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谁来生产武器 (1/2)
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清末恶匪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连级火力使用八十一毫米的迫击炮,营级用七十五毫米的加农炮,团级怎么也要上一百零五毫米的榴弹炮了。
不过到了这个口径也就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他的那两个小基地的舰炮了,那个口径到时候再说吧,怎么也要一百二十毫米以上,搞不好直接就是二百四十毫米的两联或三联装舰炮来用用,这个主要是看那个国家可以提供给他了。
就是目前来说,甚至连级的八十一毫米迫击炮他都不知道该到哪里找去,这一切都要等到了奥匈帝国再说。
不过这些也不难,毕竟迫击炮这东西结构实在是简单,后世一个小手工作坊都能生产出来,七十五毫米的法国小姐这个年代法国都已经搞出来了,没理由号称列强之一的奥匈帝国搞不出来,人家手里可是有不少的干货的。
奥匈帝国最著名的军工企业就是斯柯达兵工厂和斯太尔公司了,不过斯太尔公司主要以生产轻武器为主,最著名的就是曼利夏八毫米步枪系列以及曼利夏手枪,斯柯达则在重武器方面独树一帜,它也就是现在赫赫有名的斯柯达汽车厂的前身。
这个创立于一八五九年的机械工厂,在一战前期可以称的上是奥匈帝国国内规模最大的兵工厂,同时它也是欧洲仅次于克虏伯公司的大型兵工企业,它的大口径火炮和装甲车在当时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宣告解体,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成立,斯柯达失去最大的客户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只能出让百分之六十的股份给法国军火巨头施耐德,以便获得捷克银行的援助,同时随着战争的结束,工厂必须改变以往过度依赖生产军工产品的局面,走上多元化发展的新路,开始涉足蒸汽机车、铁路车辆、工程机械、蒸汽轮机等新领域。
194年斯柯达收购了汽车制造商劳林克莱门特公司,进军高档豪华轿车的领域。
斯柯达兵工厂在当时就是奥匈帝国的重武器生产基地,从业人员最高峰时达到过十万人以上,奥匈帝国从陆军的各种口径重炮到海军的舰炮都是这个兵工厂研制并制造。
不过高鸿升在查了后世的一些资料后,对于这个年代那些军火巨头们错综复杂的关系实在是有些胆颤,主要是害怕这些武器资料被他们利用后,大规模生产后,最后这些武器砸到自己的脑袋上。
这些军火商们早在一战前就开始互相控股,许多军火公司的董事会里出现了控制权的国际化。
比如著名的“阿尔费雷德诺贝尔炸药公司”就把它的公司业务分散到几乎全世界各地,从瑞典到南非,从日本到南美,所有这些散落的业务集中为两个巨大的企业:集中了英国和德国公司的“诺贝尔炸药公司”,以及联合了法国、瑞典、意大利、西班牙和南美公司的“通用炸药公司”。
为英国海军生产船用装甲钢板的哈维联合钢铁公司董事会里有德国人、美国人、法国人和意大利人,而奥匈帝国的白头鱼雷公司则由法国人、英国人和匈牙利人共同管理,这些国际化的领导集体确保了军火商们在各种条件下都会有生意做。
这些军火商制造商们根本就没有国家的观念,奥匈帝国跟俄国在一战前基本上属于互相不对付的两个集团,但是奥匈帝国的斯柯达兵工厂和维也纳信贷银行,加上那个施耐德公司和法国兴业银行联手对俄国最古老的兵工厂-位于圣彼得堡的普基洛夫兵工厂进行技术更新,并且得以在俄国的南方开工建设黑海地区最大的造船厂-尼古拉耶夫船厂(辽宁号航母就是在那里建造的)。
这简直就是又出钱又出力的帮助俄国来增强军事实力,好让俄国将来在面对奥匈帝国的时候不至于没有还手之力,现在还有敢这样干的公司吗?
著名的德国克虏伯公司在战前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军火帝国,千万不要以为克虏伯公司是一家只为德国服务的公司,不是这样的,这个公司将它的火炮销售到了世界各地,根本没有任何地域与国家区别。
克虏伯渗碳法制作的装甲板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装甲,但是到了一九一四年是,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和美国海军的主力舰都是用克虏伯渗碳法制造战舰。
任何国家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生产装甲,但代价是向克虏伯公司支付高额的特许费,以及每吨九英镑的专利... -->>
连级火力使用八十一毫米的迫击炮,营级用七十五毫米的加农炮,团级怎么也要上一百零五毫米的榴弹炮了。
不过到了这个口径也就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他的那两个小基地的舰炮了,那个口径到时候再说吧,怎么也要一百二十毫米以上,搞不好直接就是二百四十毫米的两联或三联装舰炮来用用,这个主要是看那个国家可以提供给他了。
就是目前来说,甚至连级的八十一毫米迫击炮他都不知道该到哪里找去,这一切都要等到了奥匈帝国再说。
不过这些也不难,毕竟迫击炮这东西结构实在是简单,后世一个小手工作坊都能生产出来,七十五毫米的法国小姐这个年代法国都已经搞出来了,没理由号称列强之一的奥匈帝国搞不出来,人家手里可是有不少的干货的。
奥匈帝国最著名的军工企业就是斯柯达兵工厂和斯太尔公司了,不过斯太尔公司主要以生产轻武器为主,最著名的就是曼利夏八毫米步枪系列以及曼利夏手枪,斯柯达则在重武器方面独树一帜,它也就是现在赫赫有名的斯柯达汽车厂的前身。
这个创立于一八五九年的机械工厂,在一战前期可以称的上是奥匈帝国国内规模最大的兵工厂,同时它也是欧洲仅次于克虏伯公司的大型兵工企业,它的大口径火炮和装甲车在当时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宣告解体,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成立,斯柯达失去最大的客户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只能出让百分之六十的股份给法国军火巨头施耐德,以便获得捷克银行的援助,同时随着战争的结束,工厂必须改变以往过度依赖生产军工产品的局面,走上多元化发展的新路,开始涉足蒸汽机车、铁路车辆、工程机械、蒸汽轮机等新领域。
194年斯柯达收购了汽车制造商劳林克莱门特公司,进军高档豪华轿车的领域。
斯柯达兵工厂在当时就是奥匈帝国的重武器生产基地,从业人员最高峰时达到过十万人以上,奥匈帝国从陆军的各种口径重炮到海军的舰炮都是这个兵工厂研制并制造。
不过高鸿升在查了后世的一些资料后,对于这个年代那些军火巨头们错综复杂的关系实在是有些胆颤,主要是害怕这些武器资料被他们利用后,大规模生产后,最后这些武器砸到自己的脑袋上。
这些军火商们早在一战前就开始互相控股,许多军火公司的董事会里出现了控制权的国际化。
比如著名的“阿尔费雷德诺贝尔炸药公司”就把它的公司业务分散到几乎全世界各地,从瑞典到南非,从日本到南美,所有这些散落的业务集中为两个巨大的企业:集中了英国和德国公司的“诺贝尔炸药公司”,以及联合了法国、瑞典、意大利、西班牙和南美公司的“通用炸药公司”。
为英国海军生产船用装甲钢板的哈维联合钢铁公司董事会里有德国人、美国人、法国人和意大利人,而奥匈帝国的白头鱼雷公司则由法国人、英国人和匈牙利人共同管理,这些国际化的领导集体确保了军火商们在各种条件下都会有生意做。
这些军火商制造商们根本就没有国家的观念,奥匈帝国跟俄国在一战前基本上属于互相不对付的两个集团,但是奥匈帝国的斯柯达兵工厂和维也纳信贷银行,加上那个施耐德公司和法国兴业银行联手对俄国最古老的兵工厂-位于圣彼得堡的普基洛夫兵工厂进行技术更新,并且得以在俄国的南方开工建设黑海地区最大的造船厂-尼古拉耶夫船厂(辽宁号航母就是在那里建造的)。
这简直就是又出钱又出力的帮助俄国来增强军事实力,好让俄国将来在面对奥匈帝国的时候不至于没有还手之力,现在还有敢这样干的公司吗?
著名的德国克虏伯公司在战前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军火帝国,千万不要以为克虏伯公司是一家只为德国服务的公司,不是这样的,这个公司将它的火炮销售到了世界各地,根本没有任何地域与国家区别。
克虏伯渗碳法制作的装甲板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装甲,但是到了一九一四年是,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和美国海军的主力舰都是用克虏伯渗碳法制造战舰。
任何国家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生产装甲,但代价是向克虏伯公司支付高额的特许费,以及每吨九英镑的专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