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努尔哈赤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至少我是这样认为。

    作为一名没有进过私塾,没有上过军校,没有受过系统军事训练的游牧民族首领,努尔哈赤懂得什么是战争,也懂得如何赢得战争。他的战役指挥水平,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抚顺、清河以及之后一系列战役中,他表现出了惊人的军事天赋,无论是判断对方动向、选择战机,还是玩阴耍诈,都可谓是无懈可击。

    毫无疑问,他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军事将领——在那两个人尚未出现之前。

    但对明朝而言,这位十分优秀的军事家,只是一名十分恶劣的强盗。不仅恶劣,而且残忍。

    清河、抚顺战役结束后,抢够杀完的努尔哈赤非但没有歉意,不打收条,还做了一件极其无耻的事情。

    他挑选了三百名当地平民,在抚顺关前,杀死了二百九十九人,只留下了一个。

    他割下了这个人的耳朵,并让他带回一封信,以说明自己无端杀戮的理由:

    “如果认为我做得不对,就约定时间作战!如果认为我做得对,你就送金银布帛吧,可以息事宁人!”

    绑匪见得多了,但先撕票再勒索的绑匪,倒还真是第一次见。

    明朝不是南宋,没有送礼的习惯。他们的方针,向来是不向劫匪妥协,何况是撕了肉票的劫匪。既然要打,那咱就打真格的。

    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明军集结完毕,向赫图阿拉发起进攻。

    明军共分东、西、南、北四路,由四位总兵率领,统帅及进攻路线如下:

    东路指挥官刘綎,自朝鲜进攻。

    西路指挥官杜松,自抚顺进攻。

    北路指挥官马林,自开原进攻。

    南路指挥官李如柏,自清河进攻。

    进攻的目标只有一个,赫图阿拉。

    以上四路明军,共计十二万人,系由各地抽调而来,而这四位指挥官,也都大有来头。

    李如柏的身份最高,他是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的弟弟,但水平最低,你要说他不会打仗,比较冤枉,你要说他很会打仗,比较扯淡。

    马林的父亲,是马芳。这个人之前没提过,但很厉害,厉害到他的儿子马林,本来是个文人,都当上了总兵。至于马先生的作战水平,相信你已经清楚。

    这两路的基本情况如此,就指挥官来看,实在没什么戏。

    但另外两路,就完全不同了。

    东路指挥官刘綎,也是老熟人了,使六十多斤重的大刀,还“轮转如飞”,先打日本,“万历三大征”后扫西南,打了两大征,让他指挥东路,可谓志在必得。

    但四路军中,最大的主力却并不是东路,最猛的将领也并不是刘綎。这两大殊荣,都属于西路军,以及它的指挥官——杜松。

    杜松,陕西榆林人,原任陕西参将,外号杜太师。

    前面提过,太师是朝廷的正一品职称,拿到这个头衔的,很少很少,除了张居正外,其他获得者一般都是死人、追认。

    萨尔浒之战

    但杜将军得到的这个头衔,确确实实是别人封的,只不过……不是朝廷。

    他在镇守边界的时候,经常主动出击蒙古,极其生猛,前后共计百余战,无一败绩。

    蒙古人被他打怕了,求饶又没用,听说明朝官员中太师最大,所以就叫他太师。而杜将军不但勇猛过人,长相也过人。因为他常年冲锋肉搏,所以身上、脸上到处都是伤疤,面目极其狰狞,据说让人看着就不住地打哆嗦。

    但这位刘綎都甘拜下风的猛人,这次前来上任,居然是带着镣铐来的,因为在不久之前,他刚犯了错误。

    杜松虽然很猛,却有个毛病:小心眼。

    所谓小心眼,一般是生气跟别人过不去,可是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杜松先生小心眼,总是跟自己过不去。

    比如之前,他曾经跟人吵架,以武将的脾气,大不了一气之下动家伙砍人,可是杜兄一气之下,竟然出家当和尚了。

    这实在是个奇怪的事,让人怎么都想不明白,可还没等别人想明白,杜松就想明白了,于是又还俗,继续干他的杀人事业。

    参考消息

    杜松在萨尔浒咸鱼翻身

    带着一身出疹子般创伤又“尚气不能容物”的杜太师,连努尔哈赤的枷具都预备好了,不为别的,就为防止功劳被别人分了去。一天之内百余里急行军,连休息都不让,要知道那年头负重可比现在多多了。将士们累得死去活来,还要在杜太师的催促下连夜渡河。杜太师喝了不少酒,趁着酒气上涌,脱了衣服就要走,他的副将赶紧送盔甲上去,太师很牛,不穿。不但不穿,还狂笑着说:老子从军这么多年,从来没穿过,都不知道这铠甲到底有多沉!此时杜太师假想中的囚犯在上游备下的人手开闸放水,明军死伤惨重,杜松怒火中烧,率军追赶,辎重由于渡河困难终于被自家统帅甩在了身后。在这场你追我赶的体力消耗战中,努尔哈赤利用一切机会不停地削弱杜松的战斗力。夜战连场,杜松意料之外地命人点燃火把,于是明军在明,八旗兵在暗,挨打的是哪一方不言自明。在暴雨般的箭矢之下,杜太师力竭战死,两副将战死,明军完败。

    后来他升了官,到辽东当上了总兵,可是官升了,脾气一点没改。上阵打仗吃了亏(不算败仗),换了别人,无非写了检讨,下次再来。

    可这位兄弟不知那根筋不对,竟然要自杀,好歹被人拦住还是不消停,一把火把军需库给烧了,论罪被赶回了家。这一次是重返故里。

    虽说过了这么多年,经历了这么多事,但他的同事们惊奇地发现,这人一点没改,刚到沈阳(明军总营)报到,就开始咋呼:

    “我这次来,就是活捉努尔哈赤的,你们谁都别跟我抢!”

    又不是什么好事,谁跟你抢?

    事实也证明,这个光荣任务,没人跟他抢,连刘綎都不敢,于是最精锐的西路军,就成为了他的部属。

    以上四路明军,共计十二万人,大致情况也就是这样。大明人多,林子太大,什么人都有,什么鸟都飞,混人、文人、猛人,一应俱全。

    说漏了,还有个鸟人——辽东经略杨镐。

    杨镐,是一个出过场的人。说实话,我不太想让这人再出来,但可惜的是,我不是导演,没有换演员的权力。

    作为一个无奈的旁观者,看着它的开幕和结束,除了叹息,只有叹息。

    参战明军由全国七省及朝鲜、叶赫部组成,并抽调得力将领指挥,全军共十二万人,号称四十七万,这是自土木堡之变以来,明朝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要成事,需要十二万人,但要坏事,一个人就够了。

    从这个角度讲,杨镐应该算是个很有成就的人。

    自从朝鲜战败后,杨镐很是消停了一阵。但这个人虽不会搞军事,却会搞关系,加上他本人还比较老实,二十年后,又当上了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此外,他还加入了组织——浙党。

    当时的朝廷首辅,是浙党的铁杆方从哲。浙党的首辅,自然要用浙党的将领,于是这个光荣的任务,就落在了杨镐的身上。

    虽然后来许多东林党拿杨镐说事,攻击方从哲,但公正地讲,在这件事上,方先生也是个冤大头。

    我查了一下,杨镐兄的出生年月日不详,但他是万历八年(1580)的进士,考虑到他的智商和表现,二十岁之前考中的可能性实在很小,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都是有可能的。

    如此算来,万历四十七年(1619)的时候,杨大爷至少也有六十多了。在当时的武将中,资历老、打过仗的,估计也就他了。

    方首辅没有选择的余地。

    所以,这场战争的结局,也没有选择的余地。

    万历四十七年(1619)二月二十一日,杨镐坐镇沈阳,宣布出兵。

    下令后不久,回报:

    今天下大雨,走不了。

    走不了,那就休息吧。

    这一休息就是四天。二月二十五日,杨镐说,今天出兵。

    下令后不久,又回报:

    辽东地区降雪,道路模糊,请求延后。

    几十年来,杨镐先生虽说打仗是不太行,做人倒还行,很少跟人红脸,对于合理化建议,他也比较接受,既然下大雨延期他能接受,下大雪延期,似乎也没什么问题。

    在这个世界上,好人不怕,坏人也不怕,就怕时好时坏、无端抽风的人。

    杨镐偏偏就是个抽风的人,不知是那根筋有问题,突然发火了:

    “国家养士,只为今日,若临机推阻,军法从事!”

    完事把上方宝剑挂在门外,那意思是,谁敢再说话,来一个干一个。

    窝囊了几十年,突然雄起,也算可喜可贺。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就让杨先生雄不起来了。

    按照惯例,出师之前,要搞个仪式,一般是找个叛徒、汉奸类的人

    物杀掉祭旗,然后再杀几头牲口祭天。

    祭旗的时候,找了抚顺的一个逃兵,一刀下去,干掉了,可祭天的时候,却出了大问题。

    事实证明,有时候,宰牲口比宰人要难得多,祭天的这头牛,不知是牛魔王下凡,还是杀牛刀太钝,反正是用刀捅、用脚踹,折腾了好几次,才把这牛干掉。

    封建社会,自然要搞点封建迷信,祭天的时候出了这事,大家都议论纷纷,然而杨镐先生却突然超越了时代,表现出了不信鬼神的大无畏精神。他坚定地下达了命令:

    出征!

    然后,他就干了件蠢事,一件蠢得让人毛骨悚然的事。

    在出征之前,杨镐将自己的出征时间、出征地点、进攻方向写成一封信,并托人送了出去,还反复叮嘱,必定要保证送到。

    收信人的名字,叫努尔哈赤。

    对于他的这一举动,许多后人都难以理解,还有人认为,他有汉奸的嫌疑。

    但我认为,以杨镐的智商,做出这样的事情,实在是不奇怪的。

    在杨镐看来,自己手中有十二万大军,努尔哈赤下属的全部兵力,也只有六万,手下的杜松、刘綎,身经百战,经验丰富,要对付山沟里的这帮游击队,毫无问题。

    基于这种认识,杨镐认为,作为天朝大军,写这封信,是很有必要的。

    在成功干掉一头牛,以及写信示威之后,四路大军正式出征,史称“萨尔浒之战”,就此拉开序幕。

    但在序幕拉开之前,战役的结局,实际上已经注定。

    因为几百年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问题:单凭这支明军,是无法消灭努尔哈赤的。

    努尔哈赤的军队,虽然只有六万人,却身经百战,极其精锐,且以骑兵为主。明军就不同了,十二万人,来自五湖四海,那真叫一个东拼西凑,除杜松、刘綎部外,战斗力相当不靠谱。

    以指挥水平而论,就更没法说了。要知道,这位努尔哈赤先生并不是山寨的土匪,当年跟着李成梁混饭吃,那是见过大世面的,加上这位仁兄天赋异禀,极具军事才能。如果李如松还活着,估计还有一拼,以杜松、刘綎的能力,是顶不住的。

    实力,这就是失败的真相。

    杨镐的错误,并不是他干了什么,而是他什么也没干。

    其实从他接手的那天起,失败就已注定,因为以当时明军的实力,要打赢是不容易的,加上他老人家,那就变成是不可能的。

    可惜这位大爷对此毫无意识,还把军队分成了四部。

    在这四支部队中,他把最精锐的六万余人交给了杜松,由其担任先锋。其余三部各两万人,围攻努尔哈赤。

    这个想法,在理论上是很合理的,但在实践中,是很荒谬的。

    按照杨镐的想法,仗是这么打的:努尔哈赤要待在赫图阿拉,不许随便乱动,等到明朝四路大军压境,光荣会师,战场上十二万对六万(最好分配成两个对一个),也不要骑马,只能步战,然后决一死战,得胜回朝。

    有这种脑子的人,只配去撞墙。

    要知道,努尔哈赤先生的日常工作是游击队队长,抢了就分,打了就跑,也从来不修碉堡炮楼,严防死守。

    这就意味着,如果努尔哈赤集中兵力,杜松将不具备任何优势,再加上杜将军的脑筋向来缺根弦,和努尔哈赤这种老狐狸演对手戏,必败无疑。

    而当努尔哈赤听到明军四路进军的消息后,只说了一句话:

    “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我仿佛看见,一出悲剧正上演,剧中没有喜悦。

    二月二十八日,明军先锋杜松抵达抚顺近郊。

    为了抢头功,他命令士兵日夜不停行军,但由于路上遭遇女真部队阻击,辎重落后。三月一日,他终于停下了脚步,就地扎营。

    他扎营的地点,叫做萨尔浒。

    死战

    此时的杜松,已经有点明白了,自他出征以来,大仗没有,小仗没完,今天放火明天偷袭,后勤也被切断,只能扎营固守。

    多年的战争经验告诉他,敌人就在眼前,随时可能发动进攻,情况非常不利。部下建议,应撤离此地。

    但他并未撤退,却将手下六万人分为两部,分别驻守于吉林崖和萨尔浒。

    杜松并未轻敌,事实上,他早已判定,隐藏在自己附近的,是女真军队的主力,且人数至少在两万以上。

    以自己目前的兵力,攻击是不可能的,但防守还是不成问题的,所以没有撤退的必要。

    应该说,他的判断是准确的,只不过埋伏在这里的,并不是女真部队的主力,而是全部。

    四路大军出发的时候,努尔哈赤已经明确,真正的主力,是杜松的西路军。所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