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古玩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老杨是个爱学习的人,虽然不是爱学习数、理、化,但是对于他感兴趣的东西一定是要搞清楚的,何况知道了这东西是叫顺刀,那就要顺藤摸瓜搞清楚何况这东西还能卖钱,100块的成本,反手能卖170,如果运费让对方出,那就是纯利润70块啊,这利润率还是超级高的。
于是老杨二话不说,放下吃的差不多的泡面,直接上小白学堂,翻他的帖子去了。帖子里有建设性的回帖不多,不外乎是什么“好”、“不错”“抢沙发”之类的,也有写的很简单的回复就是“清顺刀”
看来现在人都是惜墨如金啊,多一点废话都没有。不过“清顺刀”这个回复还是不错的。起码知道这个东西是清的,叫顺刀,靠这破东西能是大清的?!,这距今也几百年了啊。真的假的?老杨在网上的习惯还是比较好的,有贴必回,赶紧回复“多谢各位大侠”
接着老杨就上网狂搜相关资料,到底要搞清楚什么是顺刀。搜一圈下来,相关资料还真是让老杨惊讶。顺刀者,顺也。为军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上阵杀敌,打扫战场,砍人首级之用。
从结构上来说,刀身与手柄的连接与其他佩刀不同,大都刀身阔长而茎部狭窄短小,手柄以木头包裹刀茎,用尾铆或茎孔固定。刀身与手柄同体,在手柄处以两片木片固定,因此极其牢固。刀身份量重,极大的提高了重力加速度,使劈砍更为有力,再加上整体重心分配极佳(柄前三寸处),在保证冲击力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能使执刀手臂不至于太累,符合力学原理。
看来,这个顺刀还是大清的制式装备,那也就是等同于现代军中军刺,寻常百姓不可得啊?!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东西来历不小。于是老杨接着查,看看顺刀是哪支大清的军队用的,这一查可不得了。
顺刀,为清代前锋营制式佩刀。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满洲八旗,太宗皇太极又增编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是满族社会特有的制度,以民兵结合、军政结合、耕战结合为特点,以正黄、镶黄、正红、镶红、正白、镶白、正蓝、镶蓝几种不同色彩的旗帜为标志。清兵入关后,八旗兵分布于全国,一部分驻扎京师,作为战略总预备队和京师卫戍部队,称为“禁旅八旗”又称“京营”一部分分驻各省和要冲地区,称为“驻防八旗”“禁旅八旗”分左右翼驻扎北京城内。左翼四旗,镶黄旗在城东北,驻安定门内,依次而南为正白旗,驻东直门内,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右翼四旗,正黄旗在城西北,驻德胜门内,依次而南为正红旗,驻西直门内,镶红旗驻阜城门内,镶蓝旗驻宣武门内。京旗各佐领在行政上归本旗都统管辖,但在军事系统上,又按照兵种,将前锋、护军、马甲、步甲独立编营。其中,骁骑(马甲)营、护军营、步军(步甲)营均按旗分设,前锋营按左右翼分设。护军营与前锋营平时警卫宫禁,皇帝外出时扈从行营,是八旗兵的精锐。以后陆续增设虎枪营(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火器营(1691年,康熙三十年)、健锐营(1749年,乾隆十四年)、善扑营、神机营为特殊兵种。满洲、蒙古八旗每佐领下设前锋二人,共一千七百七十人。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为左翼前锋。以正黄、正红、镶红、镶蓝为右翼先锋。由前锋统领二人、前锋参领三人、委署前锋参领四人、前锋侍卫二人、委署前锋侍卫四人、空衔花翎三人、前锋校九十六人、空衔前锋巴人、委补蓝翎长八人,按翼按旗分别统领。前锋是满蒙八旗最精锐的部队,战时为先锋,平时为皇帝的前哨警卫。前锋营为蒙满子弟组成,汉人无法加入。
顺刀的起源已不可考,据大清太宗实录记载,皇太极对朝鲜签订的丁丑约条里,要求朝鲜每年进贡方物,其中就有“顺刀二十口”前锋营战士佩长刀(云梯刀)和顺刀(短刀)各一口,可以说,在清代,顺刀是参考蒙古短刀而发展出的制式短刀,是现代刺刀和求生刀的雏形。
天啊!太牛了。老杨真是没想到,一把黑咕隆咚的破刀还有这样的历史传奇,真是了不得。错过了啊错过了,100块啊,买段历史也值啊,看来那个马一口还真不算黑,100块确实不贵啊,还是那个刘老头有眼光啊,没犹豫就拿了。
老杨越想越郁闷,越想越觉得自己要是拿了多好啊,天天放家里看着那是嘛感觉,那是贴近历史的感觉啊,这时候老杨再也不觉得那把刀是黑咕隆咚的破刀,而有的只是一种失落感和急切想得到的感觉。
又上班了,老杨一边应付着手头工作,一边顺刀的影子还是久久不能忘怀,中午没事的时候,老杨骑上车就直奔古玩市场,好在离单位不算太远,骑车有个20多分钟也就到了,这回一看,冷冷清清也就临街店铺还开着,地摊几乎没有,一打听还是得等六日开集才会有人来。
得,等吧,心急吃不着热豆腐啊。日后,老杨才知道,这种寻觅和等待的感觉在古玩的世界里才是最有趣的事。
于是,在这种焦急的等待的过程中,老杨又迎来了一个周末,周五晚上老杨都没睡踏实,周六一早起来一看才6点多,收拾收拾老杨骑车就奔了古玩市场。依旧是人山人海,并不因为时间还早就显得冷清,反而感觉比那天中午来人更多。老杨找了个地儿把自行车存起来,然后直奔上次的摊位。
还别说,马一口还真在,刚铺摊,老杨凑过去跟马一口说“马老哥早啊”老马回头看看老杨,有点茫然,记不起自己认识这么个人。
老杨一看这情形赶紧说“马老哥,不认识了啊,我上周来过,您这儿不有把刀嘛,我没买,让一老大爷给买走了。”
经老杨这么一说,马一口想起来了“哦,对,是你啊,你上次来有个朋友说话可够冲的,怎么今儿就你一个人来了,想买点啥”
老杨说“嗨,您甭往心理去,我朋友就那样”
说着给马一口递了根烟。两人一边抽着,老杨一边说“马老哥,上次那样的刀,您这儿还有吗,我挺想拿一支玩的。”
“上次那样的啊,没了就一支,这种老东西可不多啊”马一口说道。
老杨说“那您再给找找看行吗,我真特喜欢”
马一口说“你要真喜欢,我今儿帮你找找吧... -->>
老杨是个爱学习的人,虽然不是爱学习数、理、化,但是对于他感兴趣的东西一定是要搞清楚的,何况知道了这东西是叫顺刀,那就要顺藤摸瓜搞清楚何况这东西还能卖钱,100块的成本,反手能卖170,如果运费让对方出,那就是纯利润70块啊,这利润率还是超级高的。
于是老杨二话不说,放下吃的差不多的泡面,直接上小白学堂,翻他的帖子去了。帖子里有建设性的回帖不多,不外乎是什么“好”、“不错”“抢沙发”之类的,也有写的很简单的回复就是“清顺刀”
看来现在人都是惜墨如金啊,多一点废话都没有。不过“清顺刀”这个回复还是不错的。起码知道这个东西是清的,叫顺刀,靠这破东西能是大清的?!,这距今也几百年了啊。真的假的?老杨在网上的习惯还是比较好的,有贴必回,赶紧回复“多谢各位大侠”
接着老杨就上网狂搜相关资料,到底要搞清楚什么是顺刀。搜一圈下来,相关资料还真是让老杨惊讶。顺刀者,顺也。为军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上阵杀敌,打扫战场,砍人首级之用。
从结构上来说,刀身与手柄的连接与其他佩刀不同,大都刀身阔长而茎部狭窄短小,手柄以木头包裹刀茎,用尾铆或茎孔固定。刀身与手柄同体,在手柄处以两片木片固定,因此极其牢固。刀身份量重,极大的提高了重力加速度,使劈砍更为有力,再加上整体重心分配极佳(柄前三寸处),在保证冲击力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能使执刀手臂不至于太累,符合力学原理。
看来,这个顺刀还是大清的制式装备,那也就是等同于现代军中军刺,寻常百姓不可得啊?!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东西来历不小。于是老杨接着查,看看顺刀是哪支大清的军队用的,这一查可不得了。
顺刀,为清代前锋营制式佩刀。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满洲八旗,太宗皇太极又增编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是满族社会特有的制度,以民兵结合、军政结合、耕战结合为特点,以正黄、镶黄、正红、镶红、正白、镶白、正蓝、镶蓝几种不同色彩的旗帜为标志。清兵入关后,八旗兵分布于全国,一部分驻扎京师,作为战略总预备队和京师卫戍部队,称为“禁旅八旗”又称“京营”一部分分驻各省和要冲地区,称为“驻防八旗”“禁旅八旗”分左右翼驻扎北京城内。左翼四旗,镶黄旗在城东北,驻安定门内,依次而南为正白旗,驻东直门内,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右翼四旗,正黄旗在城西北,驻德胜门内,依次而南为正红旗,驻西直门内,镶红旗驻阜城门内,镶蓝旗驻宣武门内。京旗各佐领在行政上归本旗都统管辖,但在军事系统上,又按照兵种,将前锋、护军、马甲、步甲独立编营。其中,骁骑(马甲)营、护军营、步军(步甲)营均按旗分设,前锋营按左右翼分设。护军营与前锋营平时警卫宫禁,皇帝外出时扈从行营,是八旗兵的精锐。以后陆续增设虎枪营(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火器营(1691年,康熙三十年)、健锐营(1749年,乾隆十四年)、善扑营、神机营为特殊兵种。满洲、蒙古八旗每佐领下设前锋二人,共一千七百七十人。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为左翼前锋。以正黄、正红、镶红、镶蓝为右翼先锋。由前锋统领二人、前锋参领三人、委署前锋参领四人、前锋侍卫二人、委署前锋侍卫四人、空衔花翎三人、前锋校九十六人、空衔前锋巴人、委补蓝翎长八人,按翼按旗分别统领。前锋是满蒙八旗最精锐的部队,战时为先锋,平时为皇帝的前哨警卫。前锋营为蒙满子弟组成,汉人无法加入。
顺刀的起源已不可考,据大清太宗实录记载,皇太极对朝鲜签订的丁丑约条里,要求朝鲜每年进贡方物,其中就有“顺刀二十口”前锋营战士佩长刀(云梯刀)和顺刀(短刀)各一口,可以说,在清代,顺刀是参考蒙古短刀而发展出的制式短刀,是现代刺刀和求生刀的雏形。
天啊!太牛了。老杨真是没想到,一把黑咕隆咚的破刀还有这样的历史传奇,真是了不得。错过了啊错过了,100块啊,买段历史也值啊,看来那个马一口还真不算黑,100块确实不贵啊,还是那个刘老头有眼光啊,没犹豫就拿了。
老杨越想越郁闷,越想越觉得自己要是拿了多好啊,天天放家里看着那是嘛感觉,那是贴近历史的感觉啊,这时候老杨再也不觉得那把刀是黑咕隆咚的破刀,而有的只是一种失落感和急切想得到的感觉。
又上班了,老杨一边应付着手头工作,一边顺刀的影子还是久久不能忘怀,中午没事的时候,老杨骑上车就直奔古玩市场,好在离单位不算太远,骑车有个20多分钟也就到了,这回一看,冷冷清清也就临街店铺还开着,地摊几乎没有,一打听还是得等六日开集才会有人来。
得,等吧,心急吃不着热豆腐啊。日后,老杨才知道,这种寻觅和等待的感觉在古玩的世界里才是最有趣的事。
于是,在这种焦急的等待的过程中,老杨又迎来了一个周末,周五晚上老杨都没睡踏实,周六一早起来一看才6点多,收拾收拾老杨骑车就奔了古玩市场。依旧是人山人海,并不因为时间还早就显得冷清,反而感觉比那天中午来人更多。老杨找了个地儿把自行车存起来,然后直奔上次的摊位。
还别说,马一口还真在,刚铺摊,老杨凑过去跟马一口说“马老哥早啊”老马回头看看老杨,有点茫然,记不起自己认识这么个人。
老杨一看这情形赶紧说“马老哥,不认识了啊,我上周来过,您这儿不有把刀嘛,我没买,让一老大爷给买走了。”
经老杨这么一说,马一口想起来了“哦,对,是你啊,你上次来有个朋友说话可够冲的,怎么今儿就你一个人来了,想买点啥”
老杨说“嗨,您甭往心理去,我朋友就那样”
说着给马一口递了根烟。两人一边抽着,老杨一边说“马老哥,上次那样的刀,您这儿还有吗,我挺想拿一支玩的。”
“上次那样的啊,没了就一支,这种老东西可不多啊”马一口说道。
老杨说“那您再给找找看行吗,我真特喜欢”
马一口说“你要真喜欢,我今儿帮你找找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