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大地狮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德自由,他认为,人们对物质的需求愈少,精神上的自由就愈多,他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一无所需是神的特权,所需甚少是类神之人的特权。”据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很羡慕狄奥尼修斯的自由生活,并亲自造访他,问他:“你需要什么吗,狄奥尼修斯?我都可以给你!”狄奥尼修斯回答道:“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亚历山大佩服狄奥尼修斯的超然自立,他后来说:“我若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是狄奥尼修斯。”
大概洞彻人际、悟透生命的智者,都会有狄奥尼修斯的特立独行,以及怪异行为,虽皇帝驾临,亦不为所动,保持平常心。或许,在狄奥尼修斯的眼里,亚历山大不是雄霸世界的皇帝,而是历史上最大的乞丐,一个乞讨整个世界的乞丐。那么,作为一个获得超然自由的哲学家,狄奥尼修斯没理由会被一个乞讨世界的乞丐所震慑。
德国哲学家尼采也同样过着特立独行的生活,他说:“在人群中,我感到比我自己独处还要孤独。”尼采论述了三种人生境界,一是“骆驼的境界”就是听话照做,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主张;二是“狮子的境界”就是发号施令,指挥他人;三是“婴儿的境界”就是回归本我的原样,一切都是“完美的开始”自由而随性,不为外物所牵引。当哲学家达到了至高的“婴儿境界”时,根本无需走入人群寻找什么,因为一切皆是自满,自足,而自乐。人群反而是产生牵挂的地方,是烦恼之源。这也难怪一些人会说:“我认识人越多,我越喜欢狗!”
宁静致远,不出户,知天下
按照德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说法,人类的快乐永远产生于强烈的对比之中。英国哲学家罗素也说过:“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这种关于幸福快乐的评价,针对尼采所说的“骆驼境界”的人,或许有其合理之处,但针对“婴儿境界”的人,却有相当大的偏差。美国思想家梭罗哈佛大学毕业后,工作了几年,就选择在瓦尔登湖畔过隐居的生活,整日与树林、湖水和鸟兽为友,生活悠然而自得,并激发他写下了瓦尔登湖这部传世名著。梭罗有一句名言:“我从没有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隐居于瓦尔登湖畔,在孤独中有何强烈的对比可言?但快乐却相随于梭罗。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自称为“孤独的旅客”他晚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度过,在幽静的大学校园中享受着孤独的愉悦,做着快乐的“a solitary being”爱伊斯坦说:“我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但我又明显地缺乏与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要求,这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为接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一定距离而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年俱增。”也许,越是晚年,越是阅历深刻,爱伊斯坦越是能享受到孤独的愉悦,自给自足,无欲无求,不为别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所左右,并把此视为生命的常态。
生命的喜悦
罗素在快乐的征服中告诉我们,人要练习出“一种忍受单调生活的能力”只有练习出忍受单调生活、忍受孤独的能力,拥有品味孤独的心性,人们才能在孤独中平静下来,洞见和绝灭一切烦恼的原因,从而提升自己,成就自己,认识到生命本然自足的状态。当我们认识到生命本然自足的状态后,一切外在的因素都将无法剥夺我们的快乐,每天早晨起来,当我们得知自己还活着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快乐无比,就像法国画家达利所说:“我每天睡醒,发现自己是达利,就为之一快。”这种“孤笑”的人生境界,实是智者所赞,并可为世人之榜样!
德自由,他认为,人们对物质的需求愈少,精神上的自由就愈多,他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一无所需是神的特权,所需甚少是类神之人的特权。”据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很羡慕狄奥尼修斯的自由生活,并亲自造访他,问他:“你需要什么吗,狄奥尼修斯?我都可以给你!”狄奥尼修斯回答道:“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亚历山大佩服狄奥尼修斯的超然自立,他后来说:“我若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是狄奥尼修斯。”
大概洞彻人际、悟透生命的智者,都会有狄奥尼修斯的特立独行,以及怪异行为,虽皇帝驾临,亦不为所动,保持平常心。或许,在狄奥尼修斯的眼里,亚历山大不是雄霸世界的皇帝,而是历史上最大的乞丐,一个乞讨整个世界的乞丐。那么,作为一个获得超然自由的哲学家,狄奥尼修斯没理由会被一个乞讨世界的乞丐所震慑。
德国哲学家尼采也同样过着特立独行的生活,他说:“在人群中,我感到比我自己独处还要孤独。”尼采论述了三种人生境界,一是“骆驼的境界”就是听话照做,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主张;二是“狮子的境界”就是发号施令,指挥他人;三是“婴儿的境界”就是回归本我的原样,一切都是“完美的开始”自由而随性,不为外物所牵引。当哲学家达到了至高的“婴儿境界”时,根本无需走入人群寻找什么,因为一切皆是自满,自足,而自乐。人群反而是产生牵挂的地方,是烦恼之源。这也难怪一些人会说:“我认识人越多,我越喜欢狗!”
宁静致远,不出户,知天下
按照德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说法,人类的快乐永远产生于强烈的对比之中。英国哲学家罗素也说过:“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这种关于幸福快乐的评价,针对尼采所说的“骆驼境界”的人,或许有其合理之处,但针对“婴儿境界”的人,却有相当大的偏差。美国思想家梭罗哈佛大学毕业后,工作了几年,就选择在瓦尔登湖畔过隐居的生活,整日与树林、湖水和鸟兽为友,生活悠然而自得,并激发他写下了瓦尔登湖这部传世名著。梭罗有一句名言:“我从没有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隐居于瓦尔登湖畔,在孤独中有何强烈的对比可言?但快乐却相随于梭罗。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自称为“孤独的旅客”他晚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度过,在幽静的大学校园中享受着孤独的愉悦,做着快乐的“a solitary being”爱伊斯坦说:“我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但我又明显地缺乏与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要求,这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为接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一定距离而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年俱增。”也许,越是晚年,越是阅历深刻,爱伊斯坦越是能享受到孤独的愉悦,自给自足,无欲无求,不为别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所左右,并把此视为生命的常态。
生命的喜悦
罗素在快乐的征服中告诉我们,人要练习出“一种忍受单调生活的能力”只有练习出忍受单调生活、忍受孤独的能力,拥有品味孤独的心性,人们才能在孤独中平静下来,洞见和绝灭一切烦恼的原因,从而提升自己,成就自己,认识到生命本然自足的状态。当我们认识到生命本然自足的状态后,一切外在的因素都将无法剥夺我们的快乐,每天早晨起来,当我们得知自己还活着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快乐无比,就像法国画家达利所说:“我每天睡醒,发现自己是达利,就为之一快。”这种“孤笑”的人生境界,实是智者所赞,并可为世人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