宪心里很清楚,华夏大地上未来的一千多年时间内,仍然是“儒家汉奸”大行其道,从上到下除了吃喝嫖赌玩之外,全民都不思进取。
好不容易发明出来的*,并没有变成打击敌人的神兵利器,反而变成了烟花爆竹。看起来绚丽多彩,实际上“然并卵”。
华夏人最喜欢炫耀,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掌握了*配方这种“文明”。结果西洋鬼子抛弃刀剑,换成洋枪洋炮打进来。
李宪在前一世就始终认为:发明*不仅不是华夏人的荣耀,而是一种万世耻辱。
四公里长,三百多米宽的一条山谷被发现,也就是白云山东北方向的一个大山沟。
“所有人都退出沟外,不管发生任何动静,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都不准进来,违令者斩!”
祁三郎带领一个排把榆树大炮、三枚炮弹、一个小煤炉、一捆松明子运进山谷,李宪一摆手就把所有人赶出去。
三枚炮弹的装药量都不一样,分别是两百克(四两)、三百克(六两)、四百克(八两)。
后世的炮弹采用的是*,李宪当然知道标准装药量。可现在是黑色*,如何才能找到最佳装药量,这就需要实验。
采用这种分级实验,李宪就是想验证一下戚继光当年所说的是否属实。
根据《武备志》记载:“威远炮,每用药八两,大铅子一枚,重三斤六两,小铅子一百,每重六钱。大铅子远可五、六里。”
记载的“大铅子”三斤六两,用药八两。李宪设计的弹头三斤半,所以他第一次试验的极限装药量,就是四百克,八两。
李宪计算过,明朝的一里大约是560米,五里就是2800米,所以他选定的山谷直线长度四公里。
和明朝的那种简陋火炮相比,李宪的大炮有三个划时代的优势:
第一,流体力学原理属于近代理论,李宪设计的锥形弹头降低了飞行阻力,增加了稳定性,所以射程比圆球弹丸更远。
第二,采用弹壳装药,不仅替代“明代子炮”可以提高发射速度,而且增加了爆炸的紧密性,极大的提高了炮管膛压。
第三,李宪的*配方属于最优,也是威力最大的配方,比二十世纪打击小日本鬼子的马克沁重机枪子弹更加优化。
现在,装药四两的第一实验弹已经上膛,李宪心里开始七上八下起来。
榆木虽然足够坚硬,而且一米二长的炮身增加了九道铁箍。能不能抵抗八两被压实的*爆炸产生的巨大膛压,李宪心里没谱。
箭在弦上,担心也没用。李宪找好躲避的地方,一咬牙在小煤炉上点燃松明子,然后用松明子点燃*。
百米冲刺——李宪实验弹的*可以燃烧七秒,也就是后世*的延时,足够他跑出三十米开外躲起来。
轰——咻——
李宪刚刚跑到一块巨石后面,震耳欲聋的巨大响声已经传到,随后就听到了让他兴奋不已的啸叫声。
炮弹急速飞行产生的啸叫声,这就是发射成功的标志。自己辛辛苦苦一个多月,现在终于有了能够交代的成果,李宪的眼角都开始湿润起来。
&nbs... -->>
对于一些精细小巧的东西,女孩子总是充满了无尽的想象力。
一个连两百八十个小姑娘,对于*这种小物件更是入迷。
姑娘们数天时间不眠不休,时刻都在七嘴八舌提出自己的新思路。
李宪的*具体要求有四个,在北宋年间属于极为苛刻的条件。
第一,必须燃烧迅速,绝对不能出现熄火现象。很明显,一旦*在进入弹壳出现熄火现象,后果就严重了。谁也不知道*究竟熄了没有,这种哑弹谁也不敢靠近。
第二,必须具有一定的抗拉、抗折能力。炮弹生产出来之后肯定需要多次搬运,不能动不动就断了。
第三,必须具有一定的耐热能力,不遇明火,*绝对不能燃烧,否则就是巨大的安全隐患。因为火炮连续发射之后,炮管和弹仓必然温度急剧升高。
第四,必须具有较强的防潮、防水能力,因为炮弹不可能现做现用,肯定会出现一定的储备时间。
姑娘们前后拿出数十个方案,实验了数千次,终于发明了“丝线火绒融蜡*”,不仅满足李宪的四个条件,而且点燃之后扔进水里还会继续高速燃烧。
攻克了所有难关,李宪的第一批三枚炮弹终于横空出世。
三枚炮弹能不能打得响,能不能把弹头发射出去?这是一个巨大的疑问。
事实胜于雄辩,只有进行发射试验才能解答一切疑问。
到了临门一脚的关键时期,李宪并没有着急。接下来两天时间,他带着祁三郎的护旗连跑遍了附近山沟,目的就是寻找一个秘密试验场。
超越时代的“次现代化”火炮,让现代火炮的历史提前了七百年,这种技术绝对不能泄密。
因为李宪心里很清楚,华夏大地上未来的一千多年时间内,仍然是“儒家汉奸”大行其道,从上到下除了吃喝嫖赌玩之外,全民都不思进取。
好不容易发明出来的*,并没有变成打击敌人的神兵利器,反而变成了烟花爆竹。看起来绚丽多彩,实际上“然并卵”。
华夏人最喜欢炫耀,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掌握了*配方这种“文明”。结果西洋鬼子抛弃刀剑,换成洋枪洋炮打进来。
李宪在前一世就始终认为:发明*不仅不是华夏人的荣耀,而是一种万世耻辱。
四公里长,三百多米宽的一条山谷被发现,也就是白云山东北方向的一个大山沟。
“所有人都退出沟外,不管发生任何动静,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都不准进来,违令者斩!”
祁三郎带领一个排把榆树大炮、三枚炮弹、一个小煤炉、一捆松明子运进山谷,李宪一摆手就把所有人赶出去。
三枚炮弹的装药量都不一样,分别是两百克(四两)、三百克(六两)、四百克(八两)。
后世的炮弹采用的是*,李宪当然知道标准装药量。可现在是黑色*,如何才能找到最佳装药量,这就需要实验。
采用这种分级实验,李宪就是想验证一下戚继光当年所说的是否属实。
根据《武备志》记载:“威远炮,每用药八两,大铅子一枚,重三斤六两,小铅子一百,每重六钱。大铅子远可五、六里。”
记载的“大铅子”三斤六两,用药八两。李宪设计的弹头三斤半,所以他第一次试验的极限装药量,就是四百克,八两。
李宪计算过,明朝的一里大约是560米,五里就是2800米,所以他选定的山谷直线长度四公里。
和明朝的那种简陋火炮相比,李宪的大炮有三个划时代的优势:
第一,流体力学原理属于近代理论,李宪设计的锥形弹头降低了飞行阻力,增加了稳定性,所以射程比圆球弹丸更远。
第二,采用弹壳装药,不仅替代“明代子炮”可以提高发射速度,而且增加了爆炸的紧密性,极大的提高了炮管膛压。
第三,李宪的*配方属于最优,也是威力最大的配方,比二十世纪打击小日本鬼子的马克沁重机枪子弹更加优化。
现在,装药四两的第一实验弹已经上膛,李宪心里开始七上八下起来。
榆木虽然足够坚硬,而且一米二长的炮身增加了九道铁箍。能不能抵抗八两被压实的*爆炸产生的巨大膛压,李宪心里没谱。
箭在弦上,担心也没用。李宪找好躲避的地方,一咬牙在小煤炉上点燃松明子,然后用松明子点燃*。
百米冲刺——李宪实验弹的*可以燃烧七秒,也就是后世*的延时,足够他跑出三十米开外躲起来。
轰——咻——
李宪刚刚跑到一块巨石后面,震耳欲聋的巨大响声已经传到,随后就听到了让他兴奋不已的啸叫声。
炮弹急速飞行产生的啸叫声,这就是发射成功的标志。自己辛辛苦苦一个多月,现在终于有了能够交代的成果,李宪的眼角都开始湿润起来。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