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长治久安之太子八奏 (2/2)
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斩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子弟之中,无受法之人,其家主可授之民功爵。
工坊匠作农耕之人,但有新奇之技,为他人所无,或改进工具,致使劳作之功大增者,授之民功爵。
捐输国家之用而身无罪责,名声素贤者,可授之民功爵。
学有专长,著书立说或办学教人而且众人所推崇者,可授之民功爵。
新得之地,原有世家大族,在郡中有贤名威望者亦可赐之民功爵。
对于民功爵,太子丹专门进行了说明:民功爵不可世袭,不授田宅,亦无军功爵的其他各项赋税减免。
民功爵共有十级,最高一级和军功爵的宣威军尉相同。
关于民功爵的详细指定和执行细则,责由宗正寺、吏爵寺详细拟定名称和赐予之道。
其八:增订军功爵制,规定有爵之人与官员相见之礼。
乡侯以上:见千石以上诸大臣,彼此以平礼相见。见千石以下官吏,官吏待之以上官。
各级将爵:见将相大臣,以下官礼相见。见县令以上,以平礼,县令以下各官,待之以上官。
各级军尉:见千石以上,悉以下官礼相见,其余各官,悉以平礼相见。
各级军校:见县令以上,悉以下官礼,其余县中国家正式官佐,皆依平礼见。
各级勇士:见各级国家正式官佐,悉以下官礼相见。
民功爵见官之礼,依同级军功爵。
太子丹在台陛之上,侧身将自己所奏朗朗读出,这奏章中所列各项,除了太子身边的侍从郎官之外,其他大臣,即便是亲近如范增、张耳、郦生等人,可能讨论过某一条或几条,但都还没有全面讨论过,所以太子丹在上宣读,下面众臣,各自竖着耳朵细细听着,一边听,一边琢磨。
此时能在殿中站着听奏,都是心思灵转之辈,当然知道太子远道归来,乃是要论定后面几年大政刚要。赏功之后,当即启奏这些事,别看一条条说起来还颇为琐碎,但真要琢磨一下,其中还真是大有含义。尤其是前面几条,太子一句话,只怕将来要办起来,那可是惊动朝野乃是诸侯的。
像征召天下贤士、书籍,这几年太子大兴武阳黄金台学宫,武阳学风大盛,多有异国之士原来求道问学,如今太子说要尊崇百家,给各派传学给予支持,收录典籍,原本儒、法、墨三家显学之派或者以为平常,但对于某些不受诸侯所重,日渐衰微的门派来说,那可能就是救命稻草了。
看起来此事不难,可当真是诸侯游士大集,这些诸侯游客,一个个都是心高气傲,旁若无人之辈,别的不说,单是这招待宾客,录刻典籍,那就是相当繁重不易的任务。
不过,此事繁杂,但不算太难,最不好办的乃是宗伯寺和翰林院的厘定各项礼仪之事。
如今的宗伯卿乃是公子隆。
公子隆在原先,以王弟之尊,在朝中也是一言九鼎的人物,自从太子丹回燕,推范增等人上位,燕王喜依靠范增等人刷新国政,公子隆就日渐疏离,加上对新政多有不满,就常称病不朝。
待太子丹改革中央官制,宗室诸臣,没一个能位列上卿,公子隆对太子丹的变革新政更是痛恨至极。
不过公子隆知道,如今太子势盛,不但宾客亲信遍布朝中,更是手握大兵在外,轻易动摇不得,要想日后有所作为,只能先虚以为蛇。
所以公子隆态度一转,在朝堂变得少言寡语,只是默默奉令行事而已。
倒是燕王喜看见,觉得自己这个弟弟,乃是有大才之人,如今因与太子政见不合,以长辈之尊竟然避让如此,还真是有些委屈,反倒是对公子隆时常抚慰有加。
两年间,太子丹开疆辟土,连连获胜,毕竟这是先祖所传之国,公子隆虽然不满太子改革举措,但对此还是极为满意的。对太子丹的态度也有所转变。
转变是转变,肯定不想范增等人那样无条件的支持。
厘定诸多礼仪之事,太子丹和公子隆私下里很是耐心的交流了一番,当时还真是勉强说动了公子隆。
不过现在公子隆想起来,可是有点后悔。如今奉行之礼,乃是先王圣人所传,数百年通于诸侯。如今太子竟然要自己斟酌修订,想想这礼仪所在,几乎无所不包,想要达到太子的要求,这事真不好办呀!
当然,只是按照太子的要求办,还只是事务繁杂而已,关键是这是牵扯太大,费心劳力的定出来,将来朝堂论辩,反正有诸多事都是左亦可,右也行,只要自己定了,太子现在声望太高,没人敢去找太子的麻烦,但借机讥讽自己这经办人几句,以表示不满,那肯定是大有人在。
自己何苦要做这里外不是人的事!(未完待续)
子弟之中,无受法之人,其家主可授之民功爵。
工坊匠作农耕之人,但有新奇之技,为他人所无,或改进工具,致使劳作之功大增者,授之民功爵。
捐输国家之用而身无罪责,名声素贤者,可授之民功爵。
学有专长,著书立说或办学教人而且众人所推崇者,可授之民功爵。
新得之地,原有世家大族,在郡中有贤名威望者亦可赐之民功爵。
对于民功爵,太子丹专门进行了说明:民功爵不可世袭,不授田宅,亦无军功爵的其他各项赋税减免。
民功爵共有十级,最高一级和军功爵的宣威军尉相同。
关于民功爵的详细指定和执行细则,责由宗正寺、吏爵寺详细拟定名称和赐予之道。
其八:增订军功爵制,规定有爵之人与官员相见之礼。
乡侯以上:见千石以上诸大臣,彼此以平礼相见。见千石以下官吏,官吏待之以上官。
各级将爵:见将相大臣,以下官礼相见。见县令以上,以平礼,县令以下各官,待之以上官。
各级军尉:见千石以上,悉以下官礼相见,其余各官,悉以平礼相见。
各级军校:见县令以上,悉以下官礼,其余县中国家正式官佐,皆依平礼见。
各级勇士:见各级国家正式官佐,悉以下官礼相见。
民功爵见官之礼,依同级军功爵。
太子丹在台陛之上,侧身将自己所奏朗朗读出,这奏章中所列各项,除了太子身边的侍从郎官之外,其他大臣,即便是亲近如范增、张耳、郦生等人,可能讨论过某一条或几条,但都还没有全面讨论过,所以太子丹在上宣读,下面众臣,各自竖着耳朵细细听着,一边听,一边琢磨。
此时能在殿中站着听奏,都是心思灵转之辈,当然知道太子远道归来,乃是要论定后面几年大政刚要。赏功之后,当即启奏这些事,别看一条条说起来还颇为琐碎,但真要琢磨一下,其中还真是大有含义。尤其是前面几条,太子一句话,只怕将来要办起来,那可是惊动朝野乃是诸侯的。
像征召天下贤士、书籍,这几年太子大兴武阳黄金台学宫,武阳学风大盛,多有异国之士原来求道问学,如今太子说要尊崇百家,给各派传学给予支持,收录典籍,原本儒、法、墨三家显学之派或者以为平常,但对于某些不受诸侯所重,日渐衰微的门派来说,那可能就是救命稻草了。
看起来此事不难,可当真是诸侯游士大集,这些诸侯游客,一个个都是心高气傲,旁若无人之辈,别的不说,单是这招待宾客,录刻典籍,那就是相当繁重不易的任务。
不过,此事繁杂,但不算太难,最不好办的乃是宗伯寺和翰林院的厘定各项礼仪之事。
如今的宗伯卿乃是公子隆。
公子隆在原先,以王弟之尊,在朝中也是一言九鼎的人物,自从太子丹回燕,推范增等人上位,燕王喜依靠范增等人刷新国政,公子隆就日渐疏离,加上对新政多有不满,就常称病不朝。
待太子丹改革中央官制,宗室诸臣,没一个能位列上卿,公子隆对太子丹的变革新政更是痛恨至极。
不过公子隆知道,如今太子势盛,不但宾客亲信遍布朝中,更是手握大兵在外,轻易动摇不得,要想日后有所作为,只能先虚以为蛇。
所以公子隆态度一转,在朝堂变得少言寡语,只是默默奉令行事而已。
倒是燕王喜看见,觉得自己这个弟弟,乃是有大才之人,如今因与太子政见不合,以长辈之尊竟然避让如此,还真是有些委屈,反倒是对公子隆时常抚慰有加。
两年间,太子丹开疆辟土,连连获胜,毕竟这是先祖所传之国,公子隆虽然不满太子改革举措,但对此还是极为满意的。对太子丹的态度也有所转变。
转变是转变,肯定不想范增等人那样无条件的支持。
厘定诸多礼仪之事,太子丹和公子隆私下里很是耐心的交流了一番,当时还真是勉强说动了公子隆。
不过现在公子隆想起来,可是有点后悔。如今奉行之礼,乃是先王圣人所传,数百年通于诸侯。如今太子竟然要自己斟酌修订,想想这礼仪所在,几乎无所不包,想要达到太子的要求,这事真不好办呀!
当然,只是按照太子的要求办,还只是事务繁杂而已,关键是这是牵扯太大,费心劳力的定出来,将来朝堂论辩,反正有诸多事都是左亦可,右也行,只要自己定了,太子现在声望太高,没人敢去找太子的麻烦,但借机讥讽自己这经办人几句,以表示不满,那肯定是大有人在。
自己何苦要做这里外不是人的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