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霸王神枪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一七九章圣门秘史
张忠和张雄都是聪明人,唯有聪明人才能擅于利用机会。
对于金玄白在沉香楼里所展现的那种神勇,他们可以不放在心上,可是看到朱天寿一口一声的“贤弟”叫着,他们不能不对这位侯爷另眼相看。
说起来,金玄白应该算是他们的恩人才对,纵然他们曾经被金玄白命人把他们像绑粽子一样的捆起来,折腾了几个时辰,使得他们痛苦不堪。
可是就因为这种痛苦的折磨,让他们有机会见到了皇帝,比较起来,这点折磨,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而金玄白对他们的大恩,让他们死心塌地的臣服于这位年轻侯爷之下,衷心的感谢他,没在沉香楼里,把他们两人杀了。
这些太监都练成了察言观色的功夫,每人都具备了几张不同的面孔,越是聪明的太监,能供变换的脸孔越多,可说个个都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高手。
他们站起之后,见到金玄白脸上原有的嫌恶之色褪去,眼中浮起怜悯的神色,不约而同地束手退了四步,连额上的灰土都不碰,就任由沾在肿起的大包上。
金玄白看到他们那副狼狈的模样,差点没笑出来,怜悯地望着他们,忖道:“这些没卵蛋的太监,固然可恨,却也有可怜之处,值得同情。”
他直到此刻,还弄不清楚,这些人为什么要把卵蛋割去,净身到宫里做太监。
其实一个人若是出身于正常的家庭,岂会想要净身做太监?多半是由于家境贫寒,无法生活,或者父母双亡,成为孤儿,不得已才投身为太监。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是所谓罪犯的家属,官方杀了这些罪犯之后,将他们的儿子闱割成为太监,女儿则送入教坊为妓。
像这一类的太监,心中充满着仇恨和阴暗,怎不对天下人怀恨在心,而不苦思报复?
例如成化年间,最受宪宗皇帝宠信的太监汪直,便是广西大藤峡的瑶族人,因为族人涉及叛乱遭擒,关了几年后,被都御史韩率领奏请朝廷,将之闱割送入宫中做小太监。
最初,汪直被派在昭德宫万贵妃身边当小内侍,后来得宠,升任御马太监,而后得到宪宗的信任,没多久时间,便成为新成立的西厂指挥使。
在汪直掌控西厂的五年之中,获罪或死于他手下的朝中官员有千人之多,而受到牵连的人更是不计其数,难以统计。
由此可见太监残缺的生理和恶毒的心理,所衍生的罪恶以及影响的范围有多大了!
口口口
其实当初明太祖鉴于历代宦官之祸,曾尽力的抑制宦官的权势,他在洪武二年七月间订定内侍官制时,便曾谕知吏部,而当时宫廷里的太监还不满百人。
明史的记载,太祖云:“内臣俱备使令,母多人。古来若辈擅权,可为鉴戒,驭之之道,当使之畏法,勿令有功,有功则骄恣矣。”
从这段记载,便可以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实是一位智者,对于太监的了解也极为透彻,只可惜他虽然想到了宦官之祸,自己却未能把抑制宦官的措施贯彻到底。
洪武末年,朝廷颁布、把牙官的组织架构确定为十二监、四司、八局的体制,编员共数百人,然而当时的宦官之职仅是在宫中洒扫侍奉,也就是说,太监仅是宫里的仆役而已。
当时的内侍不许读书识字,而内监各监及四司、八同也不能和外廷诸司往来。
当时,如果内侍在宫中泛言朝政,便会被杖责,甚至被斥还乡,终身为乡里所不齿。
太祖还曾镌刻一面铁睥置于宫门,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那时的太监极为可怜,据明史记载:“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廷。”
可是明太祖自相矛盾,曾数十次派遣宦官出宫执行任务,有的是奉传皇上谕旨,担任使臣之职,有的奉命去观阅军容,有的派去核计税课税务,有的则被派往边境买马卖牛,成为官商,如此种种活动,当时虽因制度严厉,并未引来宦官干政之弊端,可是却等于开了个头,以致后世宦官之事越来越是严重。
且说张忠和张雄二人束手立着,金玄白默然望着他们,心中泛起一阵怜惘之意,竟然觉得这些太监颇有令人同情之处。
张永道:“张雄,你的口才比较好,且把这次为何出宫,又如何和魔门中人勾结一起的经过情形,简单扼要的对侯爷说一说。”
张雄恭谨地应声,张忠心里感到一阵失望,听到张永又接下去道:“张忠,张雄如有遗漏之处,由你补充,记住,重要关键不可遗漏。”
张忠应了一声,好像抢到个宝样。
朱天寿拈了块山楂糕塞进嘴里,边吃边道:“你们坐下来,慢慢说,务必把来龙去脉,尽你们所知的说清楚,知道吗?”
张忠马上跪下,朝朱天寿磕了个头,恭声道:“敬聆公子训诲,奴婢一定把所知之事,全盘说出,让侯爷明白。”
张雄见张忠跪下,也跟着跪了下来,道:“敬请公子指示,奴婢一定竭尽所知,毫无隐瞒。”
朱天寿挥了下手,道:“起来吧。”
张忠和张雄谢了恩,从地上爬起,恭谨地坐到椅子上。
金玄白见到他们挺直了腰杆,双手放在膝上,屁股搁在椅上,还坐不到一半,暗忖道:“这些太监连坐椅子都是一样的坐法,看来宫里就是这么训练太监的。”
其实他不知道,在皇宫之中,内侍根本不能在皇帝面前坐下,永远只有站着和跪着的份,张忠和张雄之所以在朱天寿以及张永、金玄白、邵元节面前,有张椅子可以坐,完全是拜金玄白之赐。
对于他们来说,能够被皇上赐坐,简直是天大的恩宠,就算是大太监也难得有这个机会,所以两人都是正襟危坐,目不斜视。
张雄整理了一下思绪,开始说起出宫到苏州织造局和魔门弟子接触的经过,金玄白才知道,除了这两人之外,还有一个叫张锐的太监,都是张永的心腹,早在两年之前,便已被张永派在刘瑾身边。
剑神高天行潜伏在刘瑾宅中,保护刘瑾的安全,这个隐秘的消息,也是张锐查出来之后,透过张雄之手,辗转的传给了张永。
就因为这个消息,邵元节才会找来百变郎君夏君佐,施出易容之术,伪造出四个皇帝替身,混淆刘瑾的视听,使他纵有弑主之心,也无从下手。
谤据张锐从宫里传出来的消息,指示剑神高天行可能便是昔年魔门的日宗宗主,而刘瑾之所以获得魔门的支持,与当时妖人李子龙扰乱宫廷,有脱不了的关系。
三十四年前,成化十二年,妖人李子龙以符术交结太监韦舍,私入宫门,和宫人淫乱,图谋不轨,事后伏诛,遭到牵连的人极多。
谤据张锐的秘报,这位李子龙,便是当时魔门的门主,被徒众称为明王或明尊,而刘瑾极可能便是李子龙未曾进宫前,和左后刘氏所生之子。
口口口
魔门徒众都自称圣门,自元代从波斯传人之后,便融入汉族的习俗制度之中,最早有所谓的明尊、左右二使、四大护法、五旗令主等架构,故又被人称为明教。
到了后来,明尊改称为明王,有一王二后,麾下三大宗主,以及五旗令主,徒众多达数千人,分散于各地。
在元顺帝至正年问,河北、河南、山东、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福建、云南等地,不断地发生民变,大大小小,总计有三百余次之多。
当时,官方称之为民变,而历史上则称为民众起义!
在这些此起彼落的起义行动中,位于黄河南北、长江流域以至东南沿海地区的武装起义,是以明教、弥勒教、白莲教等宗教组织揉合起来发动的,
当时、北方以广平府永年县白鹿庄庄主韩山童为主,南方以袁州南泉山慈化寺主持彭莹玉为代表,他们竭力鼓动信众,倡言天下即将大乱,因为“明王出世”、“弥勒降生”为了拯救世人于水火之中,要民众起义抗元。
至正十一年五月,明王韩山童在颖州与日宗宗主刘福通聚徒众三千,歃血为盟、高举义旗,发出讨元檄文,准备起兵,不料事泄、韩山童遭擒被杀,其妻杨氏和子韩林儿走避武安山中,当时,追随他们身边的便是圣门徒众。
当时刘福通等率五旗令主及麾下徒众,苦战元军,杀出重围,并且出其不意的攻占了颖州,于是贫苦的民众以及当时被逼着修河的民夫,也纷纷杂官起义,前来会合,于是圣门声势大振。
到了九月,圣门大军攻下信阳、汝宁、光州、息州等地,队伍扩充至十万余人,由于这批人马由五旗令主中的火令令主作为主力,所以最初的徒众是头扎红帕,身穿红衣,打着红旗,所以被称为“红巾”或“红军。”
至正十二年二月,郭子兴、孙德崖等人起兵于濠州,也是仿照红巾军的装东,不过这批人供奉弥勒佛,每夜烧香拜佛,故又被人称之为“香军”当时,这批起义军队,活跃于江淮之间,黄河两岸,而郭子兴其实亦是月宗子弟,属于月宗一脉,后被升为月宗宗主。
在大元至正十一年八月时,星宗宗主,彭莹玉和徐寿辉、邹普胜、倪文俊等于黄州,蕲州起义,亦称红巾军,并且建立政权,以徐寿辉为皇帝,国号“宗。”
不过到了至正十三年春天,彭莹玉率部和元军激战,结果大败,退入江西饶州及瑞州。
十一月,彭莹玉战死,被俘之将相兵士四百余人,徐寿辉率残兵败率退入沔阳湖中,其中也有一批人藏匿于黄梅山里,准备东山再起。
大元至正十五年二月,刘福通等圣门徒众,迎立韩林儿为帝,称为小明王,确立其明王之位,国号宋,建都于毫州,建元龙凤。
此后三年里,红巾军兵分三路,大举进攻,东路由水旗令主毛贵率领大军,连破山东廖州,莱州,莒州、滨州等地。
中路由上旗及金旗令主率军,首先进击大名府,之后越过太行山,进入山西,攻下潞州、高平、除州等地。
至于西路军则由木旗令主李仲贤率大将白不信进窥关中,攻秦陇一带,不过在进入凤翔时陷入重围,溃败之后,李仲贤聚集旧部,进入蜀境,据成都一地,改扎青巾、自号“青巾军。”
龙凤四年二月,水旗令主毛贵所率之东路军,攻克济南府,大败元军,乘胜挥兵北上,直抵天津,直逼元朝大都北京。
而中路军也发动攻击,直取山西、河北,攻下了元朝的上都。五月间,刘福通率火旗令徒众,统领大军,攻下了汴梁,于是迎来小明王韩林儿,以汴梁为都城。
至此时,中原地区,差不多有三分之二为红巾军所控制,也是圣门势力最盛的时期。
不过,在这段时期里,各地的豪强地主,也趁着元朝的统治势力极度削弱之际,扩展各自的势力范围,割据一方,纷纷成立所谓的义军、乡军、民军。
此后数年中,各地的义军和乡军,为了争夺地盘而争战不休,而红巾军中则是龙蛇混杂,稍具规模之后,便发生内斗,争权夺利之际,圣门开始分裂。
睚十九年八月,最强大的一股元兵部队,由察罕帖木儿统领,在河南、山东连败红巾军,并且攻破龙凤政权的都城汴梁。日宗宗主刘福通于城破前,挟小明王突围,退至安丰一带。
棒年,南方徐寿辉的红巾军发生内讧,倪文俊和徐寿辉不和,率部从汉阳至黄州,结果被部将陈友谅所杀,陈友谅自称汉王,后来杀徐寿辉,在采石王通庙即帝位,国号大汉,改元大义。
由于陈友谅称雄于湖广、江西一带,故而史称“陈汉。”
在陈友谅称雄之时,徐寿辉手下之统兵征虏大元帅明玉珍,于至正十九时六月,击败木旗令主李仲贤所率之青巾军于普州。
至正二十年,明玉珍闻徐寿辉被杀后,遂与陈友谅决裂,次年,下嘉定,平成都,十月自立为蜀王。
到了至正二十二年正月,明王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改元天统,史称“明夏。”
在此之前,郭子兴手下有朱元璋者,原为皇觉寺的行童,后为游方僧,曾托钵求乞于毫州、颖州,信阳、陈州,汝州等地,后来元兵烧毁皇觉寺、朱元璋逼于无奈,投入红巾军,加入圣门,初为步卒,后来被月宗宗主郭子兴看中,将义女马氏嫁给他,渐渐升为红巾军中之镇抚。
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兴病死,小明王韩林儿在毫州建立龙凤政权,郭子兴余部,派人至毫州受命。
小明王朝林儿确定郭子兴之月宗宗主地位,交由其子郭天叙继任,并将已空出之星宗宗主一位,授与郭子兴的妻弟张天佑。
然而为了摆脱圣门狭隘之帮派宗教色彩,并在军队职务上予以调整,遂任命郭天叙为和州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龙凤元年七月和九月,郭天叙、张天佑率兵进攻集庆时,两人皆被俘杀,朱元璋收纳两人余部,自认为明教月宗宗主。
龙凤二年的三月间,朱元璋亲率水陆两股大军,攻占集庆,于是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七月,小明王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俞,正式承认其月宗宗主之地位,并以其妻马氏为星宗宗主。
此后数年间,朱元璋带领以明教圣门徒众及弥勒教徒众为主要骨干的大军,东征西讨,和陈友谅、张士诚激烈的争夺地盘。
龙凤五年五月,朱元璋升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龙凤六年,当明教圣门及香军的势力扩展到江西之后,复进据湖广、安徽、江浙一带,于是地盘日益扩大。
龙凤七年,朱元璋被小明王封为吴国公。
龙凤九年,北方红巾军主力在安丰战役大败,三位令主战死,朱元璋于是迎小明王至滁州居住。
龙凤十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立为吴王,史称“西吴”有别于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破安丰,杀死日宗宗主刘福通、大败由火旗、土旗、金旗三令令主所率的红巾军之后,自立吴王的“东吴。”
“东吴”早于“西吴”绝三个月,不过要等到龙凤十二年十二月、朱元璋派廖永忠刺死小明王后,才改次年为吴元年,可说“西吴”要比“东吴”晚了两年多,不过就在吴元年九月,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常遇春破“东吴”俘张士诚,押往应天府,不过张士诚自缢而死。
在龙凤九年七月,朱元璋的大军,与陈友谅总舵主十万大军战于鄱阳湖,经多次激战,陈友谅大败。
八月末,陈友谅决定退兵,奔回武昌,于湖口中飞矢而亡,军队约有五万余人投降。
陈友谅之子陈理和部将张定边带着陈... -->>
第一七九章圣门秘史
张忠和张雄都是聪明人,唯有聪明人才能擅于利用机会。
对于金玄白在沉香楼里所展现的那种神勇,他们可以不放在心上,可是看到朱天寿一口一声的“贤弟”叫着,他们不能不对这位侯爷另眼相看。
说起来,金玄白应该算是他们的恩人才对,纵然他们曾经被金玄白命人把他们像绑粽子一样的捆起来,折腾了几个时辰,使得他们痛苦不堪。
可是就因为这种痛苦的折磨,让他们有机会见到了皇帝,比较起来,这点折磨,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而金玄白对他们的大恩,让他们死心塌地的臣服于这位年轻侯爷之下,衷心的感谢他,没在沉香楼里,把他们两人杀了。
这些太监都练成了察言观色的功夫,每人都具备了几张不同的面孔,越是聪明的太监,能供变换的脸孔越多,可说个个都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高手。
他们站起之后,见到金玄白脸上原有的嫌恶之色褪去,眼中浮起怜悯的神色,不约而同地束手退了四步,连额上的灰土都不碰,就任由沾在肿起的大包上。
金玄白看到他们那副狼狈的模样,差点没笑出来,怜悯地望着他们,忖道:“这些没卵蛋的太监,固然可恨,却也有可怜之处,值得同情。”
他直到此刻,还弄不清楚,这些人为什么要把卵蛋割去,净身到宫里做太监。
其实一个人若是出身于正常的家庭,岂会想要净身做太监?多半是由于家境贫寒,无法生活,或者父母双亡,成为孤儿,不得已才投身为太监。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是所谓罪犯的家属,官方杀了这些罪犯之后,将他们的儿子闱割成为太监,女儿则送入教坊为妓。
像这一类的太监,心中充满着仇恨和阴暗,怎不对天下人怀恨在心,而不苦思报复?
例如成化年间,最受宪宗皇帝宠信的太监汪直,便是广西大藤峡的瑶族人,因为族人涉及叛乱遭擒,关了几年后,被都御史韩率领奏请朝廷,将之闱割送入宫中做小太监。
最初,汪直被派在昭德宫万贵妃身边当小内侍,后来得宠,升任御马太监,而后得到宪宗的信任,没多久时间,便成为新成立的西厂指挥使。
在汪直掌控西厂的五年之中,获罪或死于他手下的朝中官员有千人之多,而受到牵连的人更是不计其数,难以统计。
由此可见太监残缺的生理和恶毒的心理,所衍生的罪恶以及影响的范围有多大了!
口口口
其实当初明太祖鉴于历代宦官之祸,曾尽力的抑制宦官的权势,他在洪武二年七月间订定内侍官制时,便曾谕知吏部,而当时宫廷里的太监还不满百人。
明史的记载,太祖云:“内臣俱备使令,母多人。古来若辈擅权,可为鉴戒,驭之之道,当使之畏法,勿令有功,有功则骄恣矣。”
从这段记载,便可以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实是一位智者,对于太监的了解也极为透彻,只可惜他虽然想到了宦官之祸,自己却未能把抑制宦官的措施贯彻到底。
洪武末年,朝廷颁布、把牙官的组织架构确定为十二监、四司、八局的体制,编员共数百人,然而当时的宦官之职仅是在宫中洒扫侍奉,也就是说,太监仅是宫里的仆役而已。
当时的内侍不许读书识字,而内监各监及四司、八同也不能和外廷诸司往来。
当时,如果内侍在宫中泛言朝政,便会被杖责,甚至被斥还乡,终身为乡里所不齿。
太祖还曾镌刻一面铁睥置于宫门,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那时的太监极为可怜,据明史记载:“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廷。”
可是明太祖自相矛盾,曾数十次派遣宦官出宫执行任务,有的是奉传皇上谕旨,担任使臣之职,有的奉命去观阅军容,有的派去核计税课税务,有的则被派往边境买马卖牛,成为官商,如此种种活动,当时虽因制度严厉,并未引来宦官干政之弊端,可是却等于开了个头,以致后世宦官之事越来越是严重。
且说张忠和张雄二人束手立着,金玄白默然望着他们,心中泛起一阵怜惘之意,竟然觉得这些太监颇有令人同情之处。
张永道:“张雄,你的口才比较好,且把这次为何出宫,又如何和魔门中人勾结一起的经过情形,简单扼要的对侯爷说一说。”
张雄恭谨地应声,张忠心里感到一阵失望,听到张永又接下去道:“张忠,张雄如有遗漏之处,由你补充,记住,重要关键不可遗漏。”
张忠应了一声,好像抢到个宝样。
朱天寿拈了块山楂糕塞进嘴里,边吃边道:“你们坐下来,慢慢说,务必把来龙去脉,尽你们所知的说清楚,知道吗?”
张忠马上跪下,朝朱天寿磕了个头,恭声道:“敬聆公子训诲,奴婢一定把所知之事,全盘说出,让侯爷明白。”
张雄见张忠跪下,也跟着跪了下来,道:“敬请公子指示,奴婢一定竭尽所知,毫无隐瞒。”
朱天寿挥了下手,道:“起来吧。”
张忠和张雄谢了恩,从地上爬起,恭谨地坐到椅子上。
金玄白见到他们挺直了腰杆,双手放在膝上,屁股搁在椅上,还坐不到一半,暗忖道:“这些太监连坐椅子都是一样的坐法,看来宫里就是这么训练太监的。”
其实他不知道,在皇宫之中,内侍根本不能在皇帝面前坐下,永远只有站着和跪着的份,张忠和张雄之所以在朱天寿以及张永、金玄白、邵元节面前,有张椅子可以坐,完全是拜金玄白之赐。
对于他们来说,能够被皇上赐坐,简直是天大的恩宠,就算是大太监也难得有这个机会,所以两人都是正襟危坐,目不斜视。
张雄整理了一下思绪,开始说起出宫到苏州织造局和魔门弟子接触的经过,金玄白才知道,除了这两人之外,还有一个叫张锐的太监,都是张永的心腹,早在两年之前,便已被张永派在刘瑾身边。
剑神高天行潜伏在刘瑾宅中,保护刘瑾的安全,这个隐秘的消息,也是张锐查出来之后,透过张雄之手,辗转的传给了张永。
就因为这个消息,邵元节才会找来百变郎君夏君佐,施出易容之术,伪造出四个皇帝替身,混淆刘瑾的视听,使他纵有弑主之心,也无从下手。
谤据张锐从宫里传出来的消息,指示剑神高天行可能便是昔年魔门的日宗宗主,而刘瑾之所以获得魔门的支持,与当时妖人李子龙扰乱宫廷,有脱不了的关系。
三十四年前,成化十二年,妖人李子龙以符术交结太监韦舍,私入宫门,和宫人淫乱,图谋不轨,事后伏诛,遭到牵连的人极多。
谤据张锐的秘报,这位李子龙,便是当时魔门的门主,被徒众称为明王或明尊,而刘瑾极可能便是李子龙未曾进宫前,和左后刘氏所生之子。
口口口
魔门徒众都自称圣门,自元代从波斯传人之后,便融入汉族的习俗制度之中,最早有所谓的明尊、左右二使、四大护法、五旗令主等架构,故又被人称为明教。
到了后来,明尊改称为明王,有一王二后,麾下三大宗主,以及五旗令主,徒众多达数千人,分散于各地。
在元顺帝至正年问,河北、河南、山东、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福建、云南等地,不断地发生民变,大大小小,总计有三百余次之多。
当时,官方称之为民变,而历史上则称为民众起义!
在这些此起彼落的起义行动中,位于黄河南北、长江流域以至东南沿海地区的武装起义,是以明教、弥勒教、白莲教等宗教组织揉合起来发动的,
当时、北方以广平府永年县白鹿庄庄主韩山童为主,南方以袁州南泉山慈化寺主持彭莹玉为代表,他们竭力鼓动信众,倡言天下即将大乱,因为“明王出世”、“弥勒降生”为了拯救世人于水火之中,要民众起义抗元。
至正十一年五月,明王韩山童在颖州与日宗宗主刘福通聚徒众三千,歃血为盟、高举义旗,发出讨元檄文,准备起兵,不料事泄、韩山童遭擒被杀,其妻杨氏和子韩林儿走避武安山中,当时,追随他们身边的便是圣门徒众。
当时刘福通等率五旗令主及麾下徒众,苦战元军,杀出重围,并且出其不意的攻占了颖州,于是贫苦的民众以及当时被逼着修河的民夫,也纷纷杂官起义,前来会合,于是圣门声势大振。
到了九月,圣门大军攻下信阳、汝宁、光州、息州等地,队伍扩充至十万余人,由于这批人马由五旗令主中的火令令主作为主力,所以最初的徒众是头扎红帕,身穿红衣,打着红旗,所以被称为“红巾”或“红军。”
至正十二年二月,郭子兴、孙德崖等人起兵于濠州,也是仿照红巾军的装东,不过这批人供奉弥勒佛,每夜烧香拜佛,故又被人称之为“香军”当时,这批起义军队,活跃于江淮之间,黄河两岸,而郭子兴其实亦是月宗子弟,属于月宗一脉,后被升为月宗宗主。
在大元至正十一年八月时,星宗宗主,彭莹玉和徐寿辉、邹普胜、倪文俊等于黄州,蕲州起义,亦称红巾军,并且建立政权,以徐寿辉为皇帝,国号“宗。”
不过到了至正十三年春天,彭莹玉率部和元军激战,结果大败,退入江西饶州及瑞州。
十一月,彭莹玉战死,被俘之将相兵士四百余人,徐寿辉率残兵败率退入沔阳湖中,其中也有一批人藏匿于黄梅山里,准备东山再起。
大元至正十五年二月,刘福通等圣门徒众,迎立韩林儿为帝,称为小明王,确立其明王之位,国号宋,建都于毫州,建元龙凤。
此后三年里,红巾军兵分三路,大举进攻,东路由水旗令主毛贵率领大军,连破山东廖州,莱州,莒州、滨州等地。
中路由上旗及金旗令主率军,首先进击大名府,之后越过太行山,进入山西,攻下潞州、高平、除州等地。
至于西路军则由木旗令主李仲贤率大将白不信进窥关中,攻秦陇一带,不过在进入凤翔时陷入重围,溃败之后,李仲贤聚集旧部,进入蜀境,据成都一地,改扎青巾、自号“青巾军。”
龙凤四年二月,水旗令主毛贵所率之东路军,攻克济南府,大败元军,乘胜挥兵北上,直抵天津,直逼元朝大都北京。
而中路军也发动攻击,直取山西、河北,攻下了元朝的上都。五月间,刘福通率火旗令徒众,统领大军,攻下了汴梁,于是迎来小明王韩林儿,以汴梁为都城。
至此时,中原地区,差不多有三分之二为红巾军所控制,也是圣门势力最盛的时期。
不过,在这段时期里,各地的豪强地主,也趁着元朝的统治势力极度削弱之际,扩展各自的势力范围,割据一方,纷纷成立所谓的义军、乡军、民军。
此后数年中,各地的义军和乡军,为了争夺地盘而争战不休,而红巾军中则是龙蛇混杂,稍具规模之后,便发生内斗,争权夺利之际,圣门开始分裂。
睚十九年八月,最强大的一股元兵部队,由察罕帖木儿统领,在河南、山东连败红巾军,并且攻破龙凤政权的都城汴梁。日宗宗主刘福通于城破前,挟小明王突围,退至安丰一带。
棒年,南方徐寿辉的红巾军发生内讧,倪文俊和徐寿辉不和,率部从汉阳至黄州,结果被部将陈友谅所杀,陈友谅自称汉王,后来杀徐寿辉,在采石王通庙即帝位,国号大汉,改元大义。
由于陈友谅称雄于湖广、江西一带,故而史称“陈汉。”
在陈友谅称雄之时,徐寿辉手下之统兵征虏大元帅明玉珍,于至正十九时六月,击败木旗令主李仲贤所率之青巾军于普州。
至正二十年,明玉珍闻徐寿辉被杀后,遂与陈友谅决裂,次年,下嘉定,平成都,十月自立为蜀王。
到了至正二十二年正月,明王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改元天统,史称“明夏。”
在此之前,郭子兴手下有朱元璋者,原为皇觉寺的行童,后为游方僧,曾托钵求乞于毫州、颖州,信阳、陈州,汝州等地,后来元兵烧毁皇觉寺、朱元璋逼于无奈,投入红巾军,加入圣门,初为步卒,后来被月宗宗主郭子兴看中,将义女马氏嫁给他,渐渐升为红巾军中之镇抚。
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兴病死,小明王韩林儿在毫州建立龙凤政权,郭子兴余部,派人至毫州受命。
小明王朝林儿确定郭子兴之月宗宗主地位,交由其子郭天叙继任,并将已空出之星宗宗主一位,授与郭子兴的妻弟张天佑。
然而为了摆脱圣门狭隘之帮派宗教色彩,并在军队职务上予以调整,遂任命郭天叙为和州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龙凤元年七月和九月,郭天叙、张天佑率兵进攻集庆时,两人皆被俘杀,朱元璋收纳两人余部,自认为明教月宗宗主。
龙凤二年的三月间,朱元璋亲率水陆两股大军,攻占集庆,于是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七月,小明王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俞,正式承认其月宗宗主之地位,并以其妻马氏为星宗宗主。
此后数年间,朱元璋带领以明教圣门徒众及弥勒教徒众为主要骨干的大军,东征西讨,和陈友谅、张士诚激烈的争夺地盘。
龙凤五年五月,朱元璋升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龙凤六年,当明教圣门及香军的势力扩展到江西之后,复进据湖广、安徽、江浙一带,于是地盘日益扩大。
龙凤七年,朱元璋被小明王封为吴国公。
龙凤九年,北方红巾军主力在安丰战役大败,三位令主战死,朱元璋于是迎小明王至滁州居住。
龙凤十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立为吴王,史称“西吴”有别于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破安丰,杀死日宗宗主刘福通、大败由火旗、土旗、金旗三令令主所率的红巾军之后,自立吴王的“东吴。”
“东吴”早于“西吴”绝三个月,不过要等到龙凤十二年十二月、朱元璋派廖永忠刺死小明王后,才改次年为吴元年,可说“西吴”要比“东吴”晚了两年多,不过就在吴元年九月,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常遇春破“东吴”俘张士诚,押往应天府,不过张士诚自缢而死。
在龙凤九年七月,朱元璋的大军,与陈友谅总舵主十万大军战于鄱阳湖,经多次激战,陈友谅大败。
八月末,陈友谅决定退兵,奔回武昌,于湖口中飞矢而亡,军队约有五万余人投降。
陈友谅之子陈理和部将张定边带着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