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223wx.cc,枭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九十九章:豆芽菜
在去盖州赴宴之前,贺腾骁需要将讲武堂的班子先搭建起来。如果局势的发展真如贺方雄说料,辽国留给贺家的时间也绝算不上充裕,贺腾骁最多也只有一年的准备的时间,或者更少。
卢炳文等四个书生正在营将府大堂的偏殿替贺腾骁打理琐碎的事务。老实说,刚开始卢炳文这四个书生留在平山堡替贺腾骁做事是不情愿的。本朝崇文抑武,对于文人,尤其是卢炳文这样有功名在身的文人来说,做一个武夫的幕僚是一种耻辱,只有走投无路,为生计所迫的文人才不得已会担任武夫的幕僚,赚点银钱养家糊口。
文人看不起武人,武人也不一定瞧的起文人,很多在武人幕府中的文人供事,过的并不称心如意,很多文人都会选择条件好转之后,毫不犹豫地离开武人的幕府,另谋他就。
贺腾骁对这四个文人不薄,四个文人做他的幕僚,每个月都有五两银钱,两石禄米的收入。大半年下来,他们攒下了一笔小财富,这笔小财富足以支撑他们四个书生另谋高就。但,这四个书生并没有走的意思。
时逢离乱之秋,难找到一份合适的事情做是一说,他们的籍贯也是在辽东,辽东的文人在大赵并不受待见。大赵两京十四省中,辽东的功名是最不值钱的。帝国东南的南直隶、浙江、福建一带文风鼎盛,这些地方的读书人考取功名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这些地方乡试出来的举人,考取进士的概率远远比其他地方的举人高的多。说到底还是这些地方出来的举子含金量高。
大赵流传着一句俗语:东南半进士,辽东半将军。这句话的大体意思是帝国的进士有一半出自东南三省,帝国的将军有一半出自辽东,这句俗语并不夸张。南直隶、浙江的举子曾有一年全部包揽前三甲的壮举,帝国中期翰林院一度成为南直和浙江出身的文官的翰林院,榜尾的进士只能望翰林院兴叹。后来,为了防止南直隶、浙江一系的官员在朝中做大,帝国对南直隶和浙江出身的官员入翰林院的名额做了限制,保证其它省份的进士能进翰林院。饶是如此,翰林院南直隶、浙江籍贯的进士还是占了大半。
如果说南直隶、浙江、福建一带的秀才考取举人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话,辽东的秀才考取举人可算是坦途,只要你不是太笨太懒,坚持几年考一个举人不是问题。至于考进士,辽东的举人乘早还是放弃这个念头,近十年来,辽东举人仅有三人中过进士,而且还是榜尾。
卢炳文这种考了三年才考中秀才功名的人,属于偏笨的一类人,他也没有参加殿试考取进士的远大理想。对于他来说,多考几次乡试,混个举人功名已经是祖坟上冒青烟了。哪里还敢奢望太多?
正因为辽东的功名含金量低,卢炳文这些书生放弃做贺腾骁的幕僚,入关谋生,也很难找到现在待遇这么好的工作。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贺腾骁自身的魅力,这四个书生愿意继续留下来做贺腾骁的幕僚。
贺腾骁颠覆卢炳文他们对武人的看法。武人粗鄙无礼的形象已经定格在大赵文人心中,卢炳文也不意外。贺腾骁刚刚招他们入平山堡的时候,他们也是认为贺腾骁和寻常的武夫没什么两样。
后来,他们才慢慢发现贺腾骁和寻常的武夫不同,言行举止不时还透露出几分儒雅的气息。处理起民政事务,贺腾骁亦是得心应手,他们相信,就算贺腾骁没有他们协理事务,贺腾骁一个人也能够将平山堡的大小事务处理妥当,招募他们,贺腾骁只是为了省下更多的时间练兵。最令他们佩服的是贺腾骁的阅读速度,用一目十行来形容贺腾骁的阅读速度也不为过,这让他们这些常年泡在书堆里的书生都自叹不如。
“将军。”
见贺腾骁步入他们办公的偏殿,埋手案牍的四个书生们急忙起身朝贺腾骁抱拳行礼。
贺腾骁摆摆手示意他们不必多礼。
“上次我交代你们的事情做的怎么样了?”贺腾骁开门见山,径直问道,只是他一贯的行事风格,凡事讲求效率。再者跟这些书生没有必要拐弯抹角。
“将军大才,用将军的这本册子,识起字来将容易许多。”卢炳文作为四个书生之首,抢先代表这四个书生发言。
“将军,小的有一请,可否将此册子刊印天下?这可是造福天下读书人的好事啊!”一个叫做顾应蛟的书生朝贺腾骁一拱手,语声激动。如... -->>
第九十九章:豆芽菜
在去盖州赴宴之前,贺腾骁需要将讲武堂的班子先搭建起来。如果局势的发展真如贺方雄说料,辽国留给贺家的时间也绝算不上充裕,贺腾骁最多也只有一年的准备的时间,或者更少。
卢炳文等四个书生正在营将府大堂的偏殿替贺腾骁打理琐碎的事务。老实说,刚开始卢炳文这四个书生留在平山堡替贺腾骁做事是不情愿的。本朝崇文抑武,对于文人,尤其是卢炳文这样有功名在身的文人来说,做一个武夫的幕僚是一种耻辱,只有走投无路,为生计所迫的文人才不得已会担任武夫的幕僚,赚点银钱养家糊口。
文人看不起武人,武人也不一定瞧的起文人,很多在武人幕府中的文人供事,过的并不称心如意,很多文人都会选择条件好转之后,毫不犹豫地离开武人的幕府,另谋他就。
贺腾骁对这四个文人不薄,四个文人做他的幕僚,每个月都有五两银钱,两石禄米的收入。大半年下来,他们攒下了一笔小财富,这笔小财富足以支撑他们四个书生另谋高就。但,这四个书生并没有走的意思。
时逢离乱之秋,难找到一份合适的事情做是一说,他们的籍贯也是在辽东,辽东的文人在大赵并不受待见。大赵两京十四省中,辽东的功名是最不值钱的。帝国东南的南直隶、浙江、福建一带文风鼎盛,这些地方的读书人考取功名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这些地方乡试出来的举人,考取进士的概率远远比其他地方的举人高的多。说到底还是这些地方出来的举子含金量高。
大赵流传着一句俗语:东南半进士,辽东半将军。这句话的大体意思是帝国的进士有一半出自东南三省,帝国的将军有一半出自辽东,这句俗语并不夸张。南直隶、浙江的举子曾有一年全部包揽前三甲的壮举,帝国中期翰林院一度成为南直和浙江出身的文官的翰林院,榜尾的进士只能望翰林院兴叹。后来,为了防止南直隶、浙江一系的官员在朝中做大,帝国对南直隶和浙江出身的官员入翰林院的名额做了限制,保证其它省份的进士能进翰林院。饶是如此,翰林院南直隶、浙江籍贯的进士还是占了大半。
如果说南直隶、浙江、福建一带的秀才考取举人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话,辽东的秀才考取举人可算是坦途,只要你不是太笨太懒,坚持几年考一个举人不是问题。至于考进士,辽东的举人乘早还是放弃这个念头,近十年来,辽东举人仅有三人中过进士,而且还是榜尾。
卢炳文这种考了三年才考中秀才功名的人,属于偏笨的一类人,他也没有参加殿试考取进士的远大理想。对于他来说,多考几次乡试,混个举人功名已经是祖坟上冒青烟了。哪里还敢奢望太多?
正因为辽东的功名含金量低,卢炳文这些书生放弃做贺腾骁的幕僚,入关谋生,也很难找到现在待遇这么好的工作。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贺腾骁自身的魅力,这四个书生愿意继续留下来做贺腾骁的幕僚。
贺腾骁颠覆卢炳文他们对武人的看法。武人粗鄙无礼的形象已经定格在大赵文人心中,卢炳文也不意外。贺腾骁刚刚招他们入平山堡的时候,他们也是认为贺腾骁和寻常的武夫没什么两样。
后来,他们才慢慢发现贺腾骁和寻常的武夫不同,言行举止不时还透露出几分儒雅的气息。处理起民政事务,贺腾骁亦是得心应手,他们相信,就算贺腾骁没有他们协理事务,贺腾骁一个人也能够将平山堡的大小事务处理妥当,招募他们,贺腾骁只是为了省下更多的时间练兵。最令他们佩服的是贺腾骁的阅读速度,用一目十行来形容贺腾骁的阅读速度也不为过,这让他们这些常年泡在书堆里的书生都自叹不如。
“将军。”
见贺腾骁步入他们办公的偏殿,埋手案牍的四个书生们急忙起身朝贺腾骁抱拳行礼。
贺腾骁摆摆手示意他们不必多礼。
“上次我交代你们的事情做的怎么样了?”贺腾骁开门见山,径直问道,只是他一贯的行事风格,凡事讲求效率。再者跟这些书生没有必要拐弯抹角。
“将军大才,用将军的这本册子,识起字来将容易许多。”卢炳文作为四个书生之首,抢先代表这四个书生发言。
“将军,小的有一请,可否将此册子刊印天下?这可是造福天下读书人的好事啊!”一个叫做顾应蛟的书生朝贺腾骁一拱手,语声激动。如...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