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书同文 (1/2)
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斩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对于韩荣这一班下都旧官的处置,其实姬丹还真有些棘手。
这些人既无大才,大忠,但也并无大恶,大用于事无补固然不可。但要轻易弃之,这类人,在燕国朝中上下并不在少数,和朝中权贵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则必然将一大批人推向自己的对立面,对于变革政治并无好处,
这学塾之事,里面都是十岁以下的孩子,诸事繁琐,真要是智谋深沉的大才,还未必愿意操心这些琐碎之事,倒是想韩荣这样,才具不算高,秉性忠谨之人,难得他自己还能想到这条路,或许是最好的人选。
韩荣能想到这条效力之路,可见还是有一份见识的。
燕国本就缺才,有一人可用,即当用之。
韩荣学塾办起来之后,没过几日,太子姬丹即给韩荣补授了一个官职:下都学监副使。俸禄五百石,其余凡主动到学塾任职的原下都官吏,官给俸禄自百石到三百石不等。
这个学监副使,乃是新设官职,这职责除了负责管半这个学塾之外,还要负责督导各城学塾的开办、教学和授课标准的制定。
五百石这个俸禄,比起原来的下都司马,差不多低了一半。但韩荣却是大为兴奋。毕竟这是被拿下官职之后,在次得到了太子的启用,说明自己被太子视为有用之人。
有希望,当然更有干劲,按照夫人姬敏的筹划,韩荣专程登门拜访数次,将已经退位养老的原下都宗伯公孙阳请了出来。
公孙阳原本最操心的是三个儿子不成器,没想到如今如今个个受太子器重,虽然所作所为在公孙阳眼里,并非治国大道,但太子既然重用,儿子们日后前途无碍,公孙阳也就没什么可抱怨的了。
不抱怨是不抱怨,毕竟公孙阳这一辈子,就是侵润在这传统之法当中,对于朝中新政,公孙阳并不怎么认同。
不过,他是个聪明人,太子有意富强,锐意革新,自己一个退位的疏枝宗室,日后家族兴盛,又要靠太子提携和其中,又何必为此多什么嘴。
对于这兴学令,公孙阳也是怀疑:燕本有官学,历代宗室和卿大夫子弟皆可入学,这兴学一事,不是多此一举么?
故而韩荣来请,公孙阳只以年老相推。只是到了最后,韩荣搬来了公孙河为说客,公孙阳拗不过二子,这才勉强答应。
有太子支持,又有这等宗室老人坐镇其中,这学塾当然名声大响,学塾当中,除了这些官吏子弟,很快就多了些生活富裕的庶民子弟进来,不到两个月的功夫,就有了三百多人。比起原来官学所纳多了三倍都不止
看到有这么多孩童上学,太子姬丹大为高兴。
这个学塾,既是自己大力支持所办,它就要做成一个样板,一个在燕国推而广之的初级教育模式的样板。
既是样板,那么就要形成一套标准,尤其是标准的教材。
首先是文字。
如今六国纷争,各国文字虽然同属大篆,大体不差,但各国写法都略有不同,某些字甚至差异甚大,如今自己推广教育识字,就要确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也就是将来统一天下之后书同文的基础。
该以什么为标准呢,当然不能再以各国所用的大篆体为标准,毕竟大篆书写繁杂,实在不利于孩童们掌握。
对大篆进行简化和标准化是必须要做的工作。
姬丹拿不定主意的是一步到位,将自己所知道的楷体拿出来,直接将汉字推进到楷体阶段呢,还是在自己指导下,只是对大篆进行简化和一定的改进呢?
就此事,姬丹征求阳庆和尉僚等人的意见。
尉僚当初是看过太子在代北写的那十几个楷体字的,听太子询问,尉僚当即毫不犹豫的建议,采用天帝所授之字。
理由很明显:天帝授天下于太子,书同文,怎么可以弃天帝所授而不用呢?
阳庆等人没见过太子所写的楷体字,不过,尉僚既然说乃是天帝所授,那一定是好的,何必还要费事去自创改进大篆呢!
姬丹知道,如果是从大篆简化和改进出新字体,因为和原来字形相似度很大,推广起来,会比较容易让人接受,阻力不至于那么大。但尉僚这么一说,还真没法拒绝,天帝所授的理由居然把自己给框住了不能改动,这可是姬丹没想到的。
不过,姬丹倒也无所谓。怎么都是改动,无非阻力大一点,小一点罢了!
姬丹知道自己的字写的不算上乘,比之尉僚和公孙阳差了不少,姬丹当然要藏拙,绝不肯那自己的字样去规范天下人。所... -->>
对于韩荣这一班下都旧官的处置,其实姬丹还真有些棘手。
这些人既无大才,大忠,但也并无大恶,大用于事无补固然不可。但要轻易弃之,这类人,在燕国朝中上下并不在少数,和朝中权贵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则必然将一大批人推向自己的对立面,对于变革政治并无好处,
这学塾之事,里面都是十岁以下的孩子,诸事繁琐,真要是智谋深沉的大才,还未必愿意操心这些琐碎之事,倒是想韩荣这样,才具不算高,秉性忠谨之人,难得他自己还能想到这条路,或许是最好的人选。
韩荣能想到这条效力之路,可见还是有一份见识的。
燕国本就缺才,有一人可用,即当用之。
韩荣学塾办起来之后,没过几日,太子姬丹即给韩荣补授了一个官职:下都学监副使。俸禄五百石,其余凡主动到学塾任职的原下都官吏,官给俸禄自百石到三百石不等。
这个学监副使,乃是新设官职,这职责除了负责管半这个学塾之外,还要负责督导各城学塾的开办、教学和授课标准的制定。
五百石这个俸禄,比起原来的下都司马,差不多低了一半。但韩荣却是大为兴奋。毕竟这是被拿下官职之后,在次得到了太子的启用,说明自己被太子视为有用之人。
有希望,当然更有干劲,按照夫人姬敏的筹划,韩荣专程登门拜访数次,将已经退位养老的原下都宗伯公孙阳请了出来。
公孙阳原本最操心的是三个儿子不成器,没想到如今如今个个受太子器重,虽然所作所为在公孙阳眼里,并非治国大道,但太子既然重用,儿子们日后前途无碍,公孙阳也就没什么可抱怨的了。
不抱怨是不抱怨,毕竟公孙阳这一辈子,就是侵润在这传统之法当中,对于朝中新政,公孙阳并不怎么认同。
不过,他是个聪明人,太子有意富强,锐意革新,自己一个退位的疏枝宗室,日后家族兴盛,又要靠太子提携和其中,又何必为此多什么嘴。
对于这兴学令,公孙阳也是怀疑:燕本有官学,历代宗室和卿大夫子弟皆可入学,这兴学一事,不是多此一举么?
故而韩荣来请,公孙阳只以年老相推。只是到了最后,韩荣搬来了公孙河为说客,公孙阳拗不过二子,这才勉强答应。
有太子支持,又有这等宗室老人坐镇其中,这学塾当然名声大响,学塾当中,除了这些官吏子弟,很快就多了些生活富裕的庶民子弟进来,不到两个月的功夫,就有了三百多人。比起原来官学所纳多了三倍都不止
看到有这么多孩童上学,太子姬丹大为高兴。
这个学塾,既是自己大力支持所办,它就要做成一个样板,一个在燕国推而广之的初级教育模式的样板。
既是样板,那么就要形成一套标准,尤其是标准的教材。
首先是文字。
如今六国纷争,各国文字虽然同属大篆,大体不差,但各国写法都略有不同,某些字甚至差异甚大,如今自己推广教育识字,就要确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也就是将来统一天下之后书同文的基础。
该以什么为标准呢,当然不能再以各国所用的大篆体为标准,毕竟大篆书写繁杂,实在不利于孩童们掌握。
对大篆进行简化和标准化是必须要做的工作。
姬丹拿不定主意的是一步到位,将自己所知道的楷体拿出来,直接将汉字推进到楷体阶段呢,还是在自己指导下,只是对大篆进行简化和一定的改进呢?
就此事,姬丹征求阳庆和尉僚等人的意见。
尉僚当初是看过太子在代北写的那十几个楷体字的,听太子询问,尉僚当即毫不犹豫的建议,采用天帝所授之字。
理由很明显:天帝授天下于太子,书同文,怎么可以弃天帝所授而不用呢?
阳庆等人没见过太子所写的楷体字,不过,尉僚既然说乃是天帝所授,那一定是好的,何必还要费事去自创改进大篆呢!
姬丹知道,如果是从大篆简化和改进出新字体,因为和原来字形相似度很大,推广起来,会比较容易让人接受,阻力不至于那么大。但尉僚这么一说,还真没法拒绝,天帝所授的理由居然把自己给框住了不能改动,这可是姬丹没想到的。
不过,姬丹倒也无所谓。怎么都是改动,无非阻力大一点,小一点罢了!
姬丹知道自己的字写的不算上乘,比之尉僚和公孙阳差了不少,姬丹当然要藏拙,绝不肯那自己的字样去规范天下人。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