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韩寒--最好的年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sp;单纯写作讲故事,我认为韩寒不及王朔,王朔是真正的京片子出身,贫嘴帮总舵主,而韩寒在构建故事框架的过程中经常改主意,除了最初的三重门之外,其它作品在贯彻传统文艺理论给小说的定义方面都有缺陷,这种写着写着就满嘴跑火车的情况直到2009年他的国问世才得到根治。“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每一个在大学中文系里混过的人都被告知,从前的小说都是这么写的,以“在很久很久以前”开始,到“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结束。而韩寒的小说从来不是这样,如果称作魔幻现实主义的话,绝非光荣日这一本,几乎每本都得算科幻作品,只有最后出版的1988:我想跟这个世界谈谈是个例外。读者看小说,毕竟不是读诗歌,不是有好的句子、好的桥段就可以满足的,必定还是要看情节的。这就像金庸与古龙的区别,金庸有最大历史背景之下的故事,侠客有招式,一出手就是“亢龙有悔”之类的,看得人心惊肉跳,而古龙净讲些“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虚招,打得云山雾罩,眨眼之间尸横遍野,但是人怎么死的可得你自己去想象,这么读着,当然很不过瘾。奇怪的是,韩寒的每一本书几乎都不会少于50万的起印数,这就很耐人寻味了,你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些买韩寒书的人,看的是什么?
谁知道王朔现在在做什么?杨红樱又在哪里?无论他们的作品卖了多少册,拿了多少版税,中国的作家原则上都是“隐形人”他们的生活与作品是毫无关系的两件事。而韩寒与传统作家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作为一名赛车手,七年来他始终是体育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是一个被报道者。
那么我们也就不必奇怪,为什么徐浪和刘曹冬开赛车比韩寒厉害,但是粉丝却没有韩寒多了,因为他们只是赛车手里跑得最快的,而韩寒是作家里面跑得最快的,那区别可大了!
一日写书,终身作家
而在不写作及不比赛的时候,韩寒对国计民生的格外关注及其草根立场为他赢得了更多的选票。几次著名的网络论战,也都是以韩寒的大获全胜告终,以至于很多不怀好意的人都想看看韩寒如果跟王溯掐上一架是个什么样子,然后产生了许多“地沟帮”的实习生。不幸的是,韩寒与王朔互相欣赏,没上套。韩寒甚至宣称,如果要他在博客里大战王朔,除非对方伤其家人抢其女人,但是,如果真到了那种地步,傻逼才忙着写博客呢!
在当今中国,一个人如果不反社会不反人民,还有什么帽子是最不能让人容忍的呢?那就是“为富不仁”而韩寒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关怀和同情,让他始终与互联网上的芸芸众生站在一起,当他的博客点击量上升到全球第一的绝对制高点时,那些以抢沙发、板凳甚至地板为荣的网友怀的不是高山仰止的敬畏之情,而是回到自家后花园后听邻居孩子臭贫的轻松。“我们的韩寒”这种广泛的认同感,是他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总是代表“我自己”的话,韩寒就只能永远是个没读完高中的辍学生,写些15岁以下少年儿童如何早恋的金科玉律。
写作带来人气,赛车备受关注,博客点击量又扶摇直上,三者互为依托,相得益彰,这让韩寒成为了中国最红的文化名人。这个时候我们回头再看2004年之前的韩寒,你会相信,仅仅凭借写作好,是当不成好作家的。在2004年之前,韩寒都干了些什么呢?
1997年于少年文艺等发表小说——傻子;
1999年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杯中窥人;
2000年获得“第二届新概念作文比赛”二等奖;
2000年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至今销量200万册以上(该数字仍在持续增长中,无法确定,下同),为中国近二十年来销量最大的文学类作品;
2001年出版散文集零下一度至今销量110万册,2001年全国图书畅销排行榜第一;
2002年出版小说像少年啦飞驰至今发行87万册,2002年全国图书畅销榜排名第一;
2002年出版作品精选集毒、毒2至今发行80万册;
2003年出版杂文集通稿2003至今发行90万册,2003年全国文学类畅销图书排名第三;
关于通稿2003,还有个歪打正着的故事,这一年韩寒本来决定开始正式参加拉力赛,然而很不凑巧的是,中国发生了令人谈虎色变的“非典型性肺炎”而且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这场灾难不是韩寒整出来的。尽管车手们都已经赶到了龙游,但是出于安全原因,组委会临时宣布比赛延期了。于是,韩寒也只好回到上海家中,用埋头码字的姿态,表达对“非典”的蔑视。此“非典”非彼“非典”乃是社会上暗然涌动的一股“倒韩”潮,韩寒江郎才尽了?三重门模仿钱钟书?诸如此类,面对这些“非典型性”质疑、怀疑和猜疑,韩寒不得不拿起笔作刀枪,趁着大家都不愿出门之际,宅了一个夏季,以针砭应试教育为契机,写下大量杂文,当秋季来临“非典”也被彻底征服后,它们结集而成了通稿2003。
不过,这本书并没能完全回答在小说方面“韩寒是否江郎才尽”的问题,毕竟在三重门之后,韩寒还没有写过一本创作型的作品,像少年啦飞驰似乎是一本文学水平很高的日记,他自己也开玩笑地说:当时实在没钱了,就只好拿自己学习赛车的生活素材来应付。因此我一直感觉这本书不像是虚构作品,因为你不能不考虑他那几年的北漂生活到底是怎么过的。当然在语言风格方面,此书仍然保持着韩寒的惯性,重要的是,不再有那么多钱钟书式的博喻,也就是说,不学钱钟书,韩寒一样可以把语言把玩得娴熟而华丽。此外,毒的主要内容不过是前三本书的精彩段落汇编,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算是一部独立的作品,如果他想用通稿2003证明自己是个真正的作家而非愤青的话,这方面的努力几乎是毫无成果的,因为他看起来更像是个愤青。这时候的韩寒只是个待产的孕妇,虽然长安乱早已孕育腹中,但只要它一天不生出来,就不能用肚子的大小来证明自己的生育能力。
韩寒自认是个赛车手
2005年我在短命的搜狐评论频道为韩寒开设专栏时他曾经给过我几篇文章,关于他早期的赛车生活,与像少年啦飞驰中的片断多有重合之意,文章写得非常生动而风趣,但是传播效果跟现在的微博相比却相差甚远。当时一则中国的赛车运动还不是很成型,影响力远没有现在大,二则韩寒的赛车活动也非常业余,所以那个时候尽管也参加比赛,韩寒的初级阶段并不是很成功。具体如下:
2003年代表北京极速车队参加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上海站n组(国际组)获得第六。
长春站获得n组(国际组)第八。
北京站获得n组(国际组)第六。
这样的成绩,严格意义上来说根本不在主流赛车媒体的报道范围之内,就是个菜鸟。我想即使换成林志玲穿着超短裙来跑,也难有什么报道空间,除非赛车记者都被娱乐记者赶出了阵地。2004年,才是韩寒真正进入赛车运动的“韩氏元年”之前都只能算是预科旁听生的小打小闹。直到2010年,韩寒的比赛已经可以左右车队的分站积分走势了,韩寒与刘曹冬的冠军竞争,才真正成为了赛车记者每站必报的重头大戏。
如今的中国拉力赛任何一个分站上,关于韩寒的报道都不少,不过在赛车记者的眼中,他就是个车手,与会不会写小说关系不大。这一点,韩寒自己也非常认可,如果要套用咱们的传统思维问他:韩寒,你是哪个单位的?他只能回答说:“斯巴鲁拉力车队,车手。”举个简单的例子说,假如同一个记者采访韩寒,在2003年会问他,写作与赛车哪个占用了你更多的精力?而在2010年则会问,第一赛段的每一段都慢了十几秒,轮胎不对还是避震太软?
bsp;单纯写作讲故事,我认为韩寒不及王朔,王朔是真正的京片子出身,贫嘴帮总舵主,而韩寒在构建故事框架的过程中经常改主意,除了最初的三重门之外,其它作品在贯彻传统文艺理论给小说的定义方面都有缺陷,这种写着写着就满嘴跑火车的情况直到2009年他的国问世才得到根治。“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每一个在大学中文系里混过的人都被告知,从前的小说都是这么写的,以“在很久很久以前”开始,到“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结束。而韩寒的小说从来不是这样,如果称作魔幻现实主义的话,绝非光荣日这一本,几乎每本都得算科幻作品,只有最后出版的1988:我想跟这个世界谈谈是个例外。读者看小说,毕竟不是读诗歌,不是有好的句子、好的桥段就可以满足的,必定还是要看情节的。这就像金庸与古龙的区别,金庸有最大历史背景之下的故事,侠客有招式,一出手就是“亢龙有悔”之类的,看得人心惊肉跳,而古龙净讲些“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虚招,打得云山雾罩,眨眼之间尸横遍野,但是人怎么死的可得你自己去想象,这么读着,当然很不过瘾。奇怪的是,韩寒的每一本书几乎都不会少于50万的起印数,这就很耐人寻味了,你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些买韩寒书的人,看的是什么?
谁知道王朔现在在做什么?杨红樱又在哪里?无论他们的作品卖了多少册,拿了多少版税,中国的作家原则上都是“隐形人”他们的生活与作品是毫无关系的两件事。而韩寒与传统作家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作为一名赛车手,七年来他始终是体育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是一个被报道者。
那么我们也就不必奇怪,为什么徐浪和刘曹冬开赛车比韩寒厉害,但是粉丝却没有韩寒多了,因为他们只是赛车手里跑得最快的,而韩寒是作家里面跑得最快的,那区别可大了!
一日写书,终身作家
而在不写作及不比赛的时候,韩寒对国计民生的格外关注及其草根立场为他赢得了更多的选票。几次著名的网络论战,也都是以韩寒的大获全胜告终,以至于很多不怀好意的人都想看看韩寒如果跟王溯掐上一架是个什么样子,然后产生了许多“地沟帮”的实习生。不幸的是,韩寒与王朔互相欣赏,没上套。韩寒甚至宣称,如果要他在博客里大战王朔,除非对方伤其家人抢其女人,但是,如果真到了那种地步,傻逼才忙着写博客呢!
在当今中国,一个人如果不反社会不反人民,还有什么帽子是最不能让人容忍的呢?那就是“为富不仁”而韩寒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关怀和同情,让他始终与互联网上的芸芸众生站在一起,当他的博客点击量上升到全球第一的绝对制高点时,那些以抢沙发、板凳甚至地板为荣的网友怀的不是高山仰止的敬畏之情,而是回到自家后花园后听邻居孩子臭贫的轻松。“我们的韩寒”这种广泛的认同感,是他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总是代表“我自己”的话,韩寒就只能永远是个没读完高中的辍学生,写些15岁以下少年儿童如何早恋的金科玉律。
写作带来人气,赛车备受关注,博客点击量又扶摇直上,三者互为依托,相得益彰,这让韩寒成为了中国最红的文化名人。这个时候我们回头再看2004年之前的韩寒,你会相信,仅仅凭借写作好,是当不成好作家的。在2004年之前,韩寒都干了些什么呢?
1997年于少年文艺等发表小说——傻子;
1999年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杯中窥人;
2000年获得“第二届新概念作文比赛”二等奖;
2000年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至今销量200万册以上(该数字仍在持续增长中,无法确定,下同),为中国近二十年来销量最大的文学类作品;
2001年出版散文集零下一度至今销量110万册,2001年全国图书畅销排行榜第一;
2002年出版小说像少年啦飞驰至今发行87万册,2002年全国图书畅销榜排名第一;
2002年出版作品精选集毒、毒2至今发行80万册;
2003年出版杂文集通稿2003至今发行90万册,2003年全国文学类畅销图书排名第三;
关于通稿2003,还有个歪打正着的故事,这一年韩寒本来决定开始正式参加拉力赛,然而很不凑巧的是,中国发生了令人谈虎色变的“非典型性肺炎”而且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这场灾难不是韩寒整出来的。尽管车手们都已经赶到了龙游,但是出于安全原因,组委会临时宣布比赛延期了。于是,韩寒也只好回到上海家中,用埋头码字的姿态,表达对“非典”的蔑视。此“非典”非彼“非典”乃是社会上暗然涌动的一股“倒韩”潮,韩寒江郎才尽了?三重门模仿钱钟书?诸如此类,面对这些“非典型性”质疑、怀疑和猜疑,韩寒不得不拿起笔作刀枪,趁着大家都不愿出门之际,宅了一个夏季,以针砭应试教育为契机,写下大量杂文,当秋季来临“非典”也被彻底征服后,它们结集而成了通稿2003。
不过,这本书并没能完全回答在小说方面“韩寒是否江郎才尽”的问题,毕竟在三重门之后,韩寒还没有写过一本创作型的作品,像少年啦飞驰似乎是一本文学水平很高的日记,他自己也开玩笑地说:当时实在没钱了,就只好拿自己学习赛车的生活素材来应付。因此我一直感觉这本书不像是虚构作品,因为你不能不考虑他那几年的北漂生活到底是怎么过的。当然在语言风格方面,此书仍然保持着韩寒的惯性,重要的是,不再有那么多钱钟书式的博喻,也就是说,不学钱钟书,韩寒一样可以把语言把玩得娴熟而华丽。此外,毒的主要内容不过是前三本书的精彩段落汇编,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算是一部独立的作品,如果他想用通稿2003证明自己是个真正的作家而非愤青的话,这方面的努力几乎是毫无成果的,因为他看起来更像是个愤青。这时候的韩寒只是个待产的孕妇,虽然长安乱早已孕育腹中,但只要它一天不生出来,就不能用肚子的大小来证明自己的生育能力。
韩寒自认是个赛车手
2005年我在短命的搜狐评论频道为韩寒开设专栏时他曾经给过我几篇文章,关于他早期的赛车生活,与像少年啦飞驰中的片断多有重合之意,文章写得非常生动而风趣,但是传播效果跟现在的微博相比却相差甚远。当时一则中国的赛车运动还不是很成型,影响力远没有现在大,二则韩寒的赛车活动也非常业余,所以那个时候尽管也参加比赛,韩寒的初级阶段并不是很成功。具体如下:
2003年代表北京极速车队参加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上海站n组(国际组)获得第六。
长春站获得n组(国际组)第八。
北京站获得n组(国际组)第六。
这样的成绩,严格意义上来说根本不在主流赛车媒体的报道范围之内,就是个菜鸟。我想即使换成林志玲穿着超短裙来跑,也难有什么报道空间,除非赛车记者都被娱乐记者赶出了阵地。2004年,才是韩寒真正进入赛车运动的“韩氏元年”之前都只能算是预科旁听生的小打小闹。直到2010年,韩寒的比赛已经可以左右车队的分站积分走势了,韩寒与刘曹冬的冠军竞争,才真正成为了赛车记者每站必报的重头大戏。
如今的中国拉力赛任何一个分站上,关于韩寒的报道都不少,不过在赛车记者的眼中,他就是个车手,与会不会写小说关系不大。这一点,韩寒自己也非常认可,如果要套用咱们的传统思维问他:韩寒,你是哪个单位的?他只能回答说:“斯巴鲁拉力车队,车手。”举个简单的例子说,假如同一个记者采访韩寒,在2003年会问他,写作与赛车哪个占用了你更多的精力?而在2010年则会问,第一赛段的每一段都慢了十几秒,轮胎不对还是避震太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