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杜正坤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sp;   巫溪是中国巫文化的发祥地(而巫溪的盐文化又是巫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先秦时期巴文化和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依据是就是因宝源山盐泉而诞生过巫咸古国以及灵山“十巫”(巫咸、巫即、巫胎、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降临。巫溪大宁厂是中国西南最早的集镇,也是中国最早的盐业生产基地。

    巫溪的盐业,历代封建王朝都视其为经济命脉,十分看重。 据杜氏族谱记载,杜氏从“发”字辈上推十八代祖杜弼,乃明朝兵部左侍郎。明清官制,侍郎虽属于尚书副手,但级别却与尚书相同,属正二品。明朝天顺五年,即公元1461年,弼公奉旨入川督修、管理大宁盐厂“年迈未及回京,遂卒于宁而落业焉”

    从明朝廷任命二品大员管理大宁盐厂,可以看出当时宁厂古镇的大宁盐厂在明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地位之高。应该说,当时的大宁盐厂是明王朝中央直辖的。

    大宁盐厂在当时的交通是四通八达的。陆路有通往陕西西安乃至全国的古骡马大道。这些古大道遗址,在巫溪的万古、长桂、中梁、天元、正溪、红池坝,城口县的燕麦,陕西省的镇坪县,湖北省的竹山、竹溪、房县等地的高原丛林中至今隐约可见(盐大道宽度相当于现在的乡村公路),水路有木船上行东溪河和西溪河,下行巫山城入长江。

    年纪稍老些的巫溪人都知道宁厂有个“接官亭”(许多人误喊成“窄关天儿”)座落于大宁河与后溪河交汇处的南岸。“接官亭”的建筑气势宏伟、装饰讲究,说明当时经常有等级很高的朝廷命官来此办理盐务或视察民情。

    巫溪古镇宁厂旧时的街道有陕西街、江西街等等。从街道的命名,可以看出小小的宁厂古镇云集着全国各地的客商。在全国解放后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宁厂镇居民中的籍贯涉及21个省市。

    巫溪至湖北、陕西盐道上的人群中至今还流传着“贫穷路上无人问,富豪深山有远亲。但愿菩萨多保佑,有包柴盐稳稳心,吃顿饱饭沾点荤。”(柴盐,就是巫溪大宁盐厂用木柴熬制的盐,民间认为柴盐质量高于用煤炭熬制的盐)“古盐道上背盐夫,一身破烂风雨走。背盐之人无盐吃,三日两头无粟煮,翻山越岭苦中苦。”“一粒柴盐贵如砂(砂即黄金),穷人家里无盐巴。一年四季寡白水,莫想咸菜把饭下,贵客来了才见它”的五句子歌。

    旧社会,即使是大宁厂熬盐的人,也同样是在水深火热中煎熬,熬盐的人称为“盐丁”或“盐棒槌”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是最被看不起的苦力,他们处于社会最底层,但他们却创造了大宁盐厂多姿多彩的盐文化。已故离休干部褚云生老先生生前与笔者聊天儿时,曾经讲过民国时期大宁盐厂有一位“雀才”(诙谐、有天才的人)在艰苦的熬盐劳作中,锤炼了他的意志,苦中作乐,创作了大量的口头文学,其中有一首与盐夫有关的打油诗,在民间久久流传:“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熬盐烈火旁。走到门外烈日下,偷闲一刻是乘凉。”该“雀才”还写过一首形容盐厂监工贪吃的打油诗“好吃不过王二麻,身未拢桌手先抓。常将一筷夹三块,伸出双臂排两家。啃尽骨头流白沫,舔干盘子现青花。闲来无事打饱嗝,凭依栏杆剔板牙。”

    盐民不仅在生活上艰苦,而且在政治上倍受歧视和奴役。旧社会大宁厂的盐夫,大多数是长年(即长工)世世代代熬盐,与柴禾、煤炭打交道,以致蓬头垢面,而其所得仅仅维持活命。“情妹生得白,偷个灶炭客(给盐灶调煤管火的工人),点起灯亮看,揉得黢麻黑”“盐丁苦啊盐丁苦,终日调炭煎盐卤。胼手胝足度朝昏,食不充饥衣难补”(引自已故离休干部褚云生聊天记录)是当时大宁厂盐夫生活的真实写照。

    千百年来,大宁盐泉润育了巫溪人,润育了巫溪的盐文化。人们热爱生于斯、长于斯、劳于斯的千古盐泉,盐俗流风,隆盛历史,万灶盐烟,人们用心、用情讴歌这滚滚盐泉。

    巫溪人在这块土地上战天斗地,劳作、生息、繁衍,创造出的巫溪盐文化,使这里的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建筑物,都迸发出文明的智慧与火花,折射出文化底蕴的浑厚绵长与芬芳馥郁。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