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大地狮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式。这种说法有些自夸,虽然中国古人的智慧值得大力推崇,但也绝不能因此否定爱因斯坦的伟大贡献。
从先秦哲学家老子开始,就详尽透彻地叙说了人类社会的“相对性”老子第二章中就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即是说,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所以,有与无互相产生,难与易互相形成,长与短互相衬托,高与低互相依存,音与声互相配合,前与后互相跟随。这种美丑善恶的标准都是人类所定,就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最美的猴子,相对于人来说也是丑的。”对这种人类所定的相对标准,老子进行了质疑。老子第五十八章中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是相对的,并非绝对的。你认为是福,却可能是祸的萌芽;你认为是祸,却可能是福的开始。正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人类所定的标准不见得就是究竟真理。所以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以用言语表述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用名称界定的,就不是恒久的名。人的言语所能表述的,都是相对真实,亦即充满变化的事物。佛法中也说过,人类自认为人世间最美的饮食,在欲界天以上的天人看来,却奇臭无比。这无不是对人类社会的相对价值标准进行了批判。
庄子对老子批判“相对性”的思想做了深度发挥,他在齐物论中发出了疑问:“人吃肉类,麋鹿吃青草,蜈蚣喜欢吃小蛇,猫头鹰与乌鸦喜欢吃老鼠:这四者,谁知道真正可口的味道是什么?猵狙与雌猿交配,麋与鹿做伴,泥鳅与鱼共游。毛嫱、丽姬是众人欣赏的美女,但是鱼见了她们就潜入水底,鸟见了她们就飞向高空,麋鹿见了她们就迅速逃跑:这四者,谁知道天下真正悦目的美色是什么?”正是对这种疑问的思考,使庄子看破了人类所定价值的相对性,达到了生命的最高境界,看淡生死,不强分是非,不计较对错。庄子。德充符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从事物相异的一面去看,身体内肝与胆的分别,也像楚国与越国那么遥远;从事物相同的一面去看,万物都是一体。庄子。秋水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如果从道的立场来看,万物没有贵贱之分。从万物的立场来看,是以自己为贵而互相贱视。庄子体道之后,领悟了“万物皆一”顿感一足与一土无异,人与土亦无别,从而达到“人与天一也”亦即“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先秦伟大的哲学家庄子
西晋玄学家郭象注解庄子,对庄子“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思想做了详尽的延伸解释,他在齐物论注中说:“夫以形相对,则大山大于秋毫也苟各足于其性,则秋毫不独小其小,而大山不独大其大矣。若以性足为大,则天下之足未有过于秋毫也;若性足者非大,则虽大山亦可称小矣。”若以外形而论,则大山为大,秋毫为小;若从“性足”上看,则大山可为小,秋毫亦可为大。万物本是“自足其性”无需向外求索,更无需攀比。这样,就可消除万物之差异,齐万物也。没有了攀比,淡化了差异,就没有美丑之分、强弱之别,万物自然没有竞争,没有斗争了,从而能够各据其性,自得其乐,和谐相处。
四、在“相对”的世界中寻找和谐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假如没有高音和低音的存在,就没有和声;假如没有雄性和雌性的对立,也就没有生物。”赫拉克利特的话语不无道理,在这个“相对”的世界中,对立似乎总在所难免,有对立,就有斗争;有斗争,就有战争。有鉴于此,赫拉克利特得出结论:“必须知道,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万物都是由于斗争和必然性而生成。”这样看来,人类似乎很难改变尔虞我诈、互相残杀的宿命,人类的命运真的如此悲惨吗?
老子、庄子等哲学家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看透了这个现实世界的相对性,并断定这种相对性绝不是究竟真实。执拗于这种相对性之中,人类将永无宁日。人类制定标准会有一个相对基点,而这个基点的真实性却相当值得怀疑,并且,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人类的感觉和理智往往也会判断错误。你认为是“大”其实是“小”例如,世说新语。纰漏中说:“病人听到床下蚂蚁动,说是牛斗。”达摩祖师在嵩山入定时,听阶下蚁斗之声也如雷鸣一般;你认为是真理,其实是谬误。例如,在科学史上,当原子论被科学所证实之后,道尔顿断言:“原子是最终的、不可再分的单元。”整个19世纪,原子论占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包括牛顿在内的许多科学家都把原子看作是构成宇宙大厦的“最后之砖”是关于物质结构的最终的、最完整的绝对真理。但1987年电子的发现,从根本上冲击了原子论观念,引发了一场物理学革命。电子的发现者汤姆生在1900年的元旦献词中又断言:“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电子再不可分了。”但随后基本粒子的发现,又宣告了这一预言的破产
因此,基点不可靠,再加上人类不可靠的思维推理,导出的结果往往有其相对性和狭隘性的一面,可人类有时就喜欢标榜这种结果的绝对性和普世性。就像称霸全球的欧美国家一样,他们制定了保护自我利益的价值标准,并打上“普世”的标签,对亚非国家明着殖民抢劫、暗着金融剥削。在“二元对立”的价值原则下,欧美人自称人类先进文明的代表,把印第安人说成是没有人性的野蛮动物,把非洲人说成是没有灵魂的野蛮人,把亚洲人说成是卑贱、无耻的人种,从而使他们对这些人群的烧杀抢掠行为合法化。就是在当下,依旧有些欧美军事强国打着他们所定义的“正义”旗号,对小国进行野蛮的轰炸,完全丧失了人性
那么,从这个充满战争厮杀的相对世界,能否进入“究竟真实”呢?我想,老子、庄子等先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答案,他们一生皆在力图化解相对性,从而消融纷争,达到究竟真实。正如强烈反对战争的爱伊斯坦一样,他在“相对论”的科学架构中,暂时也承认了一个绝对性真理,那就是:相对于任何惯性参照系来说,光在真空中的速度都是c(30万公里/秒),光速是绝对量。古今中外的先知和圣者,都坚信,宇宙的究竟真实一定不是对立,不是区别,不是你对我错的争执,更不是你死我活的战争。万物本来自足其性,人与天本来是“一”那么,凡是破坏和谐、分割统一的举止,都是在远离究竟真实,破坏宇宙规律。所以“和谐”才是宇宙自然的究竟真实“和谐”才是地球生命的真谛“和谐”才是万物相处的绝对真理。
用一句趣话结束此文:在这相对的世界中,唯有相对才是绝对的。
式。这种说法有些自夸,虽然中国古人的智慧值得大力推崇,但也绝不能因此否定爱因斯坦的伟大贡献。
从先秦哲学家老子开始,就详尽透彻地叙说了人类社会的“相对性”老子第二章中就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即是说,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所以,有与无互相产生,难与易互相形成,长与短互相衬托,高与低互相依存,音与声互相配合,前与后互相跟随。这种美丑善恶的标准都是人类所定,就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最美的猴子,相对于人来说也是丑的。”对这种人类所定的相对标准,老子进行了质疑。老子第五十八章中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是相对的,并非绝对的。你认为是福,却可能是祸的萌芽;你认为是祸,却可能是福的开始。正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人类所定的标准不见得就是究竟真理。所以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以用言语表述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用名称界定的,就不是恒久的名。人的言语所能表述的,都是相对真实,亦即充满变化的事物。佛法中也说过,人类自认为人世间最美的饮食,在欲界天以上的天人看来,却奇臭无比。这无不是对人类社会的相对价值标准进行了批判。
庄子对老子批判“相对性”的思想做了深度发挥,他在齐物论中发出了疑问:“人吃肉类,麋鹿吃青草,蜈蚣喜欢吃小蛇,猫头鹰与乌鸦喜欢吃老鼠:这四者,谁知道真正可口的味道是什么?猵狙与雌猿交配,麋与鹿做伴,泥鳅与鱼共游。毛嫱、丽姬是众人欣赏的美女,但是鱼见了她们就潜入水底,鸟见了她们就飞向高空,麋鹿见了她们就迅速逃跑:这四者,谁知道天下真正悦目的美色是什么?”正是对这种疑问的思考,使庄子看破了人类所定价值的相对性,达到了生命的最高境界,看淡生死,不强分是非,不计较对错。庄子。德充符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从事物相异的一面去看,身体内肝与胆的分别,也像楚国与越国那么遥远;从事物相同的一面去看,万物都是一体。庄子。秋水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如果从道的立场来看,万物没有贵贱之分。从万物的立场来看,是以自己为贵而互相贱视。庄子体道之后,领悟了“万物皆一”顿感一足与一土无异,人与土亦无别,从而达到“人与天一也”亦即“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先秦伟大的哲学家庄子
西晋玄学家郭象注解庄子,对庄子“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思想做了详尽的延伸解释,他在齐物论注中说:“夫以形相对,则大山大于秋毫也苟各足于其性,则秋毫不独小其小,而大山不独大其大矣。若以性足为大,则天下之足未有过于秋毫也;若性足者非大,则虽大山亦可称小矣。”若以外形而论,则大山为大,秋毫为小;若从“性足”上看,则大山可为小,秋毫亦可为大。万物本是“自足其性”无需向外求索,更无需攀比。这样,就可消除万物之差异,齐万物也。没有了攀比,淡化了差异,就没有美丑之分、强弱之别,万物自然没有竞争,没有斗争了,从而能够各据其性,自得其乐,和谐相处。
四、在“相对”的世界中寻找和谐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假如没有高音和低音的存在,就没有和声;假如没有雄性和雌性的对立,也就没有生物。”赫拉克利特的话语不无道理,在这个“相对”的世界中,对立似乎总在所难免,有对立,就有斗争;有斗争,就有战争。有鉴于此,赫拉克利特得出结论:“必须知道,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万物都是由于斗争和必然性而生成。”这样看来,人类似乎很难改变尔虞我诈、互相残杀的宿命,人类的命运真的如此悲惨吗?
老子、庄子等哲学家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看透了这个现实世界的相对性,并断定这种相对性绝不是究竟真实。执拗于这种相对性之中,人类将永无宁日。人类制定标准会有一个相对基点,而这个基点的真实性却相当值得怀疑,并且,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人类的感觉和理智往往也会判断错误。你认为是“大”其实是“小”例如,世说新语。纰漏中说:“病人听到床下蚂蚁动,说是牛斗。”达摩祖师在嵩山入定时,听阶下蚁斗之声也如雷鸣一般;你认为是真理,其实是谬误。例如,在科学史上,当原子论被科学所证实之后,道尔顿断言:“原子是最终的、不可再分的单元。”整个19世纪,原子论占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包括牛顿在内的许多科学家都把原子看作是构成宇宙大厦的“最后之砖”是关于物质结构的最终的、最完整的绝对真理。但1987年电子的发现,从根本上冲击了原子论观念,引发了一场物理学革命。电子的发现者汤姆生在1900年的元旦献词中又断言:“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电子再不可分了。”但随后基本粒子的发现,又宣告了这一预言的破产
因此,基点不可靠,再加上人类不可靠的思维推理,导出的结果往往有其相对性和狭隘性的一面,可人类有时就喜欢标榜这种结果的绝对性和普世性。就像称霸全球的欧美国家一样,他们制定了保护自我利益的价值标准,并打上“普世”的标签,对亚非国家明着殖民抢劫、暗着金融剥削。在“二元对立”的价值原则下,欧美人自称人类先进文明的代表,把印第安人说成是没有人性的野蛮动物,把非洲人说成是没有灵魂的野蛮人,把亚洲人说成是卑贱、无耻的人种,从而使他们对这些人群的烧杀抢掠行为合法化。就是在当下,依旧有些欧美军事强国打着他们所定义的“正义”旗号,对小国进行野蛮的轰炸,完全丧失了人性
那么,从这个充满战争厮杀的相对世界,能否进入“究竟真实”呢?我想,老子、庄子等先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答案,他们一生皆在力图化解相对性,从而消融纷争,达到究竟真实。正如强烈反对战争的爱伊斯坦一样,他在“相对论”的科学架构中,暂时也承认了一个绝对性真理,那就是:相对于任何惯性参照系来说,光在真空中的速度都是c(30万公里/秒),光速是绝对量。古今中外的先知和圣者,都坚信,宇宙的究竟真实一定不是对立,不是区别,不是你对我错的争执,更不是你死我活的战争。万物本来自足其性,人与天本来是“一”那么,凡是破坏和谐、分割统一的举止,都是在远离究竟真实,破坏宇宙规律。所以“和谐”才是宇宙自然的究竟真实“和谐”才是地球生命的真谛“和谐”才是万物相处的绝对真理。
用一句趣话结束此文:在这相对的世界中,唯有相对才是绝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