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南洋的可喜变化 (2/2)
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第一日不落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哥王朝、室利佛逝、蒲甘王国都被卷入全球化的大潮。
各国的经济结构慢慢的向殖民地经济的单一化、原料化、规模化转变,原本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基本解体了。取而代之的是规模宏大的种植园和矿山、伐木场。大片的森林和沼泽被砍伐填平,转化为种植香料、甘蔗、柚木、金鸡纳树、糯稻、油棕、茶叶、可可、咖啡、橡胶、剑麻、蕉麻、椰子、水果和药材等帝国需求量极大的暴利经济作物。
大量的山峰和丘陵被开发为矿业用地,一车车的矿石被大量的土著和奴隶劳工从矿坑中用钢镐等犀利工具剥离矿床,运输到堆放矿石的码头和简易选矿工厂,然后集中到几个有冶炼能力的矿业大城市加工成一船船满载南洋特产船舶的压仓金属锭或精选高纯矿砂(非金属矿,如石墨、石英和石棉、宝石和半宝石等等)。
例如地域广阔但人口分布严重不均的吴哥王朝高棉帝国,境内的人口几乎全部都集中在南部的沿海平原、三角洲、和湄公河下游冲积平原上,柬埔寨版图内的几个湖岸平原集中了40%的人口,但是这些平原仅仅只占据%的帝国面积。洞里萨湖之北的都城吴哥城竟然有50多万的常住人口,而占据国土面积90%的广大如今的泰国和老挝等地的平原和山地境内竟然只有全国人口的5%。
广布森林的诸多适合人口宜居的高原、台地、河谷平原、丘陵地带几乎都是没有人要的史前时代。帝国的商人看着几千万吨的高级木料躺在森林里腐烂,心痛的在滴血。为了开发广阔的森林,顺路将文明和帝国的势力延伸到这些绿色的文明空白地区,在中国特色的拆迁办(中国商人的国外投资开发建设公司)的主导下,高棉早就不堪重负的平原富余劳动力,就被引导到广大森林河谷去从事来钱快的伐木工和筑路工了。
外来的强大购买力带着高棉渴求的货币、药物、更高级文明世界的一切消费品冲进这个古老的农业文明,来到这里的不仅仅是物美价廉的各种强大工业产能制造的消费品和武器,还有巨大的购买力和投资强劲的拉动了高棉的初级产品出口动力。一千吨上等的白米,交换十万根铁质箭头;一万方森林里随处可见的大树熏蒸之后,就可以交换五千匹上等麻布或一千匹白棉布;就连价值最高的染料,中国商人也可以用本地出产的珍珠和象牙等重的交换。(染料在古代比黄金还贵,相比之下产量较多又密度大的珍珠和象牙就在当地很便宜)
一个吴哥王朝封建主就是一个买办,几乎高呼着我要我要的冲进吴哥的拍卖会场扫货,扫的当然不是包包化妆品之类的,而是一把把弓箭和钢制道具,能够加强自身实力的各种建筑机械和生产工具。帝国在各个大城市建立的商栈几乎一直都是缺货状态,每当有大陆出口到港的船将货物卸下,挥舞着帝国各个银行和代办处支票的买办们和采购商就冲进该船所属的商行扫货,内陆的城市除非有很大的背景和关系,才能排除万难,从港口的仓库留住部分货物运到内陆的商栈仓库。
而积压的吴哥当地土特产的仓库也几乎没有,热心的高棉商人和贵族,积极主动的将大量货物人拖马拉的送到帝国进口商的码头送上船,付出一点无偿的贫民劳役,换回的运输费可以多买很多华夏货了。
富庶的吴哥城周边有完善的灌溉系统,高产的水稻土深耕细作了几百年,在进口水泥和建筑机械的帮助下,吴哥城的扩建大大加速了,水利系统的建设走上了快车道。土路换成了石条加水泥的硬质路面,主干水渠也换成了石板和水泥拼接的防渗渠,使用了化肥和良种的水田产出两倍的水稻,自然这些养活当地人之外富裕的粮食要不就是被送进当地开设的酿酒厂,要不就是被送到码头运到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的缺粮地区换取物产了。
贸易带来的财富极大的刺激了东南亚的统治者们,各个王国每年新增的税收基本都是华夏帝国出现在他们面前之前的几倍。农业税和人头税迅速的被商业税取代,不差钱的这些暴发户开始本来就要动工的大兴土木,只不过数量和质量上上了一个台阶而已。
各个国家迅速的从封建社会早期过渡到帝国中央集权时代(有钱,又有帝国军事力量和军火的支持,扫平国内反动势力易如反掌,至于谁是反动势力,定义权就掌握在当地代表华夏帝国商人利益的外交官手中,谁敢设卡乱收费、鼓动民众反对帝国资本输出和倾销,摧毁当地手工业的,谁就是反动势力)。各国君主成为华夏帝国忠实的脑残粉,凡是不想接受华夏帝国控制的,都有大把继承人和有继承权的封建主等着带上王冠。
这些动作和当年英国殖民印度如出一辙。但是不同点就是,穿越众看不上这些国家的国库和主权,最重要的铸币权一直都牢牢的掌握在辰基银行手中。这些国家就是穿越众众多提款机和印钞机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这种殖民地化的趋势随着其经济对帝国的依赖性随着贸易规模的增大而增大变得越来越明显,帝国对南洋的控制也越来越强。这种可喜的变化让不知不觉中成为铁杆宗主国皇帝的李浩察觉到了,在穿越众同意之后,五国君主亲自到帝国都城举行第一次大中华会议的建国十周年大典之前的开胃菜就被端了上来,与会的还有日本白河法皇、高丽国王王俣、辽主耶律延禧和高昌王毗伽布的斤等人。(未完待续)
哥王朝、室利佛逝、蒲甘王国都被卷入全球化的大潮。
各国的经济结构慢慢的向殖民地经济的单一化、原料化、规模化转变,原本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基本解体了。取而代之的是规模宏大的种植园和矿山、伐木场。大片的森林和沼泽被砍伐填平,转化为种植香料、甘蔗、柚木、金鸡纳树、糯稻、油棕、茶叶、可可、咖啡、橡胶、剑麻、蕉麻、椰子、水果和药材等帝国需求量极大的暴利经济作物。
大量的山峰和丘陵被开发为矿业用地,一车车的矿石被大量的土著和奴隶劳工从矿坑中用钢镐等犀利工具剥离矿床,运输到堆放矿石的码头和简易选矿工厂,然后集中到几个有冶炼能力的矿业大城市加工成一船船满载南洋特产船舶的压仓金属锭或精选高纯矿砂(非金属矿,如石墨、石英和石棉、宝石和半宝石等等)。
例如地域广阔但人口分布严重不均的吴哥王朝高棉帝国,境内的人口几乎全部都集中在南部的沿海平原、三角洲、和湄公河下游冲积平原上,柬埔寨版图内的几个湖岸平原集中了40%的人口,但是这些平原仅仅只占据%的帝国面积。洞里萨湖之北的都城吴哥城竟然有50多万的常住人口,而占据国土面积90%的广大如今的泰国和老挝等地的平原和山地境内竟然只有全国人口的5%。
广布森林的诸多适合人口宜居的高原、台地、河谷平原、丘陵地带几乎都是没有人要的史前时代。帝国的商人看着几千万吨的高级木料躺在森林里腐烂,心痛的在滴血。为了开发广阔的森林,顺路将文明和帝国的势力延伸到这些绿色的文明空白地区,在中国特色的拆迁办(中国商人的国外投资开发建设公司)的主导下,高棉早就不堪重负的平原富余劳动力,就被引导到广大森林河谷去从事来钱快的伐木工和筑路工了。
外来的强大购买力带着高棉渴求的货币、药物、更高级文明世界的一切消费品冲进这个古老的农业文明,来到这里的不仅仅是物美价廉的各种强大工业产能制造的消费品和武器,还有巨大的购买力和投资强劲的拉动了高棉的初级产品出口动力。一千吨上等的白米,交换十万根铁质箭头;一万方森林里随处可见的大树熏蒸之后,就可以交换五千匹上等麻布或一千匹白棉布;就连价值最高的染料,中国商人也可以用本地出产的珍珠和象牙等重的交换。(染料在古代比黄金还贵,相比之下产量较多又密度大的珍珠和象牙就在当地很便宜)
一个吴哥王朝封建主就是一个买办,几乎高呼着我要我要的冲进吴哥的拍卖会场扫货,扫的当然不是包包化妆品之类的,而是一把把弓箭和钢制道具,能够加强自身实力的各种建筑机械和生产工具。帝国在各个大城市建立的商栈几乎一直都是缺货状态,每当有大陆出口到港的船将货物卸下,挥舞着帝国各个银行和代办处支票的买办们和采购商就冲进该船所属的商行扫货,内陆的城市除非有很大的背景和关系,才能排除万难,从港口的仓库留住部分货物运到内陆的商栈仓库。
而积压的吴哥当地土特产的仓库也几乎没有,热心的高棉商人和贵族,积极主动的将大量货物人拖马拉的送到帝国进口商的码头送上船,付出一点无偿的贫民劳役,换回的运输费可以多买很多华夏货了。
富庶的吴哥城周边有完善的灌溉系统,高产的水稻土深耕细作了几百年,在进口水泥和建筑机械的帮助下,吴哥城的扩建大大加速了,水利系统的建设走上了快车道。土路换成了石条加水泥的硬质路面,主干水渠也换成了石板和水泥拼接的防渗渠,使用了化肥和良种的水田产出两倍的水稻,自然这些养活当地人之外富裕的粮食要不就是被送进当地开设的酿酒厂,要不就是被送到码头运到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的缺粮地区换取物产了。
贸易带来的财富极大的刺激了东南亚的统治者们,各个王国每年新增的税收基本都是华夏帝国出现在他们面前之前的几倍。农业税和人头税迅速的被商业税取代,不差钱的这些暴发户开始本来就要动工的大兴土木,只不过数量和质量上上了一个台阶而已。
各个国家迅速的从封建社会早期过渡到帝国中央集权时代(有钱,又有帝国军事力量和军火的支持,扫平国内反动势力易如反掌,至于谁是反动势力,定义权就掌握在当地代表华夏帝国商人利益的外交官手中,谁敢设卡乱收费、鼓动民众反对帝国资本输出和倾销,摧毁当地手工业的,谁就是反动势力)。各国君主成为华夏帝国忠实的脑残粉,凡是不想接受华夏帝国控制的,都有大把继承人和有继承权的封建主等着带上王冠。
这些动作和当年英国殖民印度如出一辙。但是不同点就是,穿越众看不上这些国家的国库和主权,最重要的铸币权一直都牢牢的掌握在辰基银行手中。这些国家就是穿越众众多提款机和印钞机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这种殖民地化的趋势随着其经济对帝国的依赖性随着贸易规模的增大而增大变得越来越明显,帝国对南洋的控制也越来越强。这种可喜的变化让不知不觉中成为铁杆宗主国皇帝的李浩察觉到了,在穿越众同意之后,五国君主亲自到帝国都城举行第一次大中华会议的建国十周年大典之前的开胃菜就被端了上来,与会的还有日本白河法皇、高丽国王王俣、辽主耶律延禧和高昌王毗伽布的斤等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