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灵太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屈缩延伸愁伸缩,清浊相混见混浊。
***
征西将军张彝的儿子张仲禹在朝中供事,他的一封上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请在制定选拔官吏的规定时,相应地限制武人,不应让他们列入士族的序列中。”
对这个折子,胡太后根本就没有理会,只看了一遍便放在一边,连批都有没有批。可是这件事却被人传了出去,闹得风声很大。
这一下惹恼了那些靠杀伐起家的武夫们,他们历来是不准任何人说他们不是的,现在竟然有人敢说不让他们列入士族,岂不自寻灭亡。他们宣骂。谤毁于道路,立榜策划于大街,约定日期,要共同去灭掉张家。
张家父子认为自己正直无过,不过是发表一下自己见解的小事而已。认为自己出于公心,别人也都是正人君子,不会把这样的事闹成太坏的恶果。他们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一直安然生活着。
谁知,过了三十余天,羽林。虎贲等千余名军人,突然集合起来。一路诟骂冲向尚书省,用石头瓦块打击省门。所有的人都害怕了,不敢制止。这些军人更加有恃无恐,把道路旁的蒿草。烧柴等都用火点着,以棍棒石头为武器,直奔张家。他们冲进府去,拖出张彝,肆意殴打,又放火烧了府宅。
张彝长子张始均本已跳墙逃跑,后来又返回来,跪在地上向这些人求饶,请求放过他父亲。贼人又开始打他,还把他扔进火里,活活烧死。张仲禹被打成了重伤,他的父亲受他的连累被打得遍体鳞伤,只活了两个晚上就去世了。
这件事震惊了朝野上下,胡太后决定亲自审理这桩案件。经过周密地调查,把有关人员拘捕起来又一一的审问,最后弄清了事件的过程。其中八名首恶分子判了斩首罪,其他有罪过的人员也都相应地判了刑,随从人员罚役三十天。
为这件事,发出布告说:“征西将军张彝世代以战功报国,其父子忠心不二。不过是因其子向朝庭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且朝庭尚未采纳。然而以上罪犯竟以暴乱之举对待开诚之言,用残酷杀戮涂毒朝庭命官,以致两死一伤。此案不以严刑明示,不能申正国法,不足警示众人。”
同时还下诏说明:“我朝天下,军人。文人都一样对待,一律靠才能和功劳入选士族。朝庭用人从来不以出身为限,必量才选拔,勿误解,望周知。”
胡太后妹夫元叉,因上次有人说自己的坏话,一直耿耿于怀。后来打听到是杨昱向太后告发的,便决定寻机报复。
张家这件大事一发生的时候,元叉就想上书说此事与杨昱有关。他当天写了一个奏折,揣在怀里,进宫来想找个机会交给胡太后。刚进宫门,就遇见了侍中刘腾。
刘腾见皇上的二姨父来宫,忙上前打召唤,问元叉有何贵干?
元叉因平时与刘腾很合得来,有共同语言。便把他想要告发杨昱的事向他说了,然后又问:“请你帮我分析一下,这件事能不能办成?”
刘腾说:“不成,因为这件事情很快就要平定了,皇太后已经把这事弄明白了。如果想要报仇,下次再找机会吧。”
元叉一看没有他制造冤案的机会,只好狠狠地在心中暗骂了一阵杨昱,然后对刘腾说:“谢谢你的提醒,不然我又会做一件让皇太后不满意的事。”
刘腾笑笑说:“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咱俩宫里宫外互相帮助一下,对谁都没有坏处。将来有事,无论何事,您尽管说好了,我永远和你是一个心眼的。”
元叉心中自然理会,虽然要把杨昱的事暂时放放手,可今天能听到刘腾的一番话却是他的最大收获。他知道这个大内总管在朝庭的份量,是一个在必要的时候能控制皇上和太后的人,他要是能与自己一个心眼,将来就可能有好戏做。因为他自己认为自己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皇亲国戚,是一个有抱负的人,决不会满足于一般将军之职的。不做天下第一人,也要做天下第二人,不过是等待机会罢了。
******
胡太后通过张家的这件人命大案,看清了朝庭官员素质太差,顽劣之心太重。决定要整治朝纲,提高官员素质。她下诏让吏部尚书崔亮制定一套官员选拔制度,从现在就开始执行新的用人制度。
崔亮奏道:“当今任用官吏,虽有考核录用者,但多数还是朝庭重臣随意提拔亲信和党羽,造成一些无能之辈骤然登上高位,而一些能人却被压制。形成顺者昌,逆者亡,有才能的人反而提拔不上来的局面。”
太后说:“须加强考核选才的力度,逐级提拔,能者上,庸者下。”
崔亮又奏:“各人才能无法平价,谁智谁愚难以定论,应依其待选的时间为依据,长者先录,这种方式可称之谓停年格选用法。”
胡太后先是对停年格选人法有所疑虑,可崔亮又说:“朝庭用人已经是很谨慎的了,又有各级官员审核和荐举,再经吏部的严密核查,所用之人已是精中之精。臣前面所说有压制人才的现象,也是在这精中之精的人中。有些重臣任用自己亲信,大多也都是选之又选,并且都是为他们自己负责的事,谁又能敷衍塞责?这些精英们在一起,只能凭他们做官的时间来评价其才干的,也就只能按照年限来提拔人才。”
胡太后听他说得也很有理,再说华夏之大,有史以来就是这样选用人才的。于是她批准了这种用人方法。
司空谘议刘景安对这件事有不同的看法,给崔亮写了一份意见书:“殷周时期是从乡熟中选人,两汉由州郡选人至今,又设置了中正这样的职位,虽然尚未尽善尽美,其中也是十有六七的人是选对的。而当今选拔人才,只求其文采,不管其本质:考察孝廉只论文章词藻,不管其治理政务的才能,设立中正官员不考察品行和才能,只看他是否是亲族,取人的范围不广,淘汰的方法不严密。大人您主管选拔官员。应改张换调,为什么反为停年格所限?这样下去,天下的士人谁还会再为修养自己的高风亮节而奋力呢?”
崔亮回信说:“你所说的,的确有很深的道理,我昨天提出的停年格也有它的来由,古今不同,时移事异。过去子产铸刑书来拯救时弊,叔向用正统的办法讽刺他,与你有什么不同呢?”
洛阳令薛叔也上书说:“黎民百姓的性命,掌握在官吏的手中,如果选拔人才是凭他们年资,不问能力可否,类似排队飞行的大雁和按顺序穿起的鱼那样,依照名册呼唤姓名。那么,有一个官吏就够了,何须设置吏部?按顺序用人怎么能叫选拔呢?”
这个意见书被崔亮压了下来,没有向上报,也就石沉大海一般。后来薛叔求见太后,再次申奏:“请求陛下命令王公大臣推荐贤才来补充郡县的官员。”
胡太后见这事在官员中反应很大,诏令朝庭公卿再议。可是议到后来,还是要经过吏部崔亮那里,被崔亮一阵上下工作,那些朝庭公卿都觉得与自己无关,这事也就放下了。后来,有个叫做甄琛的人接替崔亮作了吏部尚书,因停年格的办法有利于自己,便接着执行下去了。
这样按年限逐级递升职位,使一些庸碌和有野心的人得以高升。
元匡因自己的建议多次被元澄驳回,气得发疯,上书弹劾元澄。元澄也上奏元匡三十多条罪状。太后把两份上书批给廷尉,让他调查清楚之后酌情处理。可是廷尉是元澄的门生,偏向元澄,他按照元澄上书的这些罪状,判元匡死罪。
元匡不服说:“就算元澄所说都是事实,这样的罪过也不单是我一人,既然不能判别人,就不应该判我一个人。要死,有这些罪状的人就都应该一起判死罪。”
廷尉说:“你所说的都对,我也知道是这样。可谁让你被人告了?别人有罪,可他没有被人告呵。打官司就是这样,谁碰上谁倒霉。要是赶上大赦,也是这样,谁赶上谁有福。所以,在我这里就要按你的罪状判,官府判罪只能这样。”
胡太后听说这事以后,下令免除了元匡死罪,但也免除了他的官爵。
后来有人给太后上书:“元匡经历三代君主,一直都是刚正不阿,朝野上下全知道,匡的名字还是高祖给起的。先帝能容,陛下您也应该宽恕他。如真的罢黜了他,恐怕要堵绝了忠臣的口。”
不久,胡太后又恢复了元匡的官职。
******
自杨昱上奏元叉收礼受贿的事后,元叉一直记恨在心中,一定要寻机会给他眼色看看。说来也巧,杨昱的一个叔叔死后,婶元氏想要搬出杨家。杨昱父亲为了自家的名声,哭着求她留下守寡。当然,在劝说她的时候也斥责了她,元氏便怀恨在心。偏巧元氏和元叉是族亲,这时又赶上瀛洲人氏刘宣明阴谋造反,被官府发觉后逃亡。
元叉和元氏两人便合谋诬陷杨家父子,说他们藏匿了刘宣明,并且告官说:“杨昱的父亲定州刺史,叔叔华山刺史曾一起送给刘宣明三百件兵器,图谋共同造反。”
因有元氏这个亲属告发,元叉把这个假案做成了真事。他说服刑部以后,亲自带着五百名军士乘夜间包围了杨府,抓起杨昱一家人。并严酷地搜查了杨家府宅,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
这么大的行动必然惊动了胡太后,她决定亲自询问此事。大堂之上,杨昱向胡太后奏明元氏陷害的原由之后,太后又询问了元氏等相关的人,然后起身亲自为杨昱解缚,当厅宣布杨昱无罪,并判处元氏死刑。
得知这个结果后,元叉知道元氏没有供出自己,又马上进殿向胡太后起奏。他假装好人说:“元氏是为国忠心,只是一言之错,不该死罪。若判她死罪,岂不使直言者心冷?”
于是元氏又没事了。
宦官刘腾因为很有计谋,且有功于朝庭,由太仆... -->>
屈缩延伸愁伸缩,清浊相混见混浊。
***
征西将军张彝的儿子张仲禹在朝中供事,他的一封上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请在制定选拔官吏的规定时,相应地限制武人,不应让他们列入士族的序列中。”
对这个折子,胡太后根本就没有理会,只看了一遍便放在一边,连批都有没有批。可是这件事却被人传了出去,闹得风声很大。
这一下惹恼了那些靠杀伐起家的武夫们,他们历来是不准任何人说他们不是的,现在竟然有人敢说不让他们列入士族,岂不自寻灭亡。他们宣骂。谤毁于道路,立榜策划于大街,约定日期,要共同去灭掉张家。
张家父子认为自己正直无过,不过是发表一下自己见解的小事而已。认为自己出于公心,别人也都是正人君子,不会把这样的事闹成太坏的恶果。他们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一直安然生活着。
谁知,过了三十余天,羽林。虎贲等千余名军人,突然集合起来。一路诟骂冲向尚书省,用石头瓦块打击省门。所有的人都害怕了,不敢制止。这些军人更加有恃无恐,把道路旁的蒿草。烧柴等都用火点着,以棍棒石头为武器,直奔张家。他们冲进府去,拖出张彝,肆意殴打,又放火烧了府宅。
张彝长子张始均本已跳墙逃跑,后来又返回来,跪在地上向这些人求饶,请求放过他父亲。贼人又开始打他,还把他扔进火里,活活烧死。张仲禹被打成了重伤,他的父亲受他的连累被打得遍体鳞伤,只活了两个晚上就去世了。
这件事震惊了朝野上下,胡太后决定亲自审理这桩案件。经过周密地调查,把有关人员拘捕起来又一一的审问,最后弄清了事件的过程。其中八名首恶分子判了斩首罪,其他有罪过的人员也都相应地判了刑,随从人员罚役三十天。
为这件事,发出布告说:“征西将军张彝世代以战功报国,其父子忠心不二。不过是因其子向朝庭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且朝庭尚未采纳。然而以上罪犯竟以暴乱之举对待开诚之言,用残酷杀戮涂毒朝庭命官,以致两死一伤。此案不以严刑明示,不能申正国法,不足警示众人。”
同时还下诏说明:“我朝天下,军人。文人都一样对待,一律靠才能和功劳入选士族。朝庭用人从来不以出身为限,必量才选拔,勿误解,望周知。”
胡太后妹夫元叉,因上次有人说自己的坏话,一直耿耿于怀。后来打听到是杨昱向太后告发的,便决定寻机报复。
张家这件大事一发生的时候,元叉就想上书说此事与杨昱有关。他当天写了一个奏折,揣在怀里,进宫来想找个机会交给胡太后。刚进宫门,就遇见了侍中刘腾。
刘腾见皇上的二姨父来宫,忙上前打召唤,问元叉有何贵干?
元叉因平时与刘腾很合得来,有共同语言。便把他想要告发杨昱的事向他说了,然后又问:“请你帮我分析一下,这件事能不能办成?”
刘腾说:“不成,因为这件事情很快就要平定了,皇太后已经把这事弄明白了。如果想要报仇,下次再找机会吧。”
元叉一看没有他制造冤案的机会,只好狠狠地在心中暗骂了一阵杨昱,然后对刘腾说:“谢谢你的提醒,不然我又会做一件让皇太后不满意的事。”
刘腾笑笑说:“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咱俩宫里宫外互相帮助一下,对谁都没有坏处。将来有事,无论何事,您尽管说好了,我永远和你是一个心眼的。”
元叉心中自然理会,虽然要把杨昱的事暂时放放手,可今天能听到刘腾的一番话却是他的最大收获。他知道这个大内总管在朝庭的份量,是一个在必要的时候能控制皇上和太后的人,他要是能与自己一个心眼,将来就可能有好戏做。因为他自己认为自己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皇亲国戚,是一个有抱负的人,决不会满足于一般将军之职的。不做天下第一人,也要做天下第二人,不过是等待机会罢了。
******
胡太后通过张家的这件人命大案,看清了朝庭官员素质太差,顽劣之心太重。决定要整治朝纲,提高官员素质。她下诏让吏部尚书崔亮制定一套官员选拔制度,从现在就开始执行新的用人制度。
崔亮奏道:“当今任用官吏,虽有考核录用者,但多数还是朝庭重臣随意提拔亲信和党羽,造成一些无能之辈骤然登上高位,而一些能人却被压制。形成顺者昌,逆者亡,有才能的人反而提拔不上来的局面。”
太后说:“须加强考核选才的力度,逐级提拔,能者上,庸者下。”
崔亮又奏:“各人才能无法平价,谁智谁愚难以定论,应依其待选的时间为依据,长者先录,这种方式可称之谓停年格选用法。”
胡太后先是对停年格选人法有所疑虑,可崔亮又说:“朝庭用人已经是很谨慎的了,又有各级官员审核和荐举,再经吏部的严密核查,所用之人已是精中之精。臣前面所说有压制人才的现象,也是在这精中之精的人中。有些重臣任用自己亲信,大多也都是选之又选,并且都是为他们自己负责的事,谁又能敷衍塞责?这些精英们在一起,只能凭他们做官的时间来评价其才干的,也就只能按照年限来提拔人才。”
胡太后听他说得也很有理,再说华夏之大,有史以来就是这样选用人才的。于是她批准了这种用人方法。
司空谘议刘景安对这件事有不同的看法,给崔亮写了一份意见书:“殷周时期是从乡熟中选人,两汉由州郡选人至今,又设置了中正这样的职位,虽然尚未尽善尽美,其中也是十有六七的人是选对的。而当今选拔人才,只求其文采,不管其本质:考察孝廉只论文章词藻,不管其治理政务的才能,设立中正官员不考察品行和才能,只看他是否是亲族,取人的范围不广,淘汰的方法不严密。大人您主管选拔官员。应改张换调,为什么反为停年格所限?这样下去,天下的士人谁还会再为修养自己的高风亮节而奋力呢?”
崔亮回信说:“你所说的,的确有很深的道理,我昨天提出的停年格也有它的来由,古今不同,时移事异。过去子产铸刑书来拯救时弊,叔向用正统的办法讽刺他,与你有什么不同呢?”
洛阳令薛叔也上书说:“黎民百姓的性命,掌握在官吏的手中,如果选拔人才是凭他们年资,不问能力可否,类似排队飞行的大雁和按顺序穿起的鱼那样,依照名册呼唤姓名。那么,有一个官吏就够了,何须设置吏部?按顺序用人怎么能叫选拔呢?”
这个意见书被崔亮压了下来,没有向上报,也就石沉大海一般。后来薛叔求见太后,再次申奏:“请求陛下命令王公大臣推荐贤才来补充郡县的官员。”
胡太后见这事在官员中反应很大,诏令朝庭公卿再议。可是议到后来,还是要经过吏部崔亮那里,被崔亮一阵上下工作,那些朝庭公卿都觉得与自己无关,这事也就放下了。后来,有个叫做甄琛的人接替崔亮作了吏部尚书,因停年格的办法有利于自己,便接着执行下去了。
这样按年限逐级递升职位,使一些庸碌和有野心的人得以高升。
元匡因自己的建议多次被元澄驳回,气得发疯,上书弹劾元澄。元澄也上奏元匡三十多条罪状。太后把两份上书批给廷尉,让他调查清楚之后酌情处理。可是廷尉是元澄的门生,偏向元澄,他按照元澄上书的这些罪状,判元匡死罪。
元匡不服说:“就算元澄所说都是事实,这样的罪过也不单是我一人,既然不能判别人,就不应该判我一个人。要死,有这些罪状的人就都应该一起判死罪。”
廷尉说:“你所说的都对,我也知道是这样。可谁让你被人告了?别人有罪,可他没有被人告呵。打官司就是这样,谁碰上谁倒霉。要是赶上大赦,也是这样,谁赶上谁有福。所以,在我这里就要按你的罪状判,官府判罪只能这样。”
胡太后听说这事以后,下令免除了元匡死罪,但也免除了他的官爵。
后来有人给太后上书:“元匡经历三代君主,一直都是刚正不阿,朝野上下全知道,匡的名字还是高祖给起的。先帝能容,陛下您也应该宽恕他。如真的罢黜了他,恐怕要堵绝了忠臣的口。”
不久,胡太后又恢复了元匡的官职。
******
自杨昱上奏元叉收礼受贿的事后,元叉一直记恨在心中,一定要寻机会给他眼色看看。说来也巧,杨昱的一个叔叔死后,婶元氏想要搬出杨家。杨昱父亲为了自家的名声,哭着求她留下守寡。当然,在劝说她的时候也斥责了她,元氏便怀恨在心。偏巧元氏和元叉是族亲,这时又赶上瀛洲人氏刘宣明阴谋造反,被官府发觉后逃亡。
元叉和元氏两人便合谋诬陷杨家父子,说他们藏匿了刘宣明,并且告官说:“杨昱的父亲定州刺史,叔叔华山刺史曾一起送给刘宣明三百件兵器,图谋共同造反。”
因有元氏这个亲属告发,元叉把这个假案做成了真事。他说服刑部以后,亲自带着五百名军士乘夜间包围了杨府,抓起杨昱一家人。并严酷地搜查了杨家府宅,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
这么大的行动必然惊动了胡太后,她决定亲自询问此事。大堂之上,杨昱向胡太后奏明元氏陷害的原由之后,太后又询问了元氏等相关的人,然后起身亲自为杨昱解缚,当厅宣布杨昱无罪,并判处元氏死刑。
得知这个结果后,元叉知道元氏没有供出自己,又马上进殿向胡太后起奏。他假装好人说:“元氏是为国忠心,只是一言之错,不该死罪。若判她死罪,岂不使直言者心冷?”
于是元氏又没事了。
宦官刘腾因为很有计谋,且有功于朝庭,由太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