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灵太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进入京城以后,胡太后一直把亲人们送进为他们准备好的府宅,又亲自指挥事先安排的新佣人为父亲和大家端来热水,为众人洗尘沐浴,然后摆宴庆贺。席间难免提到母亲皇甫氏,太后自然又是一番悲伤落泪。
胡国珍对她说:“那年,家中得知噩耗以后,便立即来京料理后事。按照你母亲的意愿,把她就安葬在这京城边上。这回好了,咱们一家都团圆了。”
正说着的时候,那年向皇上求婚娶妹妹为儿媳的元继,也派自己府上的人带着礼品前来问候。胡国珍早已经知道了皇上许婚的事,可几年来从没见元继府中的确实消息,只在这次进京前,元继才派人向临泾送去了真正的聘礼。胡家当然是要收下的,为了表示胡家对皇上许婚大事的重视,胡国珍特意把元继府上的礼品用专车拉着,一起带进京城。现在,他见元府派人来问候,自是厚厚地款待了来者。元继得信后,也带着儿子元叉,立即骑马乘夜来到新建的胡府,认了亲家。两个亲家当即拍定,七天之后就为儿女完婚。这又是一喜,把胡太后高兴得不得了。
这晚,胡太后没有回宫,她与父亲和弟。妹整整说了一个通宵。闲话之中自然说到郑俨,胡国珍告诉她:“这次进京,本想让郑俨一起跟着来的,可郑俨说咱们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提心吊胆过日子,他就什么心也不再操了,临泾那边总要有人照料,只有他留在那里最合适,劝了他几次,他都不来,也只好作罢。”
胡太后若有所思地说:“他这个人,我是了解的,随他的便吧。”
临天亮时,胡太后才和妹妹在一起睡了一会,就被宫中差使找了回去,说是朝中大臣都在太极殿等着她议事。
——是崔光和于忠。元继等人请求她临朝的事。
于忠进禀说:“现在,全朝大臣都已经有一个共同的意见,就是请她亲临朝政。”
太后推说自己今天太累,无暇思考,待明后天再给他们准确的音讯。回到崇训宫,胡太后叫人把父亲胡国珍召进宫来,又有冯赢在旁,她想和他们共同商议一下。对他们说:“今天,于忠等人请我临朝听政,不知你们是如何想法?”
胡国珍说:“当今皇上年幼,不能亲政,眼看着朝庭大权旁落,岂有不管之理?你既为国母,就不应看着国家留下千秋遗憾,而置身于度外。”
胡太后说:“现在于忠专权,我要是临朝,不过是一介傀儡而已。”
胡国珍说:“事到此时也是人人看得明白,于忠一人不能压众,用你来压制群臣,也使皇族无言,这是他最好的选择。”
冯赢插嘴说:“原先于家强过高家,后来高家压倒了于家,现在于家又想翻过来。这样反反复复,可苦了朝庭和天下人。”
胡国珍说:“当今朝政紊乱,众心不一,若无明主治理,必将形成分崩离析的后果。为国家社稷着想,你亲自临朝辅政是唯一出路,但最终结果是不可预测的。做好了,你会留芳千古;做不好,你会粉身碎骨,这些事就只能由你自己拿主意了。”
胡太后点头称是,她低着头深思了好长时间后,对父亲说:“为天下生灵着想,只好舍此一身,鞠躬尽瘁了。再说,还要等百官朝议之后才能最后定夺,我今生既然有如此命运,那就任天由命吧。”
数日之后,朝堂之上,那些各揣心腹事的大臣们,在太后辅政的问题上竟然十分一致,异口同声地表示拥戴胡太后。消息传来,许多宫人和大臣前来贺喜,胡太后却是冷淡处之。事后,她让冯赢在夜晚时,于宫院中设置了一个香案,夜半时刻她独自一人对月当空默默地祈祷了好长时间。她没有别人那种权力欲望,可苍天却把天大的权力交到她的手上。形势把她推向高峰,也促使她建立起十足的信心,相信自己能把这个国家治理好。
*******
从九月开始,胡太后垂廉听政。她首先当众宣布:进于忠为尚书令,崔光为车骑大将军,刘腾为太仆,侯刚为侍中;重新起用元雍为太师。领司州牧。加小皇帝的叔叔清河王元怿为太傅。兼太尉,广平王元怀为太保。兼司徒,汝南王元悦还是不愿做官只好罢了。授元澄为司空。兼骠骑大将军。授予安定公胡国珍为中书监,妹夫。江阳王元继的儿子元叉为通直散骑侍郎,妹为新平君。拜女侍中。其他官员也都各有封赏,全朝大臣皆大欢喜,自是一个天下太平。
可是,宫庭内的暗中争斗并未结束。特别是她的妹夫元叉,是个非常贪心的人,自侍原本皇族,现在又成为皇上的亲姨父,也在朝中为官。他的心中能有谁?也就是从这时起,胡太后为自己设下一个深深的陷阱。
元澄虽是皇族,却是个直快的人。他看不惯于忠等人得势便猖狂的样子,一直对于忠耿耿于怀。他看出胡国珍是个厚实人,凭他的关系和地位如果得以重任,是能够抵消于忠的一些影响的,便举荐说:“安定公胡国珍为人忠厚,赤心待人,应有出入宫禁,参议谘政的权力。”
还不等胡太后表态,小皇帝一听这个人是在举荐自己的外公,当即便连声说:“好,好,好。”于是胡国珍被拜为侍中,可随时进宫参与朝政。
胡太后自从辅政以来,每日起早贪黑,不管内务外事。奏折书表,都不让人念给她听,必要自己亲自过目,亲自过问各方当事人才最后下结论。加之她原本聪明过人,遇事极有心计,对所有的事情都能指挥自如,诏文清晰。特别是她诉讼公正,断事有理有据,决策明快果断。使得文武百官渐渐佩服,朝庭秩序逐渐好转,全国的形势也随之发展起来。
一天,胡太后与众大臣在一起议论完政事之后,她对众人说:“天论中说:天行有常,又说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所以说,要想天下大治,必以治字为先。而对治字,历来是有不同理解的,不知你们对治字有何想法?”
清河王元怿应声而答曰:“治则顺天应人而施也,其要点在于实,而忌虚。不管你在立国立家的过程中所造的舆论如何,主要是看朝庭实施什么政策和法规。外面邻国要看你能带给它和平还是战争,内部百姓要看你能给他什么样的利益。施之以仁,百姓祥和,则国家富足;施之以暴,百姓离析,则国家破败。仁义立人也立国,暴力损人也损国。”
崔光接着说:“臣以为:治者是为治政,老子曰:其政察察,其人缺缺,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因此,治政者必须因时而治,治在适中,治在切要。”
接下去大家都说了很多关于治国。治政的方论,发表了一些各自的主张,元雍还拿出来一本专门谈论治国的奏折。
最后胡太后说:“你们说得都很对,归结起来就是,治政者必以治人为本,治国者必以治官为本。所以孝文皇帝改制后,主要开展的事情就是考察官员们的政绩,我们今后也要这样做。治人要先治官,官正则国正,国正则民正。”
当天,太后就决定,关于考察官员的事情由内务府官员负责办理,每半年向皇上汇报一次。同时还决定,对于忠。崔光等高级别的官员由她亲自安排高等级的内务官员负责考察,还说要为政绩好的官员单独立一个花名册。
第二天,真的开始落实了这个决定,朝庭专门指派了一些官员直接向胡太后汇报各级官员的考核情况。
到了年终,朝庭官员的考核材料都汇总上来,有好有坏,而于忠的考核书中却写着“不称职”这对于忠是个很大的打击。但是胡太后并没有把这次考核结果公之于众,只是让一些考绩好的官员来宫中,分别给予了一些奖赏。可是事情还是传了出去,使那些考绩不好的官员压力很大。
太后把手头的一些事情安排完以后,叫人把于忠等考核不好的人单独召集来,对他们说了一些鼓励的话,然后把他们的职位重新做了调整。任命于忠为征北大将军,兼冀州刺史,放为外任官员。她这么调整之后,宫中各派力量都得以平衡,按照大多数人的讲法,好的官员得以提升,不好的官员得到降职的处分,不但当事者心服,旁观者也叹为观止,大家倒也平和。
阳平人路邕,任东魏郡太守,为官清政廉洁,做官多年没有为自己的家中积蓄任何家产,妻女布衣柴钗,儿子在市场卖柴度日,自己的生活也十分节俭。这一年,东魏郡遭了旱灾,他把家中仅有一点官俸粮... -->>
进入京城以后,胡太后一直把亲人们送进为他们准备好的府宅,又亲自指挥事先安排的新佣人为父亲和大家端来热水,为众人洗尘沐浴,然后摆宴庆贺。席间难免提到母亲皇甫氏,太后自然又是一番悲伤落泪。
胡国珍对她说:“那年,家中得知噩耗以后,便立即来京料理后事。按照你母亲的意愿,把她就安葬在这京城边上。这回好了,咱们一家都团圆了。”
正说着的时候,那年向皇上求婚娶妹妹为儿媳的元继,也派自己府上的人带着礼品前来问候。胡国珍早已经知道了皇上许婚的事,可几年来从没见元继府中的确实消息,只在这次进京前,元继才派人向临泾送去了真正的聘礼。胡家当然是要收下的,为了表示胡家对皇上许婚大事的重视,胡国珍特意把元继府上的礼品用专车拉着,一起带进京城。现在,他见元府派人来问候,自是厚厚地款待了来者。元继得信后,也带着儿子元叉,立即骑马乘夜来到新建的胡府,认了亲家。两个亲家当即拍定,七天之后就为儿女完婚。这又是一喜,把胡太后高兴得不得了。
这晚,胡太后没有回宫,她与父亲和弟。妹整整说了一个通宵。闲话之中自然说到郑俨,胡国珍告诉她:“这次进京,本想让郑俨一起跟着来的,可郑俨说咱们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提心吊胆过日子,他就什么心也不再操了,临泾那边总要有人照料,只有他留在那里最合适,劝了他几次,他都不来,也只好作罢。”
胡太后若有所思地说:“他这个人,我是了解的,随他的便吧。”
临天亮时,胡太后才和妹妹在一起睡了一会,就被宫中差使找了回去,说是朝中大臣都在太极殿等着她议事。
——是崔光和于忠。元继等人请求她临朝的事。
于忠进禀说:“现在,全朝大臣都已经有一个共同的意见,就是请她亲临朝政。”
太后推说自己今天太累,无暇思考,待明后天再给他们准确的音讯。回到崇训宫,胡太后叫人把父亲胡国珍召进宫来,又有冯赢在旁,她想和他们共同商议一下。对他们说:“今天,于忠等人请我临朝听政,不知你们是如何想法?”
胡国珍说:“当今皇上年幼,不能亲政,眼看着朝庭大权旁落,岂有不管之理?你既为国母,就不应看着国家留下千秋遗憾,而置身于度外。”
胡太后说:“现在于忠专权,我要是临朝,不过是一介傀儡而已。”
胡国珍说:“事到此时也是人人看得明白,于忠一人不能压众,用你来压制群臣,也使皇族无言,这是他最好的选择。”
冯赢插嘴说:“原先于家强过高家,后来高家压倒了于家,现在于家又想翻过来。这样反反复复,可苦了朝庭和天下人。”
胡国珍说:“当今朝政紊乱,众心不一,若无明主治理,必将形成分崩离析的后果。为国家社稷着想,你亲自临朝辅政是唯一出路,但最终结果是不可预测的。做好了,你会留芳千古;做不好,你会粉身碎骨,这些事就只能由你自己拿主意了。”
胡太后点头称是,她低着头深思了好长时间后,对父亲说:“为天下生灵着想,只好舍此一身,鞠躬尽瘁了。再说,还要等百官朝议之后才能最后定夺,我今生既然有如此命运,那就任天由命吧。”
数日之后,朝堂之上,那些各揣心腹事的大臣们,在太后辅政的问题上竟然十分一致,异口同声地表示拥戴胡太后。消息传来,许多宫人和大臣前来贺喜,胡太后却是冷淡处之。事后,她让冯赢在夜晚时,于宫院中设置了一个香案,夜半时刻她独自一人对月当空默默地祈祷了好长时间。她没有别人那种权力欲望,可苍天却把天大的权力交到她的手上。形势把她推向高峰,也促使她建立起十足的信心,相信自己能把这个国家治理好。
*******
从九月开始,胡太后垂廉听政。她首先当众宣布:进于忠为尚书令,崔光为车骑大将军,刘腾为太仆,侯刚为侍中;重新起用元雍为太师。领司州牧。加小皇帝的叔叔清河王元怿为太傅。兼太尉,广平王元怀为太保。兼司徒,汝南王元悦还是不愿做官只好罢了。授元澄为司空。兼骠骑大将军。授予安定公胡国珍为中书监,妹夫。江阳王元继的儿子元叉为通直散骑侍郎,妹为新平君。拜女侍中。其他官员也都各有封赏,全朝大臣皆大欢喜,自是一个天下太平。
可是,宫庭内的暗中争斗并未结束。特别是她的妹夫元叉,是个非常贪心的人,自侍原本皇族,现在又成为皇上的亲姨父,也在朝中为官。他的心中能有谁?也就是从这时起,胡太后为自己设下一个深深的陷阱。
元澄虽是皇族,却是个直快的人。他看不惯于忠等人得势便猖狂的样子,一直对于忠耿耿于怀。他看出胡国珍是个厚实人,凭他的关系和地位如果得以重任,是能够抵消于忠的一些影响的,便举荐说:“安定公胡国珍为人忠厚,赤心待人,应有出入宫禁,参议谘政的权力。”
还不等胡太后表态,小皇帝一听这个人是在举荐自己的外公,当即便连声说:“好,好,好。”于是胡国珍被拜为侍中,可随时进宫参与朝政。
胡太后自从辅政以来,每日起早贪黑,不管内务外事。奏折书表,都不让人念给她听,必要自己亲自过目,亲自过问各方当事人才最后下结论。加之她原本聪明过人,遇事极有心计,对所有的事情都能指挥自如,诏文清晰。特别是她诉讼公正,断事有理有据,决策明快果断。使得文武百官渐渐佩服,朝庭秩序逐渐好转,全国的形势也随之发展起来。
一天,胡太后与众大臣在一起议论完政事之后,她对众人说:“天论中说:天行有常,又说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所以说,要想天下大治,必以治字为先。而对治字,历来是有不同理解的,不知你们对治字有何想法?”
清河王元怿应声而答曰:“治则顺天应人而施也,其要点在于实,而忌虚。不管你在立国立家的过程中所造的舆论如何,主要是看朝庭实施什么政策和法规。外面邻国要看你能带给它和平还是战争,内部百姓要看你能给他什么样的利益。施之以仁,百姓祥和,则国家富足;施之以暴,百姓离析,则国家破败。仁义立人也立国,暴力损人也损国。”
崔光接着说:“臣以为:治者是为治政,老子曰:其政察察,其人缺缺,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因此,治政者必须因时而治,治在适中,治在切要。”
接下去大家都说了很多关于治国。治政的方论,发表了一些各自的主张,元雍还拿出来一本专门谈论治国的奏折。
最后胡太后说:“你们说得都很对,归结起来就是,治政者必以治人为本,治国者必以治官为本。所以孝文皇帝改制后,主要开展的事情就是考察官员们的政绩,我们今后也要这样做。治人要先治官,官正则国正,国正则民正。”
当天,太后就决定,关于考察官员的事情由内务府官员负责办理,每半年向皇上汇报一次。同时还决定,对于忠。崔光等高级别的官员由她亲自安排高等级的内务官员负责考察,还说要为政绩好的官员单独立一个花名册。
第二天,真的开始落实了这个决定,朝庭专门指派了一些官员直接向胡太后汇报各级官员的考核情况。
到了年终,朝庭官员的考核材料都汇总上来,有好有坏,而于忠的考核书中却写着“不称职”这对于忠是个很大的打击。但是胡太后并没有把这次考核结果公之于众,只是让一些考绩好的官员来宫中,分别给予了一些奖赏。可是事情还是传了出去,使那些考绩不好的官员压力很大。
太后把手头的一些事情安排完以后,叫人把于忠等考核不好的人单独召集来,对他们说了一些鼓励的话,然后把他们的职位重新做了调整。任命于忠为征北大将军,兼冀州刺史,放为外任官员。她这么调整之后,宫中各派力量都得以平衡,按照大多数人的讲法,好的官员得以提升,不好的官员得到降职的处分,不但当事者心服,旁观者也叹为观止,大家倒也平和。
阳平人路邕,任东魏郡太守,为官清政廉洁,做官多年没有为自己的家中积蓄任何家产,妻女布衣柴钗,儿子在市场卖柴度日,自己的生活也十分节俭。这一年,东魏郡遭了旱灾,他把家中仅有一点官俸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