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大浪淘沙(2) (1/2)
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上海小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果然是软刀子杀人!徐蕴昌暗忖父亲哪里拿得出这笔钱,即使变卖家财,也凑不齐呀,便说:“小本生意,哪里有那么多钱!”
“没有赎金,别怪我们不客气。”“不客气又怎样?”
“那就——”林老板把手一砍,那分明是“撕票”之意。徐蕴昌冷笑着说:“我这条命,可不止五根金条吧!”“你——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我斗胆请教林老板,这幅《吹箫引凤》是世传还是买来的?”“哦——你倒识得这画!买来的,你想买吗,谅你也买不起!它花了我六百大洋!其实价格不止于此,卖主急等钱用,才贱卖的。”“哼!六十块大洋卖与我,我都不要!赝品——假的!”徐蕴昌口气如此肯定,出乎林老板意料之外,惊诧之余,便问他何以见得?
徐蕴昌不慌不忙地说:“这裘鹰是明时‘四大家’代表人物之一,以工笔浓墨重彩见长,他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论画者说他‘发翠豪金丝丹缕素,精丽艳逸,无惭古人。’裘鹰因为少时当过漆工,特别注重色彩,他的画鲜艳明朗,不同一般。仿作得虽是刻意追求色彩,但笔力不逮,线条显得拘谨。这是就整幅画的气韵推断的,此其一;话说回来,若仅凭气韵,也还没有十分把握,因为同一个人,青年时的笔法自然没有中壮年的圆熟老到,生涩拘谨也是常有的。破绽就出在他用印上,裘鹰字实夫,号中洲,这‘中洲山人’的图章,是他四十岁以上才用的。请林老板想想,这青年时期作的画,用上中壮年后才启用的印,这是仿画者的疏忽。他这疏忽也就留下伪作的证据。”
林老板立即十分懊丧地说:“这么说这画毫无价值了?”“有价,但值不来六根金条。据我推测,这画大约在清朝后期中由人冒名仿作,流传于世的。至于为何推断成于清末,这得从用纸、墨、装裱用绢等诸多因素来推断,不是三言两语能讲得明白的。林老板是行当中人,想来不用我饶舌了!”
林老板沉思有倾,说:“徐先生所言确有道理,我不明白的是,你年纪轻轻,读的又是西式大学,何来如此造诣呢?”
“说来惭愧,家父是四川有名的裱画师,经他手修补过的名作以千百计,我自幼耳濡目染,拾人牙慧而已。若是林老板不介意,我倒愿效犬马之劳,权当将功补过吧!”徐蕴昌讲出刚才想好的话,静等对方答复,他知道这是自己解脱困境唯一的机会了。
“好!”林老板眼里露出意外的惊喜,“先试用你三个月,只要有所作为,一切继往不究!”
二人一拍即合,林老板庆幸自己意外地获得一名鉴赏字画的行家,徐蕴昌庆幸自己绝处逢生。当然,事后许久他才知道,根本没有什么“三姨太”,那不过是宝昌阁花小钱请来的妓女,他们用这种法子,在江轮上宰了不少好色之徒,狠发了几笔厚财。
三个多月,徐蕴昌尽心尽力,不敢怠慢,确实为宝昌阁作成了不少生意。因是战乱之时,许多收藏字画的人,都急于出手,换取现洋,以备急需之用,福昌阁趁机杀价买进,的确获得不少珍品。这一来,为辩真伪,徐蕴昌的鉴别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但他不明白,林老板对珍品只买不卖,何来如此雄厚的资本?直到有一天,林老板把他引见给日军驻汉口的最高长官龟田,他才恍然大悟,明白宝昌门牌号不过是日本人掠取中国文物的幌子而已。
当面和日本人打交道,徐蕴昌一口流利的日本话起了大作用,他深得龟田赏识,不久就被任命为宝昌阁襄理。继续从事为日本人巧取豪夺的营生。
丁信诚进入《申星报》工作后两个多月的一天,副总编把他和另外两位同事召进办公室,一位是精通英语的张英小姐,另一位则是与丁信诚同组的黄斌先生。
副总编一捋鬓角白发,神色严峻地说:“不用我多说诸位早有所闻,工部局近日频频对我报提了警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又在报馆附近出没,昨夜总编与我分析商讨多时,觉得形势严峻。看来,继《社会晚报》之后,日本人要向我报下毒手了!”
副总编把话停住,喝了一口茶,办公室里一片沉默,《社会晚报》立论鲜明,宣扬抗日救国,主编蔡钧徒正气凛然,宁折不弯,不顾主管上海报业的工部局多次警告,依然我行我素。近日他惨遭日本人杀害,他的头颅还被高悬在萨坡赛路南口的电线杆上,“以儆效尤”。这事当然震惊沪上,更给上海租界报业刮了一场飓风。有人噤若寒蝉,销声匿迹;有人远走高飞,不知所终;也有人改换门庭,苟且求生。上海《申星报》何去何从,自然成为员工们关注的焦点。可丁信诚等人推测副总编定会有所安排,便静等下文。
副总编把茶杯盖猛地一放,站起身激动地说:“士可杀不可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都是先贤们的古训,也是众多爱国书生的气节!只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一旦真为玉碎,个人生死尚不足惜,如果把《申星报》数十年的家业断送。连累我报同人受难受苦,大家失却了唤醒民众抗日救国、揭露日伪罪恶及阴谋的阵地,就真的值不得了!”
“为保存力量,另作他图,经本报董事会商定:三日后《申星报》停刊、编辑、记者分派香港、桂林、重庆、天津等地建立《申星报》办事处,继续出报。《申星报》将一如既往地面对国人!看日本鬼奈我其何!”丁信诚一面暗自为董事会的决定叫好,一面在思忖自己去向何方,谁知副总编话锋一转,说:“但是,我堂堂一个《申星报》,也不能这样偃旗息鼓,草草收兵,一走了之!董事会决定:转入地下,出上海号外版,不定期。由我挑选得力的干才担任采编、印刷、散发等工作,后两个环节我已经安排好了,关键是采编三人小组,斟酌再三,我以为三位勘当重任!除了业务水准之外,必备的干练、机警、敏捷等素质你们都有,更兼在上海无家室之累,行动方便,无后顾之忧。这是许多人没有的。但是我要特别指出:去留自便,一旦担当此任,就有极大的危险性,请诸位三思后今天下午再答复我。”
这消息使他们颇感意外又兴奋不已,丁信诚当即首肯,张英与黄斌也同意了。
副总编高兴地说:“看来我眼光不错,也感谢你们信任我。因事涉机密,不足为外人道。下午报社发表填写去向志愿,你们只填‘自行谋职’一栏即可。”接着他又说了一些激励勉励的话,就把丁信诚留下来,让那两个出去了。
“丁先生,你应聘本报时间不长,但表现极佳,除精通英语、法语之外,又精通日语,且有胆有识,确是负责采编小组的最佳人选,我想你不会推辞吧?”
丁信诚点头称是,副社长接着交给他一个信封说:“这信封里,有《申星报》改版告上海市民书和部分稿件,有与印刷组联系的地点及方法,有工作守则等等,你拿回去仔细过目,并将... -->>
果然是软刀子杀人!徐蕴昌暗忖父亲哪里拿得出这笔钱,即使变卖家财,也凑不齐呀,便说:“小本生意,哪里有那么多钱!”
“没有赎金,别怪我们不客气。”“不客气又怎样?”
“那就——”林老板把手一砍,那分明是“撕票”之意。徐蕴昌冷笑着说:“我这条命,可不止五根金条吧!”“你——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我斗胆请教林老板,这幅《吹箫引凤》是世传还是买来的?”“哦——你倒识得这画!买来的,你想买吗,谅你也买不起!它花了我六百大洋!其实价格不止于此,卖主急等钱用,才贱卖的。”“哼!六十块大洋卖与我,我都不要!赝品——假的!”徐蕴昌口气如此肯定,出乎林老板意料之外,惊诧之余,便问他何以见得?
徐蕴昌不慌不忙地说:“这裘鹰是明时‘四大家’代表人物之一,以工笔浓墨重彩见长,他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论画者说他‘发翠豪金丝丹缕素,精丽艳逸,无惭古人。’裘鹰因为少时当过漆工,特别注重色彩,他的画鲜艳明朗,不同一般。仿作得虽是刻意追求色彩,但笔力不逮,线条显得拘谨。这是就整幅画的气韵推断的,此其一;话说回来,若仅凭气韵,也还没有十分把握,因为同一个人,青年时的笔法自然没有中壮年的圆熟老到,生涩拘谨也是常有的。破绽就出在他用印上,裘鹰字实夫,号中洲,这‘中洲山人’的图章,是他四十岁以上才用的。请林老板想想,这青年时期作的画,用上中壮年后才启用的印,这是仿画者的疏忽。他这疏忽也就留下伪作的证据。”
林老板立即十分懊丧地说:“这么说这画毫无价值了?”“有价,但值不来六根金条。据我推测,这画大约在清朝后期中由人冒名仿作,流传于世的。至于为何推断成于清末,这得从用纸、墨、装裱用绢等诸多因素来推断,不是三言两语能讲得明白的。林老板是行当中人,想来不用我饶舌了!”
林老板沉思有倾,说:“徐先生所言确有道理,我不明白的是,你年纪轻轻,读的又是西式大学,何来如此造诣呢?”
“说来惭愧,家父是四川有名的裱画师,经他手修补过的名作以千百计,我自幼耳濡目染,拾人牙慧而已。若是林老板不介意,我倒愿效犬马之劳,权当将功补过吧!”徐蕴昌讲出刚才想好的话,静等对方答复,他知道这是自己解脱困境唯一的机会了。
“好!”林老板眼里露出意外的惊喜,“先试用你三个月,只要有所作为,一切继往不究!”
二人一拍即合,林老板庆幸自己意外地获得一名鉴赏字画的行家,徐蕴昌庆幸自己绝处逢生。当然,事后许久他才知道,根本没有什么“三姨太”,那不过是宝昌阁花小钱请来的妓女,他们用这种法子,在江轮上宰了不少好色之徒,狠发了几笔厚财。
三个多月,徐蕴昌尽心尽力,不敢怠慢,确实为宝昌阁作成了不少生意。因是战乱之时,许多收藏字画的人,都急于出手,换取现洋,以备急需之用,福昌阁趁机杀价买进,的确获得不少珍品。这一来,为辩真伪,徐蕴昌的鉴别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但他不明白,林老板对珍品只买不卖,何来如此雄厚的资本?直到有一天,林老板把他引见给日军驻汉口的最高长官龟田,他才恍然大悟,明白宝昌门牌号不过是日本人掠取中国文物的幌子而已。
当面和日本人打交道,徐蕴昌一口流利的日本话起了大作用,他深得龟田赏识,不久就被任命为宝昌阁襄理。继续从事为日本人巧取豪夺的营生。
丁信诚进入《申星报》工作后两个多月的一天,副总编把他和另外两位同事召进办公室,一位是精通英语的张英小姐,另一位则是与丁信诚同组的黄斌先生。
副总编一捋鬓角白发,神色严峻地说:“不用我多说诸位早有所闻,工部局近日频频对我报提了警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又在报馆附近出没,昨夜总编与我分析商讨多时,觉得形势严峻。看来,继《社会晚报》之后,日本人要向我报下毒手了!”
副总编把话停住,喝了一口茶,办公室里一片沉默,《社会晚报》立论鲜明,宣扬抗日救国,主编蔡钧徒正气凛然,宁折不弯,不顾主管上海报业的工部局多次警告,依然我行我素。近日他惨遭日本人杀害,他的头颅还被高悬在萨坡赛路南口的电线杆上,“以儆效尤”。这事当然震惊沪上,更给上海租界报业刮了一场飓风。有人噤若寒蝉,销声匿迹;有人远走高飞,不知所终;也有人改换门庭,苟且求生。上海《申星报》何去何从,自然成为员工们关注的焦点。可丁信诚等人推测副总编定会有所安排,便静等下文。
副总编把茶杯盖猛地一放,站起身激动地说:“士可杀不可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都是先贤们的古训,也是众多爱国书生的气节!只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一旦真为玉碎,个人生死尚不足惜,如果把《申星报》数十年的家业断送。连累我报同人受难受苦,大家失却了唤醒民众抗日救国、揭露日伪罪恶及阴谋的阵地,就真的值不得了!”
“为保存力量,另作他图,经本报董事会商定:三日后《申星报》停刊、编辑、记者分派香港、桂林、重庆、天津等地建立《申星报》办事处,继续出报。《申星报》将一如既往地面对国人!看日本鬼奈我其何!”丁信诚一面暗自为董事会的决定叫好,一面在思忖自己去向何方,谁知副总编话锋一转,说:“但是,我堂堂一个《申星报》,也不能这样偃旗息鼓,草草收兵,一走了之!董事会决定:转入地下,出上海号外版,不定期。由我挑选得力的干才担任采编、印刷、散发等工作,后两个环节我已经安排好了,关键是采编三人小组,斟酌再三,我以为三位勘当重任!除了业务水准之外,必备的干练、机警、敏捷等素质你们都有,更兼在上海无家室之累,行动方便,无后顾之忧。这是许多人没有的。但是我要特别指出:去留自便,一旦担当此任,就有极大的危险性,请诸位三思后今天下午再答复我。”
这消息使他们颇感意外又兴奋不已,丁信诚当即首肯,张英与黄斌也同意了。
副总编高兴地说:“看来我眼光不错,也感谢你们信任我。因事涉机密,不足为外人道。下午报社发表填写去向志愿,你们只填‘自行谋职’一栏即可。”接着他又说了一些激励勉励的话,就把丁信诚留下来,让那两个出去了。
“丁先生,你应聘本报时间不长,但表现极佳,除精通英语、法语之外,又精通日语,且有胆有识,确是负责采编小组的最佳人选,我想你不会推辞吧?”
丁信诚点头称是,副社长接着交给他一个信封说:“这信封里,有《申星报》改版告上海市民书和部分稿件,有与印刷组联系的地点及方法,有工作守则等等,你拿回去仔细过目,并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