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权握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元宁实录amp;#822;顺宗卷
崇明十四年十月初七,帝以王淼、曹芾都检侍制,备咨时政。
八月的恩科到底还是照旧进行,以齐朗为主考官,其他相关人员也都按照惯例选了。所谓的革新,阳玄颢虽然不高兴,却也没有再提,只是在及第士子授职后,简拨了两个人。
都检侍制是近身侍奉皇帝承旨拟诏的职位,素来都是由议政大臣议定人选,再报皇帝钦裁,偶尔,皇帝中意了某些人,直接任用,也是有先例的。
拟好的旨意发到议政厅审覆,负责审覆封驳的官员拿着旨意请示齐朗,齐朗看了一下,问那人“有何不妥?”
那人一听便明白了。
王淼是王氏子弟,一直都是学官,承旨拟诏的职位如何担不起?
曹芾虽然是都察司言官,但也是正经恩科入仕的,议政厅也待过,如何不能备咨时政?
自然没有不妥,那么,这个任命只能通过了。
朝臣们颇是议论了一番,但是,齐朗与谢清等人都明白这个任命的由来——王淼与曹芾都对恩科改革进言上书,王淼是反对,曹芾则是。
皇帝的意思很明确——无论是什么态度,只要一心为公,都是值得肯定的。
齐朗当然不会置疑这份任命,尤其是在他保持沉默的情况下,反对会让皇帝得到质问自己的机会。
一些人立刻明白,皇帝是在表示不满了——对议政大臣的不满。
三位议政大臣同时沉默对待皇帝的提议,而响应皇帝的人则得到了奖赏,这不能算是很正常的现象。
很多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朝廷到底需要几个声音?
摄政后妃长时间影响朝廷政事的情况并不罕见,权力交接需要谨慎的态度,尤其是少年君主执政,后妃、权臣,无一不是不安定因素,与元宁在很多事务上的积极态度不同,元宁的中枢总是以稳定压倒一切的惯性运作着。
想要平衡、稳定,变化必须是缓慢的,或者就必须是迅雷不及掩耳的。
皇帝的态度决定着一切,但是,元宁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因此反目的皇帝与摄政后妃,相反,以先例观之,这样的关系基本上还是很融洽的。
阳玄颢与紫苏的关系也基本如此。毕竟,他们还是嫡亲的母子,这般的血缘理应是再亲厚不过的了。
很多年前,谢清就曾说很多事情并不是用孝道就可以说通的。
如果撕开皇室成员之间那层温情脉脉的轻纱,赤裸裸的权力才是一切的真正根源。
皇帝流露出的一丝情绪足以让很多人发觉晋身的机会,从而平步青云。
王淼与曹芾便是典型的例证。不过,两位新贵之间显然并不和睦。
同样的书生意气,争论起来自然是针锋相对。
皇帝欣赏他们的锐气,但是,三位议政大臣都不欣赏。离开皇帝的视线,王素甚至难得地端出长辈的架子,教训家族后进,却被王淼一句“叔父有所教,归第后,淼定聆训,不敢怠,然,官身不领。”硬是顶了回来。
曹芾则要谦恭一些,在齐朗与谢清面前,他谨慎地说“陛下命下官姑且言之,下官以为陛下亦姑且听之。”
阳玄颢总是年轻的,想到少年意气亦属平常,齐朗与谢清便没有放在心上。
姑且任之吧!
即使如此,要发现王淼与曹芾之间的不同,对齐朗他们来说,还是十分容易的。
王淼的书生气更重些,说直白些,便是将书上的圣贤言论奉若圭臬,在他看来,既有的制度是完美的,世族与寒族各守分寸,公平施政,天下便可昌平。
曹芾的心机要更重些。
“曹芾居心叵测。”紫苏对齐朗说“我总觉得他在挑动皇帝的情绪。把他外放吧!”
齐朗也有相同的感觉,但是,他只能无奈地苦笑“我试过了。济州布政司正印的位置都被陛下驳回了。”
紫苏皱眉“是皇帝驳回,还是曹芾拒绝?”
紫苏必须问清楚。济州布政司是文官中最肥的差使,如果连这个都不行,曹芾的志向就不小了。
齐朗摊手“陛下问曹芾‘有个极好的缺,但在济州,卿可愿往?’曹芾说‘臣才疏,不堪大任,愿在陛下身边多磨练几年。’你觉得是哪种答案?”两者皆有,但是,一时还判断不出曹芾的意向。
曹芾一直任参赞事务的官职,实职正印从未担过,皇帝驳回,倒也有情理之中,毕竟济州布政司掌着朝廷的大部分税赋,不能等闲视之。
紫苏不喜欢曹芾,最初是因为他与尹朔走得近,现在自然是更加不喜,但是,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即便一个朝臣挑唆两句,母子关系若当真破裂,那也不是那个朝臣的原因。不过,一般来说,那个大臣都会当作替罪羊。
因此,紫苏听齐朗如此说,便没有再言。
齐朗本也以为此事就此揭过,紫苏会等等再说,怎么也至于到草木皆兵的状况——不过是近臣而已。
到岁尾年初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祭天祭祖的几件大礼事。这一次,阳玄颢格外上次,命几个近臣不断传话,几番折返,务求将皇帝的意思交代清楚,与礼部、宗人府等各处沟通得当。
阳玄颢到紫苏那儿请安,没坐一会儿,求见请示的事便催了好几回,紫苏也不多说,几句“身体如何?”、“不要劳累。”、“多加保重。”之类的例话便让皇帝离开了。
几次下来,紫苏便不经意地说了一句“不如让那几位到礼部、户部当值吧!省得那么多大臣不明白皇帝的心思!”
这话别有深意,阳玄颢一时摸不清母亲到底是什么意思,没敢应,也不再派人去指点安排了。
过了正旦,几个大庆典结束后,紫苏又提这件事“这次的庆典办得不错,皇帝身边的几位看来都能担重任了,近臣毕竟不是正经官职,那几位都是恩科大考入仕的士子,还是放到能做事的位置上吧!”
阳玄颢把这番话的意思转达给王淼与曹芾。王淼觉得无所谓。天子近臣虽然好... -->>
元宁实录amp;#822;顺宗卷
崇明十四年十月初七,帝以王淼、曹芾都检侍制,备咨时政。
八月的恩科到底还是照旧进行,以齐朗为主考官,其他相关人员也都按照惯例选了。所谓的革新,阳玄颢虽然不高兴,却也没有再提,只是在及第士子授职后,简拨了两个人。
都检侍制是近身侍奉皇帝承旨拟诏的职位,素来都是由议政大臣议定人选,再报皇帝钦裁,偶尔,皇帝中意了某些人,直接任用,也是有先例的。
拟好的旨意发到议政厅审覆,负责审覆封驳的官员拿着旨意请示齐朗,齐朗看了一下,问那人“有何不妥?”
那人一听便明白了。
王淼是王氏子弟,一直都是学官,承旨拟诏的职位如何担不起?
曹芾虽然是都察司言官,但也是正经恩科入仕的,议政厅也待过,如何不能备咨时政?
自然没有不妥,那么,这个任命只能通过了。
朝臣们颇是议论了一番,但是,齐朗与谢清等人都明白这个任命的由来——王淼与曹芾都对恩科改革进言上书,王淼是反对,曹芾则是。
皇帝的意思很明确——无论是什么态度,只要一心为公,都是值得肯定的。
齐朗当然不会置疑这份任命,尤其是在他保持沉默的情况下,反对会让皇帝得到质问自己的机会。
一些人立刻明白,皇帝是在表示不满了——对议政大臣的不满。
三位议政大臣同时沉默对待皇帝的提议,而响应皇帝的人则得到了奖赏,这不能算是很正常的现象。
很多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朝廷到底需要几个声音?
摄政后妃长时间影响朝廷政事的情况并不罕见,权力交接需要谨慎的态度,尤其是少年君主执政,后妃、权臣,无一不是不安定因素,与元宁在很多事务上的积极态度不同,元宁的中枢总是以稳定压倒一切的惯性运作着。
想要平衡、稳定,变化必须是缓慢的,或者就必须是迅雷不及掩耳的。
皇帝的态度决定着一切,但是,元宁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因此反目的皇帝与摄政后妃,相反,以先例观之,这样的关系基本上还是很融洽的。
阳玄颢与紫苏的关系也基本如此。毕竟,他们还是嫡亲的母子,这般的血缘理应是再亲厚不过的了。
很多年前,谢清就曾说很多事情并不是用孝道就可以说通的。
如果撕开皇室成员之间那层温情脉脉的轻纱,赤裸裸的权力才是一切的真正根源。
皇帝流露出的一丝情绪足以让很多人发觉晋身的机会,从而平步青云。
王淼与曹芾便是典型的例证。不过,两位新贵之间显然并不和睦。
同样的书生意气,争论起来自然是针锋相对。
皇帝欣赏他们的锐气,但是,三位议政大臣都不欣赏。离开皇帝的视线,王素甚至难得地端出长辈的架子,教训家族后进,却被王淼一句“叔父有所教,归第后,淼定聆训,不敢怠,然,官身不领。”硬是顶了回来。
曹芾则要谦恭一些,在齐朗与谢清面前,他谨慎地说“陛下命下官姑且言之,下官以为陛下亦姑且听之。”
阳玄颢总是年轻的,想到少年意气亦属平常,齐朗与谢清便没有放在心上。
姑且任之吧!
即使如此,要发现王淼与曹芾之间的不同,对齐朗他们来说,还是十分容易的。
王淼的书生气更重些,说直白些,便是将书上的圣贤言论奉若圭臬,在他看来,既有的制度是完美的,世族与寒族各守分寸,公平施政,天下便可昌平。
曹芾的心机要更重些。
“曹芾居心叵测。”紫苏对齐朗说“我总觉得他在挑动皇帝的情绪。把他外放吧!”
齐朗也有相同的感觉,但是,他只能无奈地苦笑“我试过了。济州布政司正印的位置都被陛下驳回了。”
紫苏皱眉“是皇帝驳回,还是曹芾拒绝?”
紫苏必须问清楚。济州布政司是文官中最肥的差使,如果连这个都不行,曹芾的志向就不小了。
齐朗摊手“陛下问曹芾‘有个极好的缺,但在济州,卿可愿往?’曹芾说‘臣才疏,不堪大任,愿在陛下身边多磨练几年。’你觉得是哪种答案?”两者皆有,但是,一时还判断不出曹芾的意向。
曹芾一直任参赞事务的官职,实职正印从未担过,皇帝驳回,倒也有情理之中,毕竟济州布政司掌着朝廷的大部分税赋,不能等闲视之。
紫苏不喜欢曹芾,最初是因为他与尹朔走得近,现在自然是更加不喜,但是,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即便一个朝臣挑唆两句,母子关系若当真破裂,那也不是那个朝臣的原因。不过,一般来说,那个大臣都会当作替罪羊。
因此,紫苏听齐朗如此说,便没有再言。
齐朗本也以为此事就此揭过,紫苏会等等再说,怎么也至于到草木皆兵的状况——不过是近臣而已。
到岁尾年初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祭天祭祖的几件大礼事。这一次,阳玄颢格外上次,命几个近臣不断传话,几番折返,务求将皇帝的意思交代清楚,与礼部、宗人府等各处沟通得当。
阳玄颢到紫苏那儿请安,没坐一会儿,求见请示的事便催了好几回,紫苏也不多说,几句“身体如何?”、“不要劳累。”、“多加保重。”之类的例话便让皇帝离开了。
几次下来,紫苏便不经意地说了一句“不如让那几位到礼部、户部当值吧!省得那么多大臣不明白皇帝的心思!”
这话别有深意,阳玄颢一时摸不清母亲到底是什么意思,没敢应,也不再派人去指点安排了。
过了正旦,几个大庆典结束后,紫苏又提这件事“这次的庆典办得不错,皇帝身边的几位看来都能担重任了,近臣毕竟不是正经官职,那几位都是恩科大考入仕的士子,还是放到能做事的位置上吧!”
阳玄颢把这番话的意思转达给王淼与曹芾。王淼觉得无所谓。天子近臣虽然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